在鄧小平「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一生操勞中,「品質」一詞是他使用頻率比較高的辭彙之一。他關注產品特別是軍工產品的品質,振聾發聵地指出「品質不好是要死人的」,「關鍵時刻有幾發炮彈打不響,就可能影響整個戰鬥」。「文化大革命」結束後,他更是高度關注我國的產品品質問題,在多個場合多次強調產品品質。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制造和中國品質也走向了世界,並在國際舞臺贏得了一席之地且日漸站穩腳跟。本文根據文獻史料,梳理、重現鄧小平抓產品品質的史事,以深切緬懷這位世紀偉人。
「品質不好是要死人的,要寸主不讓」
早在抗日戰爭時期,鄧小平就高度重視產品品質特別是軍工產品品質。1944年9月7日,在發送給中共中央的一封關於太嶽軍區兵工企業整風和生產問題的電報中,鄧小平指出,「太嶽軍區工業過去重量不重質,並犯有形式主義的偏向。於今年三月底,軍工部所屬各廠全部停工,集中整風學習」。經過整改,「目前產品的產量品質都有所提高,炮彈翻砂消了砂眼,報廢數量減少,槍支、炮彈技術進一步改進,產量增加」。
1975年全面整頓時期,鄧小平狠抓產品品質特別是軍工產品品質問題,1975年2月8日在聽取楊成武、張才向仲華等人彙報軍隊工作情況時,鄧小平特意強調要抓好軍工產品品質:「軍和工廠在產品質量上的矛盾,已解決多年了,現在還沒解決好。軍工產品就是要搞好品質,品質第一,要過得硬,打仗嘛!至於將來某一個工廠,某一個產品品質真正過關了,可不搞常駐軍代表,取流動檢驗的辦法。總參要很好地抓裝備問題,要在最近幾年把裝備搞上去。僅僅過了20多天,1975年3月3日在出席中共中央軍委第四次常委會議時,鄧小平再次強調要保證軍工產品的品質:「對於飛機品質問題,要講清楚,不合格的飛機,軍隊一定不能接收。現在援外的東西品質也有問題,影響很大。這件事要專門開個會,同幾個機械部講清楚,軍用品必須保證品質,不合格是最大的浪費。教練機不夠是一個大的問題,飛行時間又太短,要先造教練機。掉飛機有許多原因,指揮上也有問題,但不管怎麼樣,飛機的品質一定要保證。」
5個月之後的1975年8月3日下午,在接見國防工業重點企業會議全體代表並講話時,鄧小平再次強調要保證軍工產品的品質:「一定要堅持品質第一。這個問題很重要,特別是軍工產品。在戰場上關鍵時刻有幾發炮彈打不響,就可能影響整個戰鬥。現在的軍工產品是現代化的武器,更要注意這個問題。我最近看到一些材料,說有多少國防工廠完成產值多少,產品品質好的和比較好的達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你們切不可滿足於這些數目字,這個話以後少講為好。說產品品質大多數是好的,這不解決問題,有時恰恰在百分之一甚至百分之零點五裏面,關鍵產品、關鍵零件出了問題。」
之後,鄧小平對國務院國防工業辦公室提出要求:「要注意這個問題。現在飛行事故多,當然這裏面有部隊訓練不好、飛行員素質差、地面指揮水準低等問題,但是也要研究飛機品質方面的問題。有相當一部分事故,是由於那個百分之一甚至百分之零點五裏頭的零部件出了問題。在檢査的時候,就是那個百分之零點五沒有檢查到。我們有幾次科學試驗沒有成功,經過檢查,並不是技術沒有過關,而是那百分之一甚至百分之零點五的零部件品質沒有過關,就是那麼一點點沒有達到要求。」
鄧小平之所以高度重視產品品質、狠抓產品品質,除了上述的「恰恰在百分之一甚至百分之零點五裏面,關鍵產品、關鍵零件出了問題」,致使”在戰場上關鍵時刻有幾發炮弾打不響」,進而「可能影響整個戰鬥」之外,另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品質不過關、不合格直接影響到我國機械化乃至現代化宏偉藍圖的實現。早在1965年8月11日,鄧小平在聽取關於全國農業機械經營管理工作會議情況的匯報時,就曾指出要”用幾年時間,把機械型號慢慢統一起來,逐步實現配套」,「農業機械的生產過程中要注意品質第一」。1977年12月19日下午,在參觀全國農業機械化展覽聽取農機產品的介紹時,鄧小平指出:「農機產品的品質要好一些,消耗要少一些,成本要低一些」,「重要的是品質問題,機器造出來,兩三年就壞了,那怎麼搞機械化呢?」
鄧小平高度重視產品品質、狠抓產品質裏,重要原因之三在於「這是最大的節約」:「品質第一,這是最大的節約,也是更好地多快省。這幾年我們有經驗了。開始調整時,燈泡生產四億只還不夠,現在品質一提高,不到兩億只就夠了,這不是很大的節約嗎?過去燈泡壽命八百小時,實際上二百小時。品質不好,是大浪費。鋼,過去的一千八百萬噸,不如現在的一千二百萬噸。低合金高強度鋼,效用可以提髙百分之三十,一噸可以頂普通碳素鋼一點三噸,這就是『好』字當頭,是最大的節約。」
鄧小平高度重視產品品質、狠抓產品質量,還因為它直接關係到億萬中國人民的生活問題:「輕工業的品種、品質是個大問題,要特別注意」,「日用生活必需品是關係六億人民的生活問題,比一千八百萬噸鋼還重要。思想上應從一千八百萬噸鋼中解放出來,注意力放在全局上,要注意整個國民經濟」;「從現在就著手,數量增多,品質提高。品質很重要,不合用的東西勉強拿出去,就會損害消費者的利益。日用品逐年增多,對貨幣回籠、對人民生活都有好處」。
「要想在國際市場上有競爭能力,
必須在產品品質上狠下功夫」
在鄧小平眼裏,產品品質與其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休戚相關,產品質量低直接決定了其在國際市場上競爭能力強弱,因此,他多次強調「工業生產力是出口產品的生產,中心是提高品質,品質擺到第一位」。早在1958年2月,在視察四川石油勘探局隆昌氣礦後,鄧小平就鼓勵大家要勇於在國際上爭先進:該有趕超國際先進水準的雄心壯志。世界先進水準也不是高不可攀的。炭黑品質關系到橡膠品質和其他產品的品質,一定要在炭黑品質上創品牌,要在國際上爭先進。」1975年8月18日,在國務院討論家計委起草的《關於加快工業發展的若干問題》時,鄧小平對這一檔的修改提出了七點指導性意見,其中第五條是「抓產品品質」。鄧小平認為,「品質第一是個重大政策。提高產品品質是最大的節約。要想在國際市場上有競爭能力,必須在產品質量上狠下功夫。」改革開放初期,針對我國技術出口比較薄弱的狀況,鄧小平指出:「外貿不只是算算出口多少、進口多少,還要負責全面地瞭解國際上需要貨物的品種、規格、品質和數量,而且應該組織訂貨和安排出口。聽說南朝鮮搞技術出口,中國人這方面應該是很能幹的,問題是我們的品種、品質太差,規格不符合國際上的要求。如果我們用外貿杠杆來帶動各方面的發展,我不相信我們的技術力量不能追上南朝鮮。」針對我國外貿逆差問題,鄧小平指出:「逐年減少外貿逆差是個戰略性問題。否則,經濟長期持續穩定發展就不可能,總有一天要萎縮下去」,「要研究多方面打開國際市場,包括進一步打開香港、東南亞和日本市場。產品不能只講數量,首先要講品質,要打開出口銷路,關鍵是提高品質。品質不高,就沒有競爭能力」。
鄧小平認為,抓品質有利於提高技術水準,「強調品質可以提高工藝水準和技術水準,促進技術革新、技術革命」,反之,「粗製濫造,障礙我們前進,障礙技術進步。企業管理得好不好,產品品質應該是主要標準」。
鄧小平在多種場合多次明確指示對於品質不過關、不合格產品,堅決拒不接收:「武器裝備品質不合格的,部隊不收」;「這些年科研停滯了,產品連原來的品質都保證不了」;「要確保品質」,「品質不好,根本不接收。寧肯少,寧肯沒有,也不要破爛貨。軍艦品質有問題,海軍不接收是對的。品質不好是要死人的,要寸土不讓」;「要講品質,講真正的戰鬥力,搞少而精的真正頂用的」。
「不從制度著手,產品品質搞不好」
怎樣才能提高產品品質呢?鄧小平認為,必須建立嚴格的規章制度。1959年2月1日上午,在主持省、市、自治區黨委第一書記會議討論工業生產和勞動力安排問題時,鄧小平在講話中就要求為了保證產品品質必須恢復和建立規章制度:「要保證重點,十八個鋼鐵企業需要的東西要保證,這些企業保證了,鋼材就有保證了。要注意產品品質,主要產品要恢復嚴格的檢驗制度,以保證品質。粗製濫造是最大的浪費。規章制度,今年該破的要破,但要強調立,破煩瑣的、麻煩的,立合理的。」1975年5月19日上午,在出席中共中央軍委第十三次常委會議聽取國防科委和七機部工作彙報時,鄧小平強調「一定要建立嚴格的科研生產制度,特別是尖端的東西」,「沒有產格的規章制度,一個小零件就可以毀全局」。8月3日下午,鄧小平在和葉劍英等人接見國防工業重點企業會議全體代表並講話時,再次強調了建立規章制度對於提高產品品質的重要性:「品質問題與建立規章制度有關。沒有必要的責任制度,品質難於保證,這方面要很好地整頓。」「文化大革命」:結束之後,鄧小平在多次會議和多個場合呼籲、強調要建章立制:「現在品質那麼差,總得有人負責;關鍵在建立制度」,「要把制度恢複起來」,「不從制度著手,產品品質搞不好,事故消滅不了」。他明確要求國務院國防工業辦公室「要找各個部好好研究管理制度,特別是崗位責任制」,「要搞出一套制度來,徹底改變品質事故多的局面」。
崗位責任制是必須建立的規章制度之一。1977年11月1日,在聽取洪學智、葉正大、鄭漢濤等人彙報工作時,鄧小平針對如何整頓國防工業這一問題指出:「崗位責任制要趕快建立起來。沒有崗位責任制,什麼事都找黨委,黨委哪能管得這麼多!工程師不頂事了,車間主任也沒有責任了,總工程師也不簽字了。品質問題那麼嚴重,老出事故怎麼行?以後飛機出廠,總工程師要簽字,技術上要負責任。不建立崗位責任制,出了事故找負責的也找不到。有些品質事故要追究責任,嚴重的要判刑。在恢復制度方面,特別是崗位責任制方面,軍事工業部門應該走在前面。」鄧小平主張「工廠要建立黨委領導下的廠長負責制」,「研究所裏是黨委領導下的所長負責制」,要求「恢復各種制度,恢復總工程師、總設計師、總工藝師等崗位責任制」,「沒有崗位就沒有責任。現在品質那麼差,總得有人負責,關鍵在建立制度」。
產品驗收制度是必須建立的另一個規章制度。1977年8月23日,在出席中共中央軍委座談會發表講話時,鄧小平針對軍工產品品質問題明確指出:「關於品質問題,以後要建立個制度,凡是不合格的東西,使用部門一件也不接收。」1978年7月1—2日,在聽取關於軍工生產情況彙報時,鄧小平又一次指出:「不合格的產品不驗收,要掌握這一條。不管有多少條意見,沒有這一條不行。品質不好,一是國家不收,二是軍隊不用,看你怎麼辦!產品品質必須合格,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也不行,必須百分之百。」
試驗制度是又一個必須建立的規章制度。鄧小平針對武器裝備品質問題指出,「武器裝備凡是該試驗的,要定專案。試驗成功的要試製,該定型的早定型,不要拖延幾年不決。定了型先小批生產,搞大生產線,然後成批生產。不管是哪種武器,寧肯少一點,品質第一。這是最節約的方法。」
獎懲制也是需要建立的規章制度之一。鄧小平認為「要有獎懲制度」,「出了品質大事故要給刑事處分」,而「好的工程師要放在重要崗位上,當得好,稱職,過一段時間,就可以提級嘛!提級就長工資」,「按勞取酬,這是社會主義的分配原則」,「科學院把陳景潤提為研究員,還提了兩個副研究員,這在國外反應很強烈」。鄧小平以開灤煤礦為典型例子闡述獎懲制度的重要性:「開灤煤礦一直搞得很好,為什麼?中央瞭解了一下,原來就是按勞分配制度一直沒有變,獎勵制度一直沒有廢除」,”文化大革命這麼多年,他們的獎金沒有取消,一直照發」;「要採取精神鼓勵為主、物質鼓勵為輔的按勞分配制度。獎金制度要恢復。規章制度、管理制度,好的都要恢復。總之,要把那些合理的恢復起來,改掉那些不合理的。」
「但更重要的是科學技術問題」
在鄧小平看來,除了建立嚴格的規章制度之外,抓緊科研工作、「提高技術水平」是提高產品品質的另一個重要法寶。1975年8月3日下午,鄧小平曾提請「管國防工業的同志把科研工作抓緊,因為現在確實有好多軍工產品,由於技術沒有過關而不能正常生產。要發揮科技人員的積極性,要搞三結合,科技人員不要灰溜溜的。不是把科技人員叫『老九』嗎?毛主席說,『老九不能走』。這就是說,科技人員應當受到重視。他們有缺點,要幫助他們,要給他們創造比較好的條件,使他們能夠專心致志地研究一些東西。這對於我們事業的發展將會是很有意義的。」「文化大革命」結束之後,鄧小平更是多次強調科技工作和「提高技術水準」對乎產品質量的重要性:「不管什麼行業都得搞科學研究。產品品質不穩定,過不了品質關,這裏面有生產管理中的問題,但更重要的是科學技術問題。我們人造衛星上的零件,有的這次成功了,下次卻不行了。小小零件,影響整個導彈發射成敗。要研究一下,有什麼束縛科學發展的緊箍咒,要消滅它。」針對軍工產品品質與數量的關系問題,鄧小平指出:”軍工產品數量可以搞得少一些,但要把技術搞上去,把質最搞上去。要搞好技術儲備,還要提高技術水準。」針對七機部曾經把一些工廠、科研機構下放下去的做法,鄧小平明確表示反對意見:”這樣不好工作。這是減慢速度的方法,應該重新考慮。我建議收回來」,「研究和生產是絲毫不可分離的」。鄧小平還提出「條件不足的可以吸收外國的技術,買外國的東西」。
抓緊科研工作、「提高技術水準」,離不開技術人員,鄧小平提出要「不拘一格發現人才。」1978年4月下旬,鄧小平在同呂東等人談話時指出:「科學技術是巨大生產力,在航空工業上表現得特別明顯。航空工業關鍵在於抓規劃、抓措施,要不拘一格發現人才,要百分之百保證飛機品質。」針對「有的工廠八個工人,只有一個技術員」的狀況,鄧小平提出「技術人員隊伍要擴大」。鄧小平要求抓緊培養管理幹部、技術幹部和技術工人:「要從現在起培養,不然引進的新設備不會用。要趕快培養,這方面可不能空談。科學的東西不能弄虛作假,軍工產品的品質就是要百分之百合格,問題就可能出在百分之零點幾上。現在還不著手培養技術幹部、技術工人,就來不及了。」
鄧小平的品質意識內涵豐富、博大精深,不僅跨越戰爭年代,而且關涉和平建設時期。他不僅翔實闡述了為什麼要提高中國產品品質,而且明確回答了怎樣提高中國產品品質,從而為中國各行各業品質的改進、完善和提高提供了指針。
(劉金東 徐元宮/文)
中華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