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灣族咖啡王子劉經文: 傳授咖啡哲學,從「根」教起

  「一杯咖啡,能夠明白是非。咖啡入人生,咖啡不苦不會香,人生不苦不會甜。」這是劉經文與咖啡結緣、對話後的感悟。
  劉經文,來自於臺灣排灣族,深受咖啡的薰陶。長大後的他,生活閱曆豐富,也從事過多種職業,但最終選擇了回歸咖啡文化。長期浸透於咖啡的經歷,讓他對經營咖啡文化有著準確的掌控,作為臺灣咖啡品鑒家之一,劉經文還有個美麗的稱號一「原住民咖啡王子」。說起咖啡,劉經文頭頭是道,在與其聊天的過程中,記者也能時時感受到也那份對咖啡的熱爰與執著。
  來廈門已經五年的劉經文,現在的工作主要有三個:一個是推廣臺灣「原住民」咖啡,一個是開展咖啡的教學,還有一個就是促進兩岸咖啡文化的融合。
  做高質量的平價咖啡
  「讓更多的大陸朋友認識我們臺灣的『原住民』咖啡,是我最開始來大陸的目的,也是我一直堅持到現在的目標。」
  作為臺灣排灣族人,劉經文從小在咖啡園裏長大,對當地種植的咖啡感情很深。「小時候生活在部落裏。族人是不種咖啡樹的,但愛喝咖啡的傳教士在教堂周圍種植很多咖啡樹。漸漸地,族人也喜歡上了咖啡。」劉經文說,那時,他總是與族人一道做咖啡。烘焙、研磨、沖煮、過濾,就成了一杯富有原始風味的咖啡。劉經文說,對於咖啡,他從一開始單純的喜歡變為愛,更慢慢地離不開。
  長大後,劉經文也一直致力於擴大「原住民」咖啡文化的影響。何為臺灣「原住民」咖啡?據劉經文介紹,第一,這是由臺灣「原住民」自己種植的咖啡豆,第二,這種豆子浸透著「原住民」部落文化。
  說話間,劉經文還向記者介紹了自己經營的露加卡斯咖啡品牌。「露加卡斯」在排灣族「原住民」語言中是「山風吻海」的意思。在臺灣,喝過露加卡斯的人絕大多數都會產生強烈的觀光衝動,而到了排灣部落,就一定是要喝一杯「露加卡斯」。和古坑咖啡一樣,「露加卡斯」成為了排灣族「原住民」文化的一種代表。劉經文說,臺灣「原住民」咖啡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咖啡鏈帶,每一座農莊性咖啡園都有不同的故事,都有自己的甘苦與品味,在品嘗之前將先滿足讀者的心靈味蕾,讓臺灣咖啡的各種滋味彌久不散。
  2012年兩岸文博會期間,劉經文帶著露加卡斯咖啡豆來到廈門測試咖啡市場的體溫,450克的咖啡豆都要賣到240塊,價格在當時算是高的,朋友們都說他瘋了,結果展銷會上不到十分鐘就售罄了。「我不是過來賣咖啡豆的,而是來找尋廈門有沒有人喝咖啡。結果溫度一測,讓我深切感受到了海西潛在的市場能量。」有了這次的市場調研,劉經文決定把露加卡斯的「原住民」咖啡文化嫁接過來。
  「教授質量,學生價格」是露加卡斯在臺灣成功的經驗。「咖啡作為舶來品但卻不是貴族的專利,如果文化的享受給你帶來了巨大的經濟負擔,那這種文化就成不了氣候,咖啡文化要做起來,那它一定是親民的,三五塊錢,現磨現泡,讓它走入尋常百姓家,和閩南的茶一樣成為我們曰常生活的一部分。」劉經文表示,好咖啡沒有標準,但它卻是高水準!露加卡斯來廈門一定要做高質量的平價咖啡。
  經過五年的發展,劉經文現在除了賣給自己的學生,已經很少把咖啡豆賣給經營咖啡館的人,他大部分的顧客都是普通的百姓,他們喜歡把豆子買回去自己製作咖啡。對此,劉經文表示,每次他都在客人來買的時候,才現烘焙咖啡豆,以便最大限度保持豆子的新鮮與口感。未來,他在淘寶的管道也會進一步利用起來,方便咖啡愛好者們購買。
  做咖啡館要有服務的心
  除了推廣咖啡豆,劉經文在咖啡教學上也有豐富的經歷。他曾在雲林科技大學經營雲鄉館八年,其間推動建立了10家「原住民」手工烘焙連鎖咖啡館,輔導17家部落咖啡館建立,舉辦30場心靈咖啡經營與管理活動,研製了數款咖啡烘焙機。
  剛來廈門時,劉經文發現廈門的咖啡產業缺乏內核。「咖啡文化與本地文化實現嫁接,才能真正實現咖啡城市化,從而樹立起一個全面性的咖啡文創鏈帶,讓廈門成為咖啡文創城市。」為讓這個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劉經文採取了最有效的方法——「教書育人」。最開始,他以打造「咖啡學院」的方式,在廈門對有志於經營咖啡館的學員進行授課輔導。做到一定程度後,他又慢慢地尋找不一樣的教學路。
  「現在,廈門已經有很多咖啡學院,記得最早我在推廣這個理念的時候,很多人都笑我,說廈門不可能發展起來的,結果在我之後,好的咖啡學校也增加了不少。」但劉經文說,他喜歡新的東西,所以放棄了原有的「咖啡學院」,開始推出新的教學模式。如今劉經文的咖啡教室隱藏在一棟不起眼的住宅樓中,摒棄了繁華大街上,劉經文還在自己的咖啡教室裏開起了一間小小的「咖之家」。這個「咖之家」其實是一間居家咖啡館,而所謂居家咖啡,在劉經文看來,就是把自己家的客廳變為咖啡廳,這樣只要主人對咖啡有嚮往,每個人都可以開間咖啡館。
  「這種模式在臺灣已經很流行了,現在咖啡器具已經慢慢家庭化了,每個人在家都可以做出好喝的咖啡。」劉經文表示,在居家咖啡的基礎上,未來他還想在廈門推廣社區咖啡。「和動輒上幹平方米的商務咖啡廳相比,這些開在大型社區門口的咖啡館有一個共同特點,店面規模多在20-60平方米,店內佈置也猶如『自家客廳』,溫馨而有特色,社區咖啡的服務範圍一般局限在一個社區,擁有固定的客源。這種模式臺灣也已成熟,如果能在廈門發展起來,引進臺灣經驗,就能夠促進兩岸咖啡文化的交流。」
  在劉經文看來,廈門現在經營咖啡館的市場還很大,關鍵在於如何做好。「從臺灣的發展經驗看,想要做咖啡館,首先要有服務的念頭,沒有照顧客人的心,就不要開咖啡館。其次,開咖啡館之前,除了學好技術外,還要想自己有沒有辦法在兩三個月時間裏,讓周邊的人都認識你,如果沒辦法做到這一點,也不要輕易去開店。」劉經文說,現在大陸開店的人性子多數都太浮躁,總想著如何去擴張自己的店面。在臺灣,咖啡老師在教學時,多重視「根」的概念,他們覺得,我教你做咖啡,是讓你照顧好這片區域的居民。你的店只有把區域內的生意都做好了,才能想著走出去。「畢竟,只有最前頭的1豎立起來了,後面才會有很多0。」
  咖啡與茶是可以融合的
  在劉經文所教導的學生中,大多數還是想要經營咖啡館的人,每次教學,他也會把自己的咖啡經營理念灌輸給學生。「有時候,上完基礎課,我就能發現哪些學生適合經營咖啡,哪些學生不適合。對於那些不適合的學生,我會告訴他們,不用再花錢學接下來的課程。你不適合做咖啡,繼續學下去,不僅浪費錢,還會影響你接下來的發展。」至於如何判斷不適合,劉經文說,經營咖啡,是需要耐性,每次教學,總有學生學了一半就想出去開店,這樣的心態是做不好咖啡的。同時,咖啡經營又是需要大筆投入的行業,有些人就會急著要把本撈回來,這種心態,也是做不好的。
  在劉經文所瞭解的咖啡館中,有這樣一種情況,老闆並沒有系統地學習咖啡,只是在網路上瞭解一些基礎知識,結果經營過程中發現問題,有些甚至經營不下去。對於這種困擾,劉經文建議他們學習臺灣的經驗。「在臺灣,有很多咖啡館,老闆一開始也是外行人,但他們會出錢聘請專業的咖啡師進駐店裏,擔任顧問,自己邊學邊做。還有的人是請老師駐店後,擔任店長,幫忙經營一段時間,自己就在旁邊觀摩學習。這樣,有了老師的經驗,外行的咖啡經營者也會慢慢變得專業起來。「劉經文說,這種模式他曾試著在廈門推廣,還推出了「飛行者計畫」,但可能是由於理念上的不同,效果不是太好,未來他還會繼續朝這方面努力。
  在閩南地區,咖啡與茶的相撞是不可避免的,喝茶與喝咖啡也常常被人拿來說事。對於茶與咖啡的關係,劉經文表示,咖啡與茶並不是不相容的,反而可以很好結合。「我常常想讓大家明白茶與咖啡的關係,喝茶是一種涵養,一種內斂,喝咖啡是一種熱情,一種創造,喝茶多是含蓄,喝咖啡就是外放,在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選擇。咖啡與茶是不會打架的。」
  劉經文介紹,早期,他有一款作品叫做鴛鴦奶茶,與別的鴛鴦奶茶不同,他的作品特點是喝的茶,吃的咖啡。後來,他還嘗試把茶的沖泡方式用在製作咖啡上,另闢蹊徑,用閩南式白瓷茶具加濾網煮咖啡,拿白瓷小茶杯飲咖啡,就在泡茶的茶盤上,煮出香濃的咖啡味,取名為「茶咖」。從此,「茶咖」也成為劉經文的代表作之一,受人關註。
  隨著咖啡文化的普及,現在很多人的家裏都有咖啡製作的設備,空閒的時候,也都會泡一杯咖啡享受時光。採訪的最後,劉經文也為記者普及了一些喝咖啡的小知識。「咖啡是健康的東西,關鍵在於怎麼喝。第一,家裏不要買太多咖啡豆,喝完再買,以保證每次喝的都是新鮮豆子;第二,器具要買對,才能做出很好的居家咖啡。第三,喝的時間要對,才能對身體更有益。每天有兩個時間喝咖啡最好,早餐後和下午1點半到4點之間。」
  (司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