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2024年8月4日晚9點43分,當唯一一面五星紅旗在奧運最高領獎臺上空緩緩升起,我們知道,在這個夜晚,中國乒乓的歷史已經鐫刻上嶄新的一頁。
2013年,直通巴黎預選賽,16歲的天才少年橫空出世,十一年後,巴黎奧運的賽場,27歲的樊振東,終於登上兒時便夢想的奧林匹克之巔。這塊金牌補全了他虛位以待的榮耀拼圖——樊振東實現了自己職業生涯的第一個大滿貫,成為世界乒壇第十一位大滿貫得主,也是繼鄧亞萍、馬龍之後,全世界範圍內,第三位達成超級全滿貫成就的選手。
當最後一球落地,總比分定格在4-1,樊振東轉身面向觀眾席,看向他身後那支伴他成長與他同在的團隊。中國男子乒乓球隊的傳承交替,完成了最後的一環。教練王皓與樊振東緊緊擁抱,在他額頭上深深一吻,又將他高高的舉起,恩師2004年的敗局沒有重演,三年前的東京的記憶也在眼前交疊,這一次樊振東不再失意。
樊振東必將把巴黎的這一天永遠銘記,但更不會忘記東京,那是他巴黎週期蛻變的起點。
在東京奧運之前,樊振東形容自己的狀態是「不太敢給自己鬆綁」,很多時候做事顧慮重重,總會擔心這樣還遠遠不夠。封訓備戰期間,兩點一線穿梭在宿舍與訓練場的日子,焦慮像瘋長的藤蔓,日復一日迴圈滋生。
東京之後,樊振東的心態有了很大的轉變。他開始漸漸卸下一些強壓在心頭的包袱,更加懂得關注自己當下的感受,「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沒有真正的對與錯,只要堅定地執行,就會有成功的概率。」
經歷沉寂和低谷的樊振東,如今完成了自我的救贖和蛻變。這個冠軍的含金量,對樊振東個人和整個中國男乒隊伍來說,都是無可比擬的。
救贖
7月21日淩晨,樊振東在自己的微博上曬出入駐奧運村的照片,他的第三次奧林匹克之旅正式開始了。
從裏約P卡(替補球員)未能得到上場機會,到東京一單遺憾與金牌失之交臂,來到巴黎,樊振東的目標更加明確,站上奧運之巔,這一刻他已等了太久。
樊振東的巴黎之旅並非坦途,從男單簽表塵埃落定,考驗就已經開始。
男單簽表出爐的那天,樊振東上了一個熱搜,詞條是「樊振東死亡下半區」。都說樊振東抽到了「下下簽」,他所在的下半區,目前國際乒聯男單世界排名前十的5名外協選手中,3名赫然在列——熟悉的老對手張本智和、林昀儒,以及近幾年勢頭迅猛,世界排名僅次於樊振東的法國乒乓球界新星費利克斯·勒布倫,這給樊振東的晉級之路增添了極大的難度。
而隨著賽程推進,隊友王楚欽半區失守,意味著樊振東的使命進一步嚴峻。一個殘酷的現實擺在眼前:若樊振東也出現閃失,習慣了在奧運乒乓球賽場包攬金銀牌的中國隊,就要面臨幾十年來男乒首次奧運無牌的後果。
「輸了怎麼辦?」這個問題懸在很多球迷心中,即使僅僅想像一下,都顯得有些殘忍。
樊振東的答案是,「回歸到比賽本身。」
樊振東不是一個喜歡把情緒釋放給外界的人。如果經常看他的採訪,會發現他的發言總是滴水不漏。
這一部分源自他年少成名的少年老成,另一部分,肩負使命這件事,早已與乒乓球一樣,成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
今年年初的釜山世乒賽結束後,樊振東接受《乒乓世界》的專訪,談到那場為團隊力挽狂瀾,兩次在落後時將比分扳平,讓中國隊死裏逃生的半決賽,他少見地坦承了自己難以名狀的壓力:「一個讓我緊張的點是,當大家理所應當覺得我沒問題時,我反而認為此刻的自己壓力最大。好像是大家都覺得我這一分已經揣兜裏了,但我自己一摸兜,裏面還什麼也沒有。」
被這種巨大的不踏實感包裹,樊振東能做的,只有一遍又一遍不斷提醒和調動自己。這樣的自我調節,在本屆奧運會與張本智和的1/4決賽中,再次成為了樊振東逆風翻盤的關鍵。
那是一場幾度站在懸崖邊搖搖欲墜、眼看大勢將去的比賽。
第一局開始,對手張本智和便展露極強的衝擊力,持續搏殺,連下兩盤,極少失誤的絕佳狀態,以及被幸運女神選中的多個擦網得分,都讓他越打越興奮,勢頭愈戰愈勇。
樊振東憋著一股勁,1:2落後的局間休息,他對教練王皓說:「我可以的。」
這更像是說給自己。
落後,扳平,再落後,再追平,央視解說評價樊振東驚人的意志力:真正打到了關鍵分的時候,比的不完全是技術,其實就是你的性格、膽量、血性,你骨子裏是什麼樣的人。
贏下比賽的那刻,樊振東長長舒了一口氣,他張開雙臂,像他最喜歡的電影《肖申克的救贖》的主人公一樣,盡情享受這場來之不易的勝利的甘霖。
那是一個對中國乒乓來說必將載入史冊的夜晚,樊振東救贖了自己,救贖了聚焦這場戰役的所有中國觀眾,他向著終極目標衝鋒的號角再次響起,國乒男單在巴黎的征程也得以延續下來。
這一次,牢牢揣在他兜裏的,是堅定的信念,必勝的決心。
「等」和「熬」
只關注了樊振東奧運會表現的觀眾,也許很難想像,就在兩個月前的WTT重慶冠軍賽,樊振東才剛剛終結了自己長達329天的單打「冠軍荒」。在那一時期,樊振東感覺自己被比賽追著打,面對比賽更多是消極和等待,而非積極應戰。
平昌亞錦賽輸給馬龍,杭州亞運會輸給王楚欽,法蘭克福冠軍賽1/8決賽被韓國選手李尚洙淘汰,多哈球星賽1/4決賽敗北二隊小將林詩棟,仁川冠軍賽半決賽再次輸掉外戰。
質疑聲像潮水一樣,層層疊疊湧來,有人甚至開始唱衰樊振東難扛巴黎男乒大旗。一切仿佛2019年的重現,那一次,樊振東重返巡迴賽男單冠軍席位,花了343天。
當年的他,折戟布達佩斯世乒賽,在1/8決賽遭遇滑鐵盧止步16強,爆冷輸給當時世界排名第九的隊友梁靖崑。樊振東總結當時的心態:「世乒賽前我在等,世乒賽後我在熬。」
「等」和「熬」,幾乎貫穿了所有沉寂的、蟄伏的、黎明前的時刻。如此苦行僧一般的跋涉,在巴黎週期裏格外漫長。
回顧樊振東在巴黎週期的狀態起伏,2022年是繞不開的節點。
這一年,樊振東大賽參賽頻率陡然下降,未參賽時長達7個月之久。在WTT布達佩斯系列賽開賽前夕,世界排名第一,剛剛在新加坡大滿貫實現男單、男雙衛冕的樊振東,卻未出現在參賽大名單裏,外界對其缺席原因眾說紛紜。
樊振東給出的回應是:「考慮到中長期職業生涯規劃,經教練組同意,決定留守國內積極備戰世錦賽」。這一回應並未讓猜測停息,隨著樊振東消失在大眾視野的時間越拉越長,輿論也愈演愈烈。
9月底成都世錦賽開賽,樊振東重返賽場,他的膝蓋貼上了肌貼,沒有人知道缺席比賽的時間裏發生了什麼,但明顯可見的是,樊振東傷了,傷病的程度已無法忽視。
成都世錦賽進程推進,樊振東的傷勢呈現加重的趨勢,熱身訓練因難忍膝傷劇痛而被迫中止。半決賽苦戰5局,憾負張本智和,絕對主力189天缺席各項國際比賽是否是決策失誤,再次被推到輿論的風口浪尖。
樊振東厭惡被無休止的流言裹挾。他的性格並不像他的外表一樣溫吞、圓鈍。極具反差的是,他有著超越年齡的成熟度和大局觀,骨子裏的正直、剛毅,時常會給人不怒自威的震懾,在能力所及的範圍裏,他永遠會挺身去做那個平定戰火的人。
樊振東通過球迷會微博,發表長文明確了態度。他說,作為一名運動員我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見,職業生涯會有高光也會有低谷,常年大量訓練帶來了成績也留下了傷病,這些都是正常的,最重要的是堅定做好自己。
同時,他還感謝球迷理智、有素質的支持,但提醒大家遠離飯圈戾氣,稱任何飯圈化言行對他都是有害無益。
這是他與球迷特有的交流方式,此前與之後,他總會出現在每一個諸如此類的時刻。
在這個時代,運動員的社會影響力越來越大,飯圈文化滲透進乒乓球世界,樊振東清楚,在賽場外,他也有著自己的義務。
2024年的第一天,曾因現役軍人身份選擇關閉個人微博帳號、如今已光榮退伍的樊振東,重新入駐了微博。
他在微博與熱愛的足球俱樂部的官博互動,轉發喜歡的歌手新專輯的預告,曬出與好友看球的照片,分享看演唱會的vlog。人們提醒樊振東在互聯網世界不要太過活躍,他套用一句歌詞回敬:The haters gonna hate, the fakers gonna fake.Karma’s a relaxingthought.(恨我的人會一直怨恨,偽君子會一直虛偽,因果報應讓我愉悅)
「如果活在別人眼裏,其實說白了就是追求結果,因為外界不可能每個人都在你身邊,也不可能每個人瞭解你,在發生什麼經歷什麼,他們只會看到最後的結果,然後用這個結果去評判你的好與壞、成功與否。」
樊振東的世界從來不缺乏審視的眼睛,人們一朝狂熱,一朝怨恨,他不強求,也不在乎。運動員的責任與義務之外,他也值得享受自己作為普通人的生活。
花季老將
樊振東在八一隊時期的隊友,國乒「92line」(出生在92年前後的國乒隊員方博、周雨、閆安)之一的周雨,對樊振東有一句毫不吝嗇的高度評價:「我們這一代國乒隊員生不逢時,往上看前輩遙不可及,往下看新人狂飆突進。但是我想說,如果你見過真正的天才,就會平靜接受這個現實。樊振東就是這樣的天才。」
在國家隊,最不缺的就是天才,但年幼橫空出世的樊振東,是公認的天才中的天才。
樊振東的成長速度,就像坐了火箭。在他還未成年時的職業軌跡,就已經顯得不可思議。
2008年,11歲的樊振東憑藉廣州市乒乓球團體和雙打第一的成績被選拔進入八一隊。2010年,國家一隊的隊員,對戰連二隊都還沒進的樊振東,已經贏得很吃力了。2012年全錦賽,樊振東擊敗王勵勤,進入國家一隊。同年12月,他在世青賽中獨攬3金一銀。2013年1月,年僅16歲的樊振東在直通巴黎第一階段預選賽中,力壓王皓、陳玘等諸多名將獲得2名,第二階段又殺進前8,拿到了巴黎世乒賽的參賽名額。2014年東京團體世乒賽,他以17歲103天的年齡,成為中國男乒歷史上最年輕的世界冠軍。同年的青奧會,樊振東完成了自己的青年賽事大滿貫。
2015年,蘇州世乒賽直通賽,樊振東擊敗馬龍,拿到第一張世乒賽入場券,樊振東展現出對奪冠強烈的欲望,面對當時首次交戰的勁敵波爾,樊振東完美詮釋了「初出牛犢不怕虎」,他與正值巔峰期的波爾「以暴制暴」,激戰6局,最終力克對手進入四強,這場戰役讓樊振東「一戰打進絕對主力層」。
但樊振東的目標遠不及此。
半決賽再遇馬龍,這一次樊振東沒能如願。比賽過後,教練組、隊友們,甚至媒體都對年僅18歲的樊振東的表現讚賞有加,唯獨他自己高興不起來,他覺得競技體育與年齡無關,只關乎強弱,他不喜歡用「年輕」來替自己找藉口。
天才的路,總是走得比同齡人更快一些。
雖出生於1997年,但很長一段職業生涯裏,樊振東身邊與之征戰的,都是比自己年長10歲左右的哥哥們,在他已經成為奧運P卡時,他的同齡人還在努力打進主力層。
中國男乒熠熠生輝的江山迭代史,在劉國梁孔令輝之後,有共同成就、互相牽制,誰也無法圓夢大滿貫的「二王一馬」(王勵勤、王皓、馬琳),有直橫互補、珠聯璧合的「三劍客」(張繼科、馬龍、許昕),到了樊振東扛起大旗的一代,熟悉的隊友們漸漸由於年齡增長、傷病累積而離開,同齡或更年輕的選手,還未能豐滿羽翼與他並肩作戰。
在東京奧運結束後,隨著許昕的退出,樊振東與馬龍、許昕的「龍蟒胖」組合也漸漸解體。超長待機的馬龍,雖仍持續在賽場上給後輩造成威脅,但必須考慮的梯隊建設問題,已在無形中要求他把更多的機會留給年輕的隊員。
時間飛快地來到巴黎週期,但國乒團隊中,亮眼的新生後備力量依舊寥寥,王楚欽是這個週期裏上升最快的年輕球員。在接連不斷的大賽磨煉和積分上漲中,王楚欽的國際乒聯世界排名已登頂第一。但缺少大賽冠軍經驗,狀態不夠穩定,也給他增添了許多不可控因素。要成為更加穩固的中堅力量,還得再等待下一個週期。
從小被調侃為「花季老將」的樊振東,成長為真正「老將」,依舊孤掌難鳴,找不到自己的鐵三角和雙子星。
而競技體育的魅力正是在於它殘酷的美麗。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樊振東能感受到的,一半是絕對壓力,另一半是絕對機遇。這是對個人意志最好的磨礪,巴黎奧運,一路挺進總決賽,並最終拿下冠軍,實現個人的大滿貫,已經證明了他擔得起這一份厚重的使命。
(張茜雯/文)
中華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