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坡尾阿豪」是王伸豪的微信昵稱,也很好理解:在廈門沙坡尾工作的阿豪,「阿豪」是居民老人家對王伸豪的親切稱呼。
王伸豪與一般的臺青一樣,在臺灣成長,大學畢業後就職於企業。「我原本在臺灣的動畫公司上班,只是想轉換跑道、嘗試看看不同機遇,2016年來到廈門的影視公司任職。選擇廈門,其實就是因為離臺灣近、回家方便。在廈門的影視公司工作3年後,機緣巧合接了沙坡尾活態展示館的專案。就這樣,與沙坡尾結下緣分。」
投入社區營造的工作,起源於這樣一場美麗的意外,王伸豪也是在後來才發現,自己很適合這份工作。
我也是「漁港的孩子」
2014年後,「沙坡尾創意集市」逐漸廣為人知,這是廈門最早、最具規模的一個創意集市,聚集了一大群年輕設計師與文藝青年。2015年,沙坡尾進行封閉整治,不再作為船舶停泊點,長期停靠的無證船舶和外地船舶需全部駛離,不再停靠作業漁船。沙坡尾,這座昔日的漁港,轉型為以旅遊觀光為主。
與此同時,沙坡尾仍計畫保留一定的歷史記憶與漁港文化,想讓年輕一代瞭解這裏的故事。2019年6月,「沙坡尾活態展示館」正式對外開放參觀,展館中展示沙坡尾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演變過程,以及沙坡尾曾經的漁民生活、漁民文化等。也正是這一年,王伸豪接了一份與”沙坡尾活態展示館」相關的工作。
要做好這份工作,就要深入瞭解這裏。王伸豪開始走遍沙坡尾的大街小巷,與當地的老人家聊天。湊巧的是,沙坡尾是漁港,當地老人家許多是漁民,而他也是「漁港的孩子」。
「我媽是基隆人,基隆是臺灣的重要漁港之一,我爸年輕時也跑船,對海洋文化我是熟悉的。我和沙坡尾的老人家會聊海上遇到幾級風啦、潮汐啦,我雖然沒有當過漁民,但很多話題我在臺灣時都聽老人家說過。我出身在臺灣的漁港,沒想到後面來到大陸的漁港發展。」
”一開始來的時候,我的閩南話也講不好啊!很多臺灣北部的小孩閩南話說不好。但來到沙坡尾,為了融入閩南老人家,我只能開始用閩南話溝通,就這樣練起來了。這些老人家知道我是臺灣人後,會告訴我自己也有哪些親戚在臺灣,於是對我非常親切。後來我們都熟了,哪戶家裏有什麼特產,都會拿來給我吃。」
在沙坡尾「走街串巷」後,有社區營造相關人員發現了這位認真負責、善於溝通的臺青,下一份工作機緣就此來到。「他們(街道相關人員)希望我不只在沙坡尾,而是能服務更多社區,我確實也挺適合的」王伸豪笑道。
於是,這位「沙坡尾阿豪」與廈門思明區廈港街道合作,擔任社區發展顧問。在參與更多社區的核心工作後,他也對大陸基層有了更深入客觀的瞭解。
社區治理,可不是「一群居委會大媽泡茶聊天」!
在微信公眾號「沙坡那尾魚」上,有「沙坡尾阿豪」舉辦過的各種活動。比如在今年5月,王伸豪在蜂巢山社區引進臺青教師開辦”蜂巢妥妥學」自習室,提供諮詢服務、組織學習活動等,受到了轄區居民的廣泛好評。”太棒了,感覺到孩子自覺多了,作業也不用我們父母操心了」,參與活動的夫妻告訴王伸豪。
社區營造工作是做什麼的?在王伸豪看來,社區工作人員需要知道每個社區的特色。「每個社區都會有不同,比如有的社區強調旅遊文化;有的社區則以本地居民為主、有很多教育資源,適合開展講述地方歷史的研學營。我的工作,就是找出社區亮點。」
王伸豪坦言,社區營造人員的瑣碎工作是非常多的。「我日常會與街道辦合作,工作涵蓋方方面面:査看餐飲攤販的食品安全證有沒有過期、店家消防設施的提升、閩南古厝的活化利用、針對社區居民的反詐騙宣傳等。」
要講起從事社區營造工作這些年來,最有感觸的變化,王伸豪直言表示,現在的社區治理,可不是過去許多人認為的「就是一群居委會大媽泡茶聊天」,「現在社區承擔的工作比大家想像的多,需要瞭解每戶社區居民的情況,比如摸排哪家是困難戶、哪家的老人需要救助,還要組織活動讓居民喜歡來社區,舉辦更多鄰里活動!社區的幹部現在也越來越年輕化,思維越來越創新。」
「大陸的社區治理,很大程度依賴社區基層治理人員。比如每個社區都有助老員,定期上門去查看老人家情況。若老人不方便出門,社區會有『共享物業』協助。老人家不會用手機、不知道怎麼修理東西,這些方方面面的困難社區助老員都會去幫忙,這些都需要社區基層人員的組織性。」
「臺灣人參與社區營造的工作目前仍算少見。臺青從事這份工作的優勢在於從小生活環境不同、比較能跳出既定的思維框架,辦一些比較有意思的活動,加上我曾經從事影視媒體,擅長於活動策劃、找到活動的宣傳亮點。在這個時代的社區營造,會需要思維活躍、做事細緻、善於溝通的人才。」
「兩岸的基層工作者,沒有太大不同」
在大陸這些年,周圍臺灣朋友對大陸的想像是什麼呢?王伸豪表示,這些年臺灣人自然意識到大陸的經濟發展,也看到大陸在國際上的知名度與聲量在上升。但讓他非常有感的,是兩岸在基層治理層面上,其實並沒有多大不同。
”臺灣很多人的想像是,大陸基層民眾會對相關單位人員百依百順、相關單位人員說什麼就是什麼,不像臺灣基層民眾有很大自主性。但其實不是這樣啊!以我親身經驗來說,民眾也會很直白地『吐槽』表達不滿。再比如,店家因為不懂法規,在街道上擺放桌椅佔用公共空間,社區工作人員都會對其良性勸導。其實兩岸的基層工作者,在這些事情的處理上、在與民眾的溝通上,並沒有太大不同。大家的初衷,都是為民服務。」
”我的工作就是服務居民,周圍的朋友、同事、服務對象都是大陸人。服務過的許多當地居民都很支持我,這是這份工作帶給我的最大收穫。」
(林犀/文)
海峽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