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三農」發展成就 向著農業強國加速邁進

  【新華社北京9月16日電】新中國成立75年來,農業農村發展呈現出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實現了舉世矚目的跨越發展。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中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邁上大臺階,農村民生顯著改善,鄉村面貌煥然一新。農業大國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向農業強國邁進。
  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充足
  秋天的田野,收穫的氣息越來越濃郁。在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樺川縣悅來鎮雙興村,田間架設著微型氣象站、病蟲害監測儀等設備,一片片金黃的水稻隨風輕擺。
  「還有20多天就可以收割了,預計每公頃產量在9噸以上。」站在田埂上,樺川縣玉成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玉成告訴記者,儘管前期遇到低溫多雨天氣,但通過及時田間管理,今年水稻長勢不錯。
  新中國成立以來,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持續提升,中國糧食生產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糧食年產量僅2000多億斤,1962年穩定在3000億斤以上。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建立實施,極大激發了億萬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解放了農業生產力,糧食產量接連跨上新臺階。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實行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和「菜籃子」市長負責制,深入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增強。
  中國糧食產量連續9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2023年糧食產量達到13908億斤,比1949年增加1萬多億斤;糧食單產大幅提升,2023年全國糧食單產389.7公斤/畝,比1949年增加321.1公斤/畝。
  既要吃得飽,也要吃得好。「米袋子」「菜籃子」產品供給能力穩步提高,品種更加豐富。
  果蔬產品多樣,四季新鮮上市
  經濟作物生產蓬勃發展。蔬菜水果琳琅滿目,品質不斷提升,並且實現跨地區、反季節供應,居民的「菜籃子」「果盤子」更加豐富。
  畜禽生產質效提升,肉蛋奶供應充足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畜產品供應總體不足。改革開放後,畜產品產量不斷攀升。近些年來,畜牧業現代化、規模化進程加快,綜合生產能力再創新高,2023年肉蛋奶產量超過1.75億噸。肉類禽蛋產量多年穩居世界第一,奶類產量進入世界前列。
  漁業生產繁榮發展,魚蝦蟹貝藻品種豐富
  科技創新推動向江河湖海要食物,水產養殖迅猛發展,遠洋漁業不斷壯大,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取得實效。中國水產品總產量占全世界的近40%,水產品人均佔有量達到50.48公斤。
  近年來,溫室大棚、垂直農場、智能農牧場、植物工廠等不斷發展,拓寬了農業發展新空間,推動肉蛋奶、蔬果、水產品等供給持續增加,更好滿足人們多元化食物需求,提升了「大食物」供給水準。
  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加快建設
  農村是廣大農民群眾的家園。把農村建設得美好,農民群眾才有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走進湖南省岳陽市平江縣伍市鎮普祝村,田間阡陌縱橫,房前屋後乾淨整潔。村民們種植富硒藕、富硒米,發展蘿蔔加工產業,開起農家樂。
  「以前只有一條泥巴路,村裏都是土坯房和茅草屋,臭水溝和垃圾沒人清理。沒想到這些年村裏變化這麼大。」80多歲的村民盧孔雲說,環境好了,村裏人氣更旺了。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組織農民重整山河、發展生產,進行了艱辛探索;改革開放以來,領導農民率先拉開改革大幕,不斷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推動農村全面進步。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村民生顯著改善,鄉村面貌煥然一新。
  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一系列政策舉措,推動鄉村呈現新氣象。
  農村基礎設施持續提升。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持續加快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了生產生活條件,住房、飲水安全、道路等建設成效明顯。十年來累計新改建農村公路250萬公里,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0%,規模化供水工程覆蓋農村人口比例達到60%。
  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75%左右,生活垃圾得到收運處理的行政村比例穩定保持在90%以上,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達到45%以上。
  農村公共服務水準持續提高。學前教育發展提升行動、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專案等深入實施。各地累計建設村衛生室超過58萬個,農村敬老院超過1.6萬家,農村社區互助性養老服務設施超過14萬個。
  一件件實事加快解決,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不斷建設,促進農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農民增收致富管道拓寬
  走進廣西桂林市龍勝各族自治縣龍脊鎮大寨村,層層梯田環抱於山間,綠意掩映的山坡上,一座座富有民族特色的吊腳樓錯落分佈,不時有村民和遊客往來其間。
  因為大山的阻隔,大寨村曾是貧困的代名詞。隨著脫貧攻堅號角吹響,在多方幫扶下,基礎設施和產業發展得到極大改善。梯田和民族風情帶動了旅遊業。「人均年收入從2003年不足700元發展到現在約4萬元,日子越來越紅火。」大寨村黨支部書記餘瓊通說。
  新中國成立初期,人民生活處於極端貧困狀態。土地改革、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等為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奠定了制度基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實施大規模、有計畫、有組織的扶貧開發,農村貧困人口大幅減少。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打贏脫貧攻堅戰,持續用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牢牢守住了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
  檢驗農村工作實效的一個重要尺度,就是看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沒有。發展特色產業、支持外出務工、加快三產融合發展……各地各部門持之以恆多措並舉促進農民增收。
  自2018年起中國將每年農曆秋分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這是第一個在國家層面專門為農民設立的節日。近日,2024年中國農民豐收節金秋消費季活動在天津啟動。現場設置了「津農精品」、京津冀優質農產品、內蒙古優質農畜產品等展區,拼多多等電商平臺圍繞大豆及豆製品、乳製品、牛肉等開展助農直播、發佈惠農舉措。
  多年來,各地持續做好「土特產」文章,大力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拓展農民增收致富管道。2023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1691元。
  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腦袋。中國持續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深入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農村電影放映和農民書屋工程,積極開展健康向上的農村群眾文化活動。近年來,各地由表及裏培育文明鄉風,組織實施鄉村文化振興系列活動,不斷提振農民的精氣神,「村BA」「村超」等農民體育活動火爆出圈,優秀傳統農耕文化得到保護傳承。
  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不斷完善。積分制、清單制等務實管用的鄉村治理方式得到推廣,農村移風易俗持續推進。多部門聯合創建了293個全國鄉村治理示範鄉鎮和2968個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一系列舉措推動農民群眾生活更加舒心、順心。
  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農業農村改革發展重大任務作出系統部署。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各地各部門正錨定建設農業強國目標,扎實抓好鄉村全面振興各項工作,在新征程上奮力譜寫更加壯麗的「三農」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