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樑行動」若受挫將能遏止「罷免風」

  曾經一度「氣勢熾熱」的「拆樑行動」亦即親綠團體發起的基隆市長謝國樑罷免案,近日來有著「大降溫」的趨勢。據一份由國民黨所做的民調數據顯示,反罷免者以百分之四十三點九領先贊成罷免者的百分之二十七點三。而其他的民調數據,也都大致上呈現這樣的對比態勢。如果這樣的民意態勢能夠持續維持到罷免案投票的十月十三日,親綠團體尤其是其背後的民進黨所盼望的「韓國瑜罷免案0.2版」就不能出現,而且更重要的是,將能遏止民進黨意圖透過掀起「罷免案風潮」,罷免幾位國民黨「立委」,從而重新奪回對「立法院」的控制權的圖謀。
  基隆市長謝國樑罷免案,是繼高雄市長韓國瑜罷免案之後,由親綠團體發起並被提起罷免程序的第二宗縣市長罷免案。具有親民進黨背景的公民團體「山海公民拆樑行動」,以謝國梁市長違背誠信原則,選前多次于公開場合發表自身政見,當選後不但不落實,還不斷偷換概念,尤其是在「擴建東岸廣場」中發生產權糾紛等為由,發起對謝國樑的罷免案。
  按照《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規定,罷免案投票,若有效同意票數多于不同意票數,且同意票數達原選舉區選舉人總數四分之一以上即為通過。也就是說,一方面,同意票必須多於不同意票;另一方面,由於基隆市第十九屆市長選舉原選舉區選舉人總數為三十萬七千九百一十三人,因而即使是同意票多於不同意票,也需有七萬六千九百七十九人投票同意罷免謝國樑,罷免案投票才算成立。
  基隆市的政治版圖是藍大於綠,而在二零二二年的「九合一」選舉中,謝國梁以九萬六千七百八十四票、百分之五十二點九二的得票率,勝於獲得七萬一千三百五十四票、得票率為百分之三十九點零一的民進黨候選人蔡適應,當選為第十九屆基隆市市長。在罷免案的投票率低於市長及市議員選舉的投票率的規律下,既然連蔡適應所獲的選票(七萬一千三百五十四票),還少於罷免案的「門檻」(七萬六千九百七十九張同意票),因而不要說「拆樑行動」能夠拿到的同意票,將無法多於不同意票,而且就連基本「門檻」也將跨不過。
  誠然,「拆樑行動」的「氣勢」曾經很「熾熱」,因而能夠在第二階段連署時,徵集到三萬六千九百零九份連署書,跨過了「門檻」,但也僅止是「有驚無險」地比「門檻」設定的三萬零七百九十二份連署書,多了六千一百一十七份而已,與韓國瑜罷免案的高連署率,根本不可比擬。
  而且,讓「拆樑行動」「漏氣」的是,其提出罷免案的最核心訴求「基隆東岸商場產權案」,基隆市政府在四次司法判決、行政裁定中勝出,法院與「財政部」皆駁回大日公司與NET主富公司的主張,檢方還偵結,將「基隆東岸商場」原營運商大日公司蘇姓負責人共十一人依涉犯《貪污治罪條例》等罪嫌起訴。這就使得罷免案的提起完全缺乏正當性。
  其實,就是「拆樑行動」提起罷免案的其他幾個訴求,在地方人士看來,雖然確實是有所欠妥,但也並未到必須發起罷免的程度,因而就連一些民進黨人也認為,謝國樑的施政作為並不惡。實際上,一份地方在八月三十一日所做的民調數據顯示,謝國樑的市政滿意度為百分之四十二,不滿意度為百分之三十六。這是罷免案將難以獲得通過的強有力支撐。
  而且,國民黨吸取韓國瑜被罷免的教訓,今次是積極而又嚴峻地面對謝國樑的罷免案,每周密集開會、不定期做民調追蹤,並做好文宣,打政績牌,主張罷免不具正當性。馬英九、朱立倫、侯友宜等黨內「大咖」及眾多「立委」密集前往當地做勢,動員支持者投出「不同意罷免票」,這就使得國民黨支持者凝聚士氣。國民黨中央還規劃於罷免案投票前的一天,在基隆市舉辦造勢活動,動員黨內要角悉數出席,為謝國樑作最後衝刺。
  本來,國民黨基於謝國樑與民眾黨在地代表人物的關係良好,曾經力求獲得民眾黨的支持,在罷免案中實行「藍白合」,民眾黨也樂得伸出援手。但在柯文哲被檢方拘捕後,民眾黨全黨都將注意力集中在「救柯」上,一時令國民黨擔心未能獲得民眾黨的支援。但詎料柯文哲爆發後,「小草」們與部分中間選民反而對謝國樑給予巨大的同情。近期兩份民調,一份在柯文哲被收押禁見之前,另一份是在收押禁見之後,雖說是兩份不同民調,有不同問卷問法等影響,但從數據上可以看到,同意罷免者維持在百分之二十七,但反對罷免者則從百分之三十三上升到百分之四十九,可以解讀為柯文哲遭到司法與媒體鋪天蓋地追殺,讓「小草」與部分中間選民看不下去,進一步表態反對罷免的結果。
  現在令民進黨擔心的是,倘罷免案遭到否決,可能會暴露了現任民進黨秘書長的林右昌,當年在基隆市長任內處理「基隆東岸商場」產權過程中,可能會有「不規則」狀況,最少是對有公務員涉嫌接受賄賂而輕怠失責,並從而反襯了謝國樑捍衛市產、拒絕弊案的正當性。正因為如此,民進黨尤其是林右昌,一直在背後插手「拆樑行動」的罷免案。而在罷免案投票前夕,民進黨也有可能會進行「投同意票」的造勢行動,因而國民黨絕對不能輕忽。
  本來,民進黨是有意以基隆市長罷免案作為「試驗田」,在罷免案成功後,隨即對幾位戰鬥力甚強,但當選得票基礎較弱的國民黨「立委」,發動罷免潮,在將他們「拉下馬」後,利用他們依法不能再選的有利條件,將該選區的「立委」奪回來,在「一減一增」下,改變民進黨在「立法院」的少數地位,將議事主導權奪回來。但倘基隆市長罷免案失敗,這個計劃也就難以「趁熱打鐵」地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