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的藍色疆土,必須守護守住」

  西方學者曾把南海比喻成「亞洲的地中海」,以此來強調南海對亞洲乃至世界的重要性。位於南海中沙群島的黃岩島是中國的固有領土,中國至少在元朝就已發現黃岩島,並最早將其列入中國版圖,實施主權管轄。一段時間以來,域外勢力的介入導致南海局勢複雜化。在此背景下,中國海警在該海域開展常態化巡航值守的重要性愈發凸顯,肩負的責任也愈加重大。
  常年出海的海警,也要和暈船作鬥爭
  海警艦艇多以島礁命名,海陵艦則因南海島礁海陵島而得名。海陵艦艦長陸猛團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介紹說,該艦的主要職責包括開展海上維權執法行動,應對外國船隻的侵權騷擾,宣示主權。除此之外,打擊海上走私販毒等違法犯罪行為、保護海上石油平臺、海底光纜安全、處置海洋污染物也屬於海警的職責範疇。
  陸猛團表示,海警在戍衛海疆的同時,還要規範現場漁船作業秩序,為出海的中國漁船和漁民保駕護航,維護海上漁業生產安全與穩定。中國漁船遇到緊急事件或需要救助時,可撥打海上報警電話95110。大到船隻不慎漏水、起火,小到漁民頭疼腦熱需要送藥送醫,中國海警總能第一時間提供幫助。
  在發現並驅離侵權船隻的過程中,保持專業、克制、規範,依法依規處理問題是所有海警執法員秉持的原則,但真正做到這一點並非易事。海陵艦執法員吳家旭對記者說:「有時外籍侵權船隻故意尋釁滋事,甚至採取橫插船頭、惡意頂撞等危險動作。就好比有壞人在自家門前『搞事情』,心裏特窩火。艦上很多二十來歲的小夥子,年輕氣盛,很想上去『硬剛』,但我們不會那樣做。」
  「身著執法服,我們代表的是中國海警。每個人都有情緒,可絕不能被情緒衝昏頭腦。」吳家旭說,「我們時刻提醒自己保持冷靜,遇到外籍侵權船隻,嚴格按照相關規定,通過無線電喊話向對方發出警告等方式驅離。」不過,海陵艦上有一個拳擊沙包,執法員有時會把沙包當作侵權的外國船隻,上去狠揍幾拳。
  在緊張的工作中,海警們還需要和暈船作鬥爭。外界或許不解,常年出海的海警,怎麼可能暈船?陸猛團表示,每個人的體質不同,海警也是「肉身」,多數人的身體已經較為適應海上生活,但遇到颱風、潮湧等惡劣天氣時,暈船也在所難免。高達數米的巨浪不斷拍打駕駛艙的玻璃,艦船橫搖度數甚至超過30度,桌上的物品劈裏啪啦地摔在地上,走起路來像是「太空漫步」,即便是躺在床上不動,也得不時起身嘔吐。
  「讓人感動的是,艦上的執法員從未因暈船而耽誤工作。」陸猛團說,「有人含著酸梅、陳皮緩解症狀,有人口袋裏揣著塑膠袋,忍不住的時候吐一下……無論多苦多難,堅守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也是我們海警的一種精神。」
  「養警千日,用警千日」
  「老話說,『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對於中國海警而言,卻是『養警千日,用警千日』。」陸猛團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事實上,沒有一本教科書可以預測海上可能遇見的所有情況,更不可能提供完全適用的解決方案。我們能做的就是盡力錘煉執法技能,提高業務水準,做好萬全準備。」
  在海上執法,無論是登臨檢查、調查取證,還是人員換乘、物資過駁,小巧靈活的執法小艇都扮演著重要角色。小艇駕駛員李發文平時不善言辭,可當他駕駛小艇一次次出色地完成任務時,展現出的颯爽英姿為他贏得「海上劉翔」的綽號。
  「儀錶盤、方向盤、操縱杆,就是我的『武器』,狹小的駕駛位可以激發出巨大的能量。」李發文對《環球時報》記者說,「風平浪靜時駕駛小艇看似輕鬆,但我絲毫不敢懈怠。陽光灑在海面上,波光粼粼,我也無心欣賞美景,必須時刻集中注意力精准控制速度和方向。暴風雨來襲時才是真正的考驗。我要不斷調整方向,憑藉熟練的技巧和頑強的意志與狂風巨浪搏鬥,讓小艇在驚濤駭浪中像跨欄般奮勇前行。」
  「看羅盤、望星象、辨海流、鬥風暴」是古代漁民出海的必備技能。保障艦艇航行安全的紀家俊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雖然電羅經、磁羅經、六分儀等航海儀器已在現代社會中被廣泛應用,但一名合格的海警必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紀家俊向記者介紹了一些基本氣象規律,以南海為例,一般每年5月至8月刮西南風,浪湧通常為東北流;10月至次年4月刮東北風,浪湧也隨之轉變為西南流。海面泛起「白頭浪」,則是海況不好的徵兆。
  紀家俊補充稱,巡航值守期間,艦艇上也會組織執法員集體學習,討論研究相關案例,模擬演練現場登臨執法流程,還組織了《海警法》暨《海警機構行政執法程式規定》知識競賽,通過多種方式提升執法員的業務能力。
  「00後」執法員:海警工作和警匪片裏不一樣
  值得一提的是,越來越多「00後」的加入為海警隊伍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今年24歲的大連小夥韓德華從小在海邊長大,對大海有著深厚的感情。大學畢業後,他成為了一名海警執法員,現在負責海陵艦上的雷達操作。韓德華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說,雷達就好比艦艇的「眼睛」,可以即時監測艦船的運動軌跡,保證航行安全,發揮海上導航的作用。
  「剛開始對海警工作不大適應,主要是跟想像的不一樣。」韓德華坦言,「小時候在警匪片裏看到員警在槍林彈雨中抓壞人,心想海警作為海上員警,執行任務肯定也特別帥氣。雖然在海上緝私案件中也可能遇到類似電影裏的場景,但崗位不同,職責也不同,我的工作裏沒有那麼多的『打打殺殺』。」
  「後來我想明白了,和平年代,做好本職工作,一次次平凡的堅守就能串聯出一種不平凡。」韓德華說,「現在除了日常的雷達操作,我還和同事一起積極維修艦船,不讓一顆螺絲釘鬆動,時刻讓裝備保持最佳性能,讓自己保持最佳狀態。這就是我們『00後』保家衛國的方式,也是我們對祖國的深情告白。」
  同樣24歲的陳仕瀚小名「阿蠻」,來自海南一個小漁村。阿蠻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村裏世世代代以捕魚為生,過去有不少人葬身大海,親人們就紮一個草人,沾上海水的味道,再把草人當作活人的屍身一樣下葬,那種生離死別的場景令人心酸。也正因如此,守護漁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海警,是最受當地人尊敬的職業之一。大學畢業後,阿蠻終於圓了「海警夢」。
  經過培訓,阿蠻現在是海陵艦炊事班的一員,負責全艦人從早上到夜間的一日四餐。「其實一開始我是有點自卑的。」阿蠻不好意思地對記者說,「雖說都是海警,但起初我總感覺自己就是廚子,沒有執法員威風。」
  陸猛團察覺後,主動找到阿蠻談心,告訴他全艦是一個整體,每個人各有分工,每個崗位都不可或缺,沒有什麼所謂的高低貴賤、威不威風。阿蠻的廚藝沒得說,腸粉、燒鵝、擔擔麵……只要想吃,就沒有他搞不定的,獲得大家一致好評。艦長的鼓勵和同事的認可化解了阿蠻當初的「小糾結」,「聽說我是值守黃岩島的海警,村裏人都為我自豪,我現在是『全村的驕傲!』」阿蠻笑呵呵地說。
  帶著全家福從各個角度跟南海「合影」
  一年365天,最多的時候,海陵艦有超過200天航行在南海的角角落落執行任務。每當夜幕降臨,遠方的家人永遠是海警心中最深的牽掛。在本輪黃岩島的巡航值守中,好幾位執法員的妻子都懷有身孕,挺著孕肚獨自待產,還反過來安慰心生愧疚的他們:「集中精力做好工作,家裏的事不用操心。」
  韓德華對《環球時報》記者說,父母為了不讓他擔心,每次打電話都是「報喜不報憂」。直到有一次,媽媽無意中說起,每當在網上看到出海船隻遇到大風大浪,她的心都揪著,整夜睡不著覺,擔心他的安危又不敢跟他說。韓德華告訴媽媽,艦船有科學的方法避颱風、躲海浪,不會和大自然「硬剛」,讓媽媽放心。
  在動力保障系統執法員鄭景夫的手機裏,存有很多這樣的照片:他隨身帶著一張全家福從各個角度跟南海「合影」。有的是在甲板上,有的是透過舷窗,有時在日出,有時在日落,有時在雨中,有時在晴空下……「這樣我能感覺到,家人就在我身邊。」鄭景夫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守護好祖國疆土,才能守護好家人。當身處這片藍色大海,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守護!守住!」
  為緩解執法員的思鄉之情,海陵艦上開展了一系列活動。甲板是一座「天然廣場」,一到晚上熱鬧非凡。八塊腹肌的韓德華是艦上的「健身教練」,自己練也帶著別人練,啞鈴、杠鈴輪番上陣,全艦成員一起「雕刻肌肉」。平時不苟言笑的吳家旭是艦上的「領操員」,音樂聲一響,健身操跳起,旺盛的生命力便撲面而來。阿蠻則喜歡「挑戰跑步機」,據說他能用跑步機最高限速連跑數小時不停歇,為了不讓跑步機「折壽」,不得不每跑一小時就讓跑步機休息10分鐘。
  「海陵之聲」也在本輪航次中正式開播,這是一檔晚餐前播放的廣播節目,大家可以自由投稿,寫詩、寫散文、分享暖心故事、交流心得體會、介紹家鄉美食美景……
  紀家俊最近在讀一本關於西藏的書,他有一個心願:去西藏看看!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海陵艦上掛有一幅大型中國地圖,閒暇時大家會圍著地圖交流去過的地方。很多海警都有一個心願:常年守護藍色疆土的他們,希望去登高山、走邊疆,領略祖國的大好河山,用雙腳丈量祖國的每一寸土地。
  海洋夢映照中國夢。日月星辰,藍色疆土,海陵艦在短暫休整之後,又將和故事中那些可愛的中國海警一起,重新起航,繼續共同守護這片海。
  (邢曉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