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臺北市長、民眾黨主席柯文哲因涉京華城容積率案,9月5日遭羈押禁見。京華城案究竟有無證據證明柯文哲有罪,不僅攸關柯文哲的政治前途,更牽動島內「第三勢力」的命運。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臺灣除了國民黨和民進黨之外,不乏其他政黨希望以「超越藍綠」的路徑發展,凝聚選民之力,形成足以撼動藍綠的「第三勢力」,但它們往往很快就泡沫化,其中原因究竟是什麼,引發島內的集體反思。
抗議賴清德濫用司法工具
柯文哲在京華城案的調查中,歷經「無保請回」、檢方抗告、臺「高院」發回更裁,5日傍晚被裁定羈押禁見。柯文哲隨後被戴上手銬,於晚間6時33分送抵臺北看守所。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6日報道,臺北看守所證實柯文哲住的是3人間,但其他有關其收容編號、舍房、同房室友及收容情緒、健康情況等資訊均因涉及隱私,沒有對外說明。6日上午,柯文哲妻子陳佩琪在民眾黨「立委」黃珊珊的陪同下,來到臺北看守所,但因柯文哲遭禁見不能會客,她僅送去枕頭、涼席等生活用品,還帶了《人生追求》等兩本書。臺北看守所則表示,陳佩琪送來的物品所內福利社都有售賣,不接受家屬寄送,會退還。報導稱,陳佩琪離開前接受採訪時說,夫妻結婚33年來,即便不在一起也都互相報備,現在來到看守所雖然見不到丈夫,「但覺得兩人的心更接近,會一起捍衛清白」。
6日上午,柯文哲的律師鄭深元也前往臺北看守所與柯進行兩個小時的見面。對於是否提出抗告,他表示將等三名律師都完成律見後再決定。而另兩名律師也在下午1時許先後抵達臺北看守所,但面對媒體提問都沒有回應。
柯文哲被羈押震動島內政壇。國民黨「立法院」黨團6日舉行記者會,聲援柯文哲。黨團書記長林思銘稱,不同法官以此案影響社會深遠為由,改裁定為羈押禁見,但前後證據完全相同,並未採用新證據,讓人無法理解法官的裁定標準是什麼。他還提及,如果京華城840%容積率需要如此大動干戈,那高雄國賓的容積率高達1142%,司法更應徹查其有無不法。
繼5日晚緊急召開會議後,民眾黨緊急應變小組6日上午再度召開擴大會議。該黨「立法院」黨團總召集人黃國昌透露,會議達成幾項重要決議:第一,全黨上下團結一心,支持柯文哲在司法程式中捍衛清白,黨務由秘書長周榆修帶領,照常進行。第二,面對賴清德當局濫用檢調和司法工具,對柯文哲展開「政治攻擊」及「司法追殺」,民眾黨決定在全臺各個地方動員全黨公職人員進行抗議。據報導,第一場安排在本周日晚上6時30分,在臺北市濟南路進行。
雖然黃國昌表示現階段仍不會考慮代理黨主席的問題,但聯合新聞網6日披露稱,柯文哲來不及交代後續黨務就遭收押,民眾黨創黨大佬及中央緊急應變小組近日召開非正式會議,會上一致認為還是需要有人代理黨主席的職位來穩住陣腳,而最適任的人就是黃國昌。不過白營高層同時擔心會造成部分黨內人士不滿,因此不會太快公佈,近期將私下徵詢各方意見。
中時電子報注意到,柯文哲5日傍晚被裁定羈押後,原本一早就在臺北地檢署外聲援的「小草」(柯文哲支持者)在大喊「司法不公」後,於傍晚6時30分陸續散去。民眾黨前「立委」蔡壁如曾經的選戰志工團隊成員直言,大家當初支持民眾黨,是因為不喜歡藍綠互鬥,相信「第三勢力」的介入能夠讓臺灣政治局勢有所改變,且民眾黨主張清廉、正直,符合民眾期待,如今卻接連有弊案爭議,讓人失望連連。該成員透露,已經有一派人認為民眾黨和柯文哲是「說得到卻做不到」,陸續退黨,像他和一些中生代的支持者則決定,若柯文哲確定有不法行為,未來任何選戰他們都不會再投票給民眾黨任何候選人。不過也有「小草」認為,柯文哲這次陷入危機,很明顯是一種「政治迫害」。
臺灣《中國時報》6日分析稱,從臺北地方法院羈押與不押的兩份裁定書中可以看出,目前檢察官手上根本沒有掌握柯文哲受賄的具體證據,最終能否讓法官重判柯有罪定案,仍是未知數。
成立六七年就會面臨重大危機
如今的民眾黨已陷入創黨以來最大的政治危機。臺灣TVBS電視臺民調中心9月3日的最新千人民調結果顯示,臺南市民支持民眾黨的比例已從1月的15%下滑到只剩6%。臺灣網路媒體《美麗島電子報》8月26日的民調顯示,民眾黨的反感度高達65.3%,是該黨2019年組黨以來的最高。
過去30多年來,從新黨、親民黨、「臺聯黨」「時代力量」,到如今的民眾黨,一個個都曾在島內政壇風光一時,但都難逃很快就泡沫化的命運。
臺灣菱傳媒稱,說起島內小黨和「第三勢力」,當然不能忽略從國民黨分裂出去的新黨、親民黨和「臺聯黨」。成立於1993的新黨算是最早從國民黨分裂出來的政黨,1994年的臺北市長之戰使其站穩島內第三大黨的地位。不過1998年「立委」選戰卻急速萎縮,2000年以後則失去了實質影響力。
親民黨的成立則源於2000年大選泛藍分裂。2001年的「立委」選舉,親民黨斬獲46席,無疑是臺灣政黨史上最強大的「第三勢力」。2004年「連宋合」挑戰陳水扁惜敗,成了親民黨的轉捩點。2006年親民黨主席宋楚瑜自行參選臺北市長,得票率不到5%。2008年「立委」選舉,該黨幾乎完全被國民黨吸收。
「臺聯黨」成立於2001年,算是國民黨內本土派的集結,2001年和2004年兩次「立委」選舉都能斬獲10席以上,但隨後卻一落千丈,2008年「立委」選舉只剩下一席,如今已完全泡沫化。
2015年成立的「時代力量」在2016年和2020年「立委」選舉中都曾斬獲一定席位。但在黨內內訌以及2019年民眾黨成立的情況下,也顯得舉步維艱。2022年地方選舉大敗,今年「立委」選舉無法跨越政黨門檻,正式泡沫化。
主張「推倒藍綠、超越藍綠」的柯文哲這十年在島內政壇迅速崛起,2019年8月組建臺灣民眾黨,2020年大選,民眾黨成立不到一年就獲得超過158萬張政黨票,得票率11.22%,取得5席不分區「立委」,一舉成為「第三大黨」。2024年大選,柯文哲甚至在選戰後期掀起一波「小草熱潮」,他所到之處,「小草」們總是把會場擠得水泄不通,柯文哲雖然以第三名落選,但成功抬高民眾黨政黨票,不分區「立委」席位增加到8席,成為「立法院」關鍵少數,也讓民眾黨跟著柯文哲的聲量水漲船高。
菱傳媒總結稱,非常巧合的是,過去藍綠兩大黨以外的政黨幾乎都在成立六七年左右就會面臨重大危機,且在這個「七年魔咒」後都難逃泡沫化的命運。背後原因其實並不複雜。除了新黨是為了讓趙少康參選臺北市長外,其餘小黨都是在「立委」選舉前一年或者同一年成立的,而7年時間就是恰好兩次「立委」選舉、一次地方選舉。換句話說,新興小黨多半能在成立後的兩次「立委」選舉中有所斬獲,但大多在第三次「立委」選舉就陷入危機。至於民眾黨成立剛滿5年就爆出諸多事件,「2026年地方選舉,民眾黨的7年魔咒看來很難避免」。
「第三勢力」不會因此消失
日本《產經新聞》分析稱,民眾黨之所以陷入危機,根本原因在於「全黨挺一人」。臺灣新黨輿情中心副主任孫榮富3日撰文稱,現在的民眾黨之所以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就是因為其選票幾乎全部來自於柯文哲的影響力,民眾黨就是柯文哲的「一人黨」,一旦柯的問題處理不好,民眾黨就會大失血,大量流失選票以及「小草」們的支持,很可能成為政治上的「植物人」。文章最後總結道,「過去的親民黨是宋楚瑜的『一人黨』,現在的民眾黨是柯文哲的『一人黨』,或許『一人黨』就是臺灣『第三勢力』走不遠的根本原因吧」。《中國時報》也評論稱,「小草」們大多是沖著柯文哲的個人魅力而來,一人創黨是柯的能力,卻是民眾黨的限制。在此情形下,若柯文哲政治能量受創,全黨失血會比藍綠更嚴重。
臺灣公共策益、臺灣智庫等多家單位4日共同舉辦一場研討會,以「藍綠之外臺灣『第三勢力』的生存之道」為主題,邀請學者專家與會分析。會上,前親民黨發言人吳昆玉稱,臺灣政壇中的「第三勢力」需要在臺灣的「零和」選制下爭奪非常有限的資源,其操盤手們往往太現實也太精明,沒有進行長遠的規劃,只想著如何善用「關鍵少數」抓住眼前的機會。他認為,「第三勢力」要站得住腳,就必須提出能夠真正解決問題的主張,作出真正有價值的成績。臺灣智庫副執行長董思齊表示,從臺灣政黨政治的發展史來看,青年是引領「第三勢力」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希望島內的青年世代可以勇於表達自己的政治理念,以具體的行動來發聲。
《中國時報》6日稱,柯文哲被羈押是意料中的事,但多數人仍然認為臺灣「第三勢力」不會因此消失。吳昆玉直言,臺灣絕對有「第三勢力」的生存空間,政黨政治開放後,新黨初戰即得到超過20%的選票,親民黨有超過30%的選票,這都證明「非藍非綠」有足夠空間獲取大黨以外的政治能量。還有分析稱,目前臺灣選民中仍有將近400萬,即超過三成的人,在當下2024年投票的出發點仍是基於對藍綠兩陣營的厭倦。這些人不只願意出來投票、願意在選舉時期捐款,也願意花時間接收政治資訊,所以他們並非不參與政治,只是他們參與政治的動機在藍綠兩大黨佔據優勢的局面中不夠充分。未來幾年,這群選民仍然存在,因此會成為現在或者下一個「第三勢力」的民眾基礎,「這些選民就在那裏,不會消失,也代表下一個『第三勢力』隨時都能夠崛起」。
《聯合報》稱,民眾黨若想走得長遠,就要吸取教訓,不能再陷入「一人政黨」的困境,必須建立培養政治明星的體制,否則在重大危機面前政黨將漸漸泡沫化,「讓好不容易被凝聚的第三勢力散去,絕非全民所樂見」。
(張若/文)
中華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