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觀生
澳門榮獲二〇二五年中國「東亞文化之都」,澳門擁有多一張「金名片」,對城市文化建設和旅遊軟實力有着重要的推動作用,長遠更有助澳門發展成世界旅遊休閒中心。
增添一張亮麗「金名片」」
第十五次中日韓文化部長會議於早前在日本京都舉行,期間舉行了二〇二五年「東亞文化之都」授牌儀式,由三國文化部門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張政、日本文部科學大臣盛山正仁及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第一次官龍昊聲分別向中國澳門特別行政區、中國湖州市、韓國安城市及日本鎌倉市的代表授牌。
評選「東亞文化之都」是落實中日韓三國領導人會議精神,由三國共同發起的亞洲第一個國際文化城市命名活動,是中日韓人文領域的重要成果和東亞區域文化合作項目,旨在發揮中日韓歷史文化淵源深厚、文脈相通、文化傳統相近的優勢,透過文化、藝術、旅遊等交流合作,加強區域內文化的國際競爭力。
要成爲「東亞文化之都」的城市,需要具備豐富的地方文化資源和鮮明的地方文化特色,同時有一定的東亞文化資源、氣質,並反映東亞文化精神,對促進東亞文化交流與互學互鑒具有引領與示範作用。澳門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與貿易樞紐,具有悠久的中西文化交融歷史,擁有很多「中國之最」,例如第一所西式醫院、第一部漢英字典以及第一份外文報紙等。回歸以來,澳門先後榮獲「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記憶名錄」、「創意城市美食之都」三張國際名片。截至二〇二四年,澳門共有七十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項目,其中十一項更被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並有一百六十五項被評定的不動產,超過六百座文物建築受到《文化遺產保護法》保護,受保護範圍達到城市總面積約十分之一。
遊走於街巷,可以看到中國第一座西式劇院「崗頂劇院」,以及中國境內第一所西式大學「聖保祿學院」教堂的遺跡「大三巴牌坊」,這裡仍在上演音樂會;部分文物建築亦被打造成圖書館、檔案館、展覽館、電影館及飲食場所等城市空間,成為獨特的城市文化特色,並在日常生活中傳承。
爲配合開展申報「東亞文化之都」,澳門特區政府於二〇二三年設立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籌備、策劃、實施和管理城市創建及活動年。申報期間,專家委員評審澳門的文藝創作體系、優秀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文化傳播與交流、文化產業與消費、旅遊產品與服務、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城市文化特色等項目。經過評審單位前期集中初審及實地暗訪,甄選出六座候選城市進入終審環節。
今年五月,特區政府由社會文化司司長歐陽瑜率團前往北京參與二〇二五年「東亞文化之都」終審活動,向評審介紹並現場答辯。澳門以優異的城市創建計劃獲得評審委員一致高度評價,最終以排名第一的優異成績順利通過終審。深厚及獲認可的文化底蘊,令澳門獲得二〇二五年「東亞文化之都」的殊榮,為澳門作為國際大都市增添一張亮麗的「金名片」的同時,亦是對澳門相關工作的肯定。
作為二〇二五年「東亞文化之都」,澳門特區政府將發揮澳門作為「一帶一路」重要節點的優勢,加強國際人文藝術交流,並以「東西匯流亞洲融和」為主題,開展一系列涵蓋大型文化博覽、國際會議、非遺展演以及文化、體育和旅遊盛事等的活動年計劃。同時,以創建二〇二五年「東亞文化之都」為契機,進一步拓展城市文化內涵,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及設施建設,深化澳門作為「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的角色,促進中外文明交流互鑑。
善用新名片增文旅吸引力
有學者表示,澳門當選「東亞文化之都」,先要做好傳承,社會各界應深刻領會這品牌內涵,發揮好品牌其文化交融和相互理解的精神和內涵,在當前國際間摩擦增多、地緣政治複雜變幻的情況下顯得尤為重要。
做好傳承,下步更要謀求發展。近年澳門致力開拓國際旅客市場,在國際旅客結構中,韓國、日本客源一直佔一定比重。如今澳門獲得「東亞文化之都」名片,可進一步深化與日韓的旅遊合作,特別是宣傳推廣上可有「新質量提升」。如借鑒拉斯維加斯的成功經驗,在重大節日如春節,度假村會特別裝飾成中國風,並配合舉行長時間活動,如「中國月」活動,以此歡迎中國旅客。
文旅界人士認為,擁有「東亞文化之都」這張國際「金名片」,本澳可更具象化傳播城市軟實力,有利推動文化和旅遊事業發展。未來藉「東亞文化之都」進一步豐富澳門的文化旅遊資源,透過活動、盛事、項目及互訪交流等,投放更多資源,在本地打造隨處可見的應用場景,讓居民及旅客可隨處感受到本澳深厚的文化底蘊,展現優秀中華傳統文化及中西文化交融的特色。
長期以來本澳以內地旅客為主,隨着全球旅遊市場不斷變化和國際化進程加速,拓展國際客源市場,特別是東北亞地區的日本和韓國,已成為澳門旅遊業的重要發展方向之一。獲評「東亞文化之都」,無疑為澳門打開通往這些重要客源市場的新大門。
澳門優勢在於有日韓旅客市場基礎,同時政府、六大綜合休閒企業可形成合力,提供多層次、多維度的文化體驗予國際旅客,從機場入境到出境過程,旅客可全方位感受「東亞文化之都」魅力。
利用好「東亞文化之都」推動國際旅客訪澳「引進來」的同時,也可聯同澳門其他名片「走出去」。「澳門歷史城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也有打造演藝之都、體育之城等目標,結合多張名片的各自優勢,並在日、韓以及同樣獲得「東亞文化之都」稱號的地區進行路演,推廣澳門文化與中華文化魅力,吸引旅客訪澳,既可實現文化交融的目標,也可擴大澳門國際影響力,推動澳門成為更具吸引力的國際旅遊目的地。
業界預計,今年下半年至明年間將集中力量加大在日韓市場的宣傳推廣。通過精心策劃的文化旅遊活動、特色體驗項目及精準的市場營銷策略,充分展示澳門獨有的人文景觀、歷史底蘊和豐富的旅遊資源,力爭吸引更多日韓遊客體驗澳門的獨特魅力。
此外,近年日韓文化在內地年輕一代中廣受歡迎,澳門可以充分利用「東亞文化之都」,進一步加深與日韓文化的交流融合,豐富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內涵和多元。通過互動融合,不僅能夠吸引更多國際遊客,還能提升內地旅客的遊澳體驗,感受澳門更加豐富、多元的文化氛圍和旅遊樂趣。
運用「文化+」尋求融合發展
文化產業具有高度的擴散性和跨區域性,兼具消費性服務和生產性服務的雙重屬性,它能通過打破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之間的界限,促進第二產業的升級、調整,為提升產業梯度、擴大市場容量提供了可能。
在「經濟適度多元化發展」的背景下,自2010年起澳門特區政府把文化創意和會展、中醫藥行業列為澳門三大新興發展產業,並著力推動這些行業的發展。經過多年的發展,澳門文化產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2014年,澳門特區政府制定的《澳門文化產業發展框架》把「文化產業」定義為:源自於文化積累,運用創意及知識產權,生產具文化含量的商品並提供有關服務和體驗,創造財富及就業機會,促進整體生活環境提升的經濟活動。在對國內外文化產業進行大量的調研基礎上,政府結合澳門文化行業發展的實際情況,把文化產業劃分為四大領域:創意設計、文化展演、藝術收藏及數碼媒體,其中各大領域又涵括了具體的行業門類。
回顧過去幾年,澳門文化產業發展有這樣的特點:第一、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及雄厚的經濟基礎作為產業發展的支持。中葡兩國的文化在此交織融合成本土獨具一色的城市風貌與生活民俗。同時,博彩業發展在世界首屈一指,每年吸引著大量的中外旅客來澳門觀光旅遊,直接帶動當地的旅遊消費,澳門文化產業依託著本土獨特的城市文化元素和經濟實力優勢,大有作為。第二、中小微企業作為文化產業的主體,發揮靈活的作用。目前,本澳文化產業單位主要以中小微企業為主,其中,人數為1-10人以下單位的占多數,小企業與獨立工作者占絕大比例。第三、主要依靠政府管理和資助推動文化產業發展。從現階段發展情況而言,政府在該產業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主導作用。
如今,澳門被授予「東亞文化之都」新名片,宜善用這契機,把澳門豐富的文化遺產內涵轉化為生動的旅遊產品,如開展文化體驗活動,傳統工藝工作坊、民俗節慶重現,讓旅客親身體驗澳門的歷史韻味;利用AR/VR技術,創建虛擬實境的文化之旅,讓旅客跨越時空,深入了解澳門故事;定期舉辦國際性藝術節、電影節、音樂節等活動,吸引海內外藝術家和觀眾。用好新名片,提升文旅吸引力。
首先,運用「文化+」概念,尋求與其他行業的融合發展。文化產業在本質上與其他行業有很多的共性,通過產業間的融合互動能促使形成有效的產業集聚效應,同時成為產品創新的主要途徑,提升產業鏈的增值空間。因此,澳門可注重運用「文化+」理念,把文化與博彩、旅遊、會展、零售、餐飲等行業融合起來,通過提供創意性的產品或服務,提升各行業的產業附加值,亦將會開拓出更多的市場空間和機會。如特區政府應對文化演出、藝術展演等潛力門類要積極培育發展。通過重點和潛力行業門類的發展,使澳門文化產業充分發揮其產業集聚、輻射和推動作用。通過合理規劃與引導,在充分結合本澳豐富的文化資源優勢和發達的服務業優勢基礎上,將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的發展融合起來,從而形成新的競爭優勢。
其次,積極參與跨區域合作,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跨區域的合作建設,從長遠來看,有利於改善目前本澳市場狹窄、經營成本負擔重的現狀,為更多的中小微企業創造機遇。因此,本澳文化產業的發展應積極借力於外部的市場,通過粵港澳區域合作平臺,發展本澳較具潛力的文化行業門類。目標是通過整合產業鏈,逐步形成文化產業的示範效應和規模效應,打造成為亞洲區域型創意之都乃至世界級人文創意中心。
此外,創建多元化的展示平臺。對於澳門設計的品牌產品,需要積極實施走出去的戰略,不能只滿足於本澳的市場。澳門政府可通過相應的機構團體,搭建起平臺,以大帶小的方式,嘗試將「澳門品牌」產品推向本土之外的市場。同時,要充分發揮澳門作為「中葡經貿合作平臺」的作用,加強澳門與葡語國家的經貿合作,推動文化貿易的發展。作為中小微企業,企業自身也需積極搭建平臺,透過創建網路店鋪、網上畫廊、網路文化展演等數據平臺,整合合作的資源,實現跨界合作和交流。
百家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