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出版的《澳門特別行政區公報》,刊登了運輸工務司司長批示,修改機場土地的批給合同,土地的總面積改為三百二十五萬多平方米,用作保留及擴建現有的澳門國際機場,批示即時生效。而澳門國際機場專營股份有限公司隨即發出新聞稿表示,得到中央政府及澳門特區政府大力支持,澳門國際機場於二四年十月三日正式獲土地批給用作填海擴建工程,預計二四年底前正式施工,二零三零下半年完工。這一工程啟動標誌着澳門民用航空業進入新發展里程。填海工程將在跑道人工島與滑行橋之間填土,以擴大停機坪容量和增設飛機停泊位及快速脫離道,並預留九十五米寬的水道。新設施將顯著提升客運大樓和通用航空的承載能力。屆時澳門國際機場的年旅客接待能力將達到一千五百萬人次,機場運營能力將獲全面提升。根據規劃,在填海造陸後並建造兩條新滑行橋後,將拆除現有滑行橋。
這就意味著,當年興建澳門國際機場時在中葡之間的一場爭論,正式灰飛煙滅,真正地成為「歷史」。實際上,自興建以來就一直「好事多磨」的澳門國際機場工程,其中一個最大的爭論,就是跑道及滑行道的設計方案之爭。中方主張採用全填海方案,「大福鏵公司」遞交了將填海作為跑道區的基建工程建議書;但葡方則認為應採用在混凝土樁柱上的「橋式」方案,其理由是如果採用填海方案,日後跑道將會下陷。但中方則認為,依據測算,打樁的費用比較昂貴。雙方意見各執一詞,互不相讓,使得工程無法大面積地展開。葡方為了證明自己的方案是正確的,還請來了國際有經驗的公司,如法蘭克福機場公司,而他們的意見也是打樁。但是經過更多的調查研究和科學論證後,中方仍然堅持認為:填海比打樁好。
而最終結果是,由於由十一家駐澳中資企業所組成的「中聯實業公司」,和澳門娛樂公司,各佔澳門國際機場專營公司三分之一的股本,合共達三分之二,投票決定權高於澳葡政府的三分之一,因而澳門機場專營公司接納了中方的意見,並表示填海更有利於澳門機場的建設。澳門機場專營公司董事局與澳葡政府商議後,宣佈採用非樁柱式的解決方法建做跑道。專營公司認為,跑道建在填海造地上可節省澳門幣九億元。當然,為了讓葡方也能有「面子」,中方也作了適當讓步,兩道滑行橋還是採用了樁柱方式。因此我們就可以看到,澳門國際機場的跑道是填海方式興建,而滑行橋則是採用「樁式」,滿足葡方「挪火煮食」的部分意圖。因為「樁式」工程是由葡資公司承包,而填海工程當然是由中資公司攬承。
現在,澳門國際機場的擴建工程計劃,是在填海造陸後並建造兩條新滑行橋後,將拆除現有滑行橋。也就是說,當年葡方「輸打強要」的樁柱式滑行橋,將永遠消失,將葡方在退出澳門之前盡力「搲銀」的痕跡徹底清除。
當然,澳門國際機場擴建的最大意義,是為進一步擦亮「澳門國際大都市」這張「金名片」出一把力。中央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在列舉澳門特區已經成為「國際大都市」的六項優勢中,其中一項是具有國際化程度高的營商環境優勢。澳門與一百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穩定的經貿關係,是一百九十多個國際組織和機構的成員,獲得一百四十五個國家和地區的免簽或落地簽待遇。澳門營商環境不斷改善提升,保持單獨關稅區和自由港地位,實施簡單低稅制,是全球企業所得稅最低的地區之一,是世界貿易組織認定的全球最開放的貿易和投資經濟體之一。澳門與葡語國家聯繫緊密,是中國與葡語國家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在澳門設立的中葡論壇是我國目前唯一以語言為紐帶的多邊合作機制,已覆蓋所有以葡語為官方語言的國家,設立以來中國與葡語國家貿易增長約二十倍。
而反映在國際航空領域,澳門還充分利用《中葡聯合聲明》和《澳門基本法》所賦予澳門的對外航空簽署權,與約五十個國家與地區所簽署的航權協議。
澳門特區要進一步擦亮「國際大都市」這張「金名片」,就必須充分利用上述的國際化程度高的優勢,及五十多項國際雙邊航權協議的特殊有利條件,開闢更多的國際航線,吸引更多的國際遊客、會展客、商人來澳門。當然,這也是澳門建設落實「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及「中國—葡語國際經貿合作平台」之所需。
從第六任行政長官選舉的思路調整轉變,中央對澳門特區提出了「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的要求。其中一項變化標的,就是要改變目前旅客客源主要是內地居民的現象,加大吸引海外遊客的力度。而要做到這一點,除了是強化各項吸客措施的「軟件」之外,就是必須具備能夠滿足大量海外遊客「落地」條件的國際機場的「硬件」。而澳門國際機場的擴建工程,已完成第一階段擴建可提供處理七百萬名旅客的承載力,第二階段可處理一千一百萬名旅客,以及最終階段可處理一千五百萬名旅客,並增加大量的客機和貨機的停泊位,就滿足了「硬件」建設,在澳門航空的專營權結束後,澳門特區政府尤其是民航局就應全力研究及推進與約五十個國家與地區所簽署的航權協議的執行問題,開闢更多的國際航線,當然也包括歡迎內地有實力的航空公司,以「第五航權」及內地各航點與國際航點之間「經停澳門」的方式,使用這些航空協議。畢竟,國際雙邊航約是「對等」的,內地的航空公司要開闢一條新的國際航線,對方就有權要求也對開航線,這將影響國家的國際航線分配調度。而使用澳門特區與五十個國家和地區簽署的雙邊航約,就不存在著這個問題,等於是為國家「賺多了」國際航線。這也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表現。
澳門國際機場盡力開闢國際航線,還要一個必須應對珠海機場也要開闢國際航線的壓力的問題。當年在中葡談判及澳門過渡期中,中方為了取得葡方的合作,而對葡方作出了承諾:澳門機場是國際機場,珠海機場不能開闢國際航線。而現在澳門已經回歸祖國多年,珠海方面認為「照顧葡方」的因素已經消失,因而應當允許珠海機場升級為國際機場,消除粵港澳大灣區內唯一國內機場的「空白」。但是,澳門國際機場卻「不爭氣」,連已經簽署的國際雙邊航權都白白地浪費了,難怪珠海機場會有意見:為何一個客流量只有幾百萬的機場,可以是國際機場;而客流量達到一千幾百萬的機場,卻是國內機場?因此,澳門國際機場的擴建,及在澳門航空的專營權結束後「開放天空」,就是消解這個壓力的有效方法。
華澳人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