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離島社諮會昨日舉行平常會議,多名委員在議程前發言中關注澳門大橋的交通規劃。
副召集人吳鴻祺提到,澳門大橋開通一周以來分流作用並未顯著,不少市民亦表示大橋出入口及引橋指示不清晰。建議增強跨區道路網建設,加快推進 A2橋、A3橋及友誼圓形地行車天橋 B匝道等跨區道路網的建設,逐步形成更為完善的跨區道路體系,進一步提升澳門整體道路的通行能力。同時應增設經澳門大橋的公交線路,提升公共交通服務,可研究調整延長現時的103X線路至路環及石排灣,方便市民和遊客快速到達各個目的地,並在高峰時段和節假日期間,加密巴士和輕軌的班次,縮短等待時間。交通標識方面亦應完善,優化大橋兩端出入口及周邊道路的提示牌,特別是新城 A區內的道路指引,明確指示各條路線和目的地,為駕駛者提供清晰的導航資訊。
委員阮舒淇結合市民的意見反饋以及她的親身體驗,指出從北安圓形地匯入主車道時交通較為擠塞,加上該路段同時又是車輛前往友誼大橋的重要幹道,建議可在該路段實時監測澳門大橋開通後交通模式及車流量的變化,密切監察交通情況。長遠而言則需做好道路網的規劃,並就收集到的數據應用到實際道路情況之中。另一方面,澳門大橋的兩條電單車專道居中,而大橋兩側設擋風屏障,相信設計可確保駕駛者在強風天氣下亦能安全駕駛。然而,該電單車專道較西灣大橋狹窄,在專道內行車,駕駛者更需注意安全。橋面上亦沒有缺口可離開電單車專道或汽車專道,若將來有意外發生,如何進入專道救援及救援流程尚待釐清,建議有關當局清晰救援程序並加強向市民宣傳,防範於未然。
委員廖冠芝表示,澳門大橋開通初期,駕駛者對大橋配置尚有待瞭解,容易出現行錯專道或沒按規定駛入專道等輕微違反情況,望先多以教導方式,讓駕駛者熟悉大橋後,過一段時間才執行嚴厲的檢控手段。同時建議利用科技手段,智能化分配澳門大橋的交通燈時間,縮減輪侯時間,加快大橋的交通順暢度。
本澳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