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西側的人民大會堂,外形雄偉莊嚴,建築風格獨特,堪稱世界一絕。每當人們看到它,都不禁會對其背後的設計者感到欽佩和好奇。而鮮為人知的是,周恩來總理對其建築設計傾注了大量的心血。
確定建築位置
1954年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成立後,因沒有辦公場所,只好暫時在中南海辦公。每當要召開規模大一點兒的會議,就要借用全國政協禮堂,存在諸多不便。
1956年,中國提前完成了第一個五年計劃,有了一定經濟基礎,開始實施一些必要的基礎建設。中央醞釀在北京建設一個大型禮堂,以供黨中央和全國人大召開大型會議使用。在戰爭年代,毛澤東曾說過,等將來革命勝利了,要建一個萬人大會堂!因此,人們把要建設的這個大型禮堂稱為「萬人大會堂」。作為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對大會堂的建設十分關注,很多細節都親自過問,親自抓。
一開始,中央領導和負責設計此項工程的北京市建築部門,對於萬人大會堂的功能只考慮了用於召開大型會議,並沒有考慮其他功能。細緻的周恩來認為,我們要建的大會堂,不能只是召開大型會議,也應該具備日常使用的功能。這個意見得到中共中央其他領導人、全國人大領導人和各民主黨派人士的一致贊成。
而對大會堂具體建在什麼地方最合適,周恩來經細緻思考後提出,天安門廣場現在正在改擴建,之後會拓出很大空間,且與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國務院領導人辦公的中南海距離很近。大會堂如果建在天安門廣場,無論從哪個角度考慮,都是最佳選擇。
1958年8月,中央在北戴河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提出為迎接即將到來的新中國十周年國慶,要在北京興建一批公共建築作為獻禮。這些重大建築的完工時間,定在1959年國慶日前,時間十分緊迫。在這些工程中,大會堂處於首位。為了集中力量把大會堂設計好,周恩來提出,要把全國的知名建築設計師調到北京來參加此項工程設計,他還特地提到了梁思成、楊廷寶、張開濟、吳良鏞等人。按此意見,在中國建築學會的邀請下,幾天之內就有30多位建築專家來到北京,大會堂的建築設計班子迅速組成。
在討論研究設計方案時,周恩來提出,天安門廣場整體格局要雄偉壯觀,四周建築物要按中國建築風格保持對稱,對廣場中央要有一個向心狀態,建築佈局要方便日常工作。按此意見,專家們拿出了一個廣場四大建築(當時設想在天安門建築四座大型建築)擺放的初步方案,即廣場東邊為歷史博物館和革命博物館,西邊為萬人大會堂和國家大劇院,正中為人民英雄紀念碑。
當時的天安門廣場已經是世界上占地面積最大的廣場,在這樣大的廣場兩邊設計四座建築,對於建築設計師們來說,難度不小。第一是四座建築的關係問題。四座建築各自獨立,如果各有自己的建築風格,就顯得很不協調,整體上也不美觀;如果四座建築是同一個風格,又顯現不出各自的特點,顯得十分單調。另外,因為四座建築各自獨立,每邊兩座建築之間,如果離得過遠,就顯得分散,天安門廣場就失去了厚重感和力度;而如果兩座建築之間離得過近,必然會留下一個大縫隙,形式上像是一個大胡同,影響美觀。如果在兩座建築之間建通道或者天橋,既顯得單薄,也模糊了各個建築之間的關係。對此,設計師們反復考慮,也拿不出好的解決辦法。
到底該怎樣設計廣場兩側的這四座建築?設計師們犯難了。
最終,這個難題還是由周恩來解決的。經過反復思考和多次踏查,他最後決定:刪繁就簡,把以前計畫建的四座建築改為兩座,東西各一座,西邊只建萬人大會堂,東邊只建一個博物館。
不拘一格用人才
1958年9月,建築設計專家先後拿出3套設計方案,但這3套方案均不太理想。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有5點:一是在1958年,許多新型建築材料出現了,如何針對這些材料的特點進行設計,當時的專家思想準備不足;二是新中國成立後,人們的思想已經極大解放,開始探索適應新社會的新型建築形式,但總體上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理念;三是當時中國的建築設計專家們,有的受蘇聯的建築設計理念影響較大,有的是從西方留學歸國的,具備很深的西方建築設計理念,有的則具備中國傳統式建築設計知識和經驗,但他們都缺少新中國建築的設計知識;四是這些建築設計專家們沒做過如此大型的建築設計,缺少實際經驗;五是專家們為人處事態度謙恭,相互之間非常禮讓,即使不同意別人的意見,一般也不說出來,大家一團和氣。在這種情況下拿出的設計方案,各有不足,又很少互相探討、糾正,即使一再進行修改,進展仍然十分緩慢。
周恩來得知這一情況後,專門作出指示:搞這樣大的建築工程設計,專家組要不拘一格用人才,要選擇年輕的優秀建築設計專家進組,多聽年輕專家的意見;專家組要廣泛徵求多方面意見;設計不要只是一家進行,除了首都規劃局設計專家組外,還要請清華大學建築系、北京市建築設計院各拿出一套設計方案;專家組要胸懷寬廣,打破門派之見,互相信任,取長補短。
周恩來的指示抓住了問題的關鍵。設計專業專家組立即選擇、吸收一批年輕設計師進組,改變了專家組的年齡結構和知識技術結構。果然,年輕的建築設計專家們思想新、知識新,對世界先進設計理念瞭解得多,敢於創新,也敢於提出不同意見。新老結合形成了一個互相促進、取長補短、共同提高的設計團隊,很快就拿出了更好的設計方案。同時,北京市建築設計院、清華大學建築系也各自拿出了一套方案。
親自參與大會堂格局設計
在接下來的大會堂格局設計中,周恩來仍然深度參與。據設計者們後來回憶:在研究格局設計時,周恩來經常站在旁邊,和專家一起商量設計修改方案。每當需要統一認識時,他就現場拍板決定,保證了大會堂的建築進度。
大會堂整體設計方案敲定了,下一步是內部結構設計。此時,有很多專家對設計組拿出的方案提出異議,主要是:17萬平方米的大會堂建築面積使人產生壓抑感。但怎樣解決問題,誰也拿不出好的意見。
問題又擺到周恩來面前。專家張镈回憶,他於1958年12月初專門到西花廳向周恩來彙報這個問題。周恩來聽後沉思片刻,輕吟了兩句古詩:「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張镈一時沒能明白周恩來的意思。周恩來笑笑說:「人站在地上,並不覺得天有多高,站在海邊,也不覺得海有多遠。『落霞孤鶩』這一句,應該對我們有所啟發。為什麼不從水天一色的意境出發,去做抽象處理呢?」他一邊用手比劃著,一邊用鉛筆在一張紙上畫著,說:「大禮堂四邊沒有平直的硬線,有點類似自然環境的無邊無沿。頂棚可以做成大穹隆形,象徵天體空間。頂棚和牆身的交界做成大圓角形,把天頂與四壁連成一體。沒有邊、沒有沿、沒有角,就能得到上下渾然一體的效果,沖淡生硬和壓抑感。」
在周恩來的啟發下,設計專家們茅塞頓開,他們打開了思路,最後基本確定的方案是:大禮堂的穹頂設置三圈水波形的暗燈槽,體現「水天一色」「繁星點點」。大空間的設計問題由此得到解決。
此外,周恩來還提出,按照我國現有的省市區,各設計一個以地名命名的會議廳,這樣,各省市區的代表參加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分組討論時有開會的地方。這個意見得到了中央其他領導人的贊同。周恩來還特別提出,一定要搞一個臺灣廳。臺灣是我們國家的一個省,將來一定要解放的,要搞一個廳。
最終,大會堂形成了現在人們看到的這種格局:東門為正門,上懸國徽。預留的門前廣場較寬廣,進門後的大廳也十分寬闊。國賓歡迎儀式於晴天可在門外舉行,雨雪天則在進門的大廳中舉行。中央大廳有3600平方米,護牆和地面用彩色大理石鋪砌,周圍有20根漢白玉明柱,中層有12米寬的回廊,有6座正門通往萬人大禮堂。寬闊的萬人大禮堂無任何立柱,呈扇形,坐在任何一個位置,均可清晰看到主席臺。大會堂內設有當時我國各省市區的會議廳,均以當時各地的地名命名,例如北京廳、福建廳、臺灣廳等,各廳均有明顯的地方特點。大會堂還設置有迎賓廳、國賓會談廳、國賓宴會廳、「金色大廳」、全國人大常委會機關辦公樓等。1959年,毛澤東視察建成的大會堂時,將其命名為「人民大會堂」,從此,這座建築蜚聲中外,而它永遠和周恩來的名字緊緊聯繫在一起。
(林楠/文)
中華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