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主席在中共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明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並緊緊圍繞這個社會主要矛盾推進各項工作,不斷豐富和發展人類文明新形態。
而美國雜誌《福布斯》日前公佈二零二四年度最富有國家及地區排行榜,澳門實質人均GDP高達十三點四萬美元(約合一百零七點三九萬澳門元),於排行榜上位居世界第二,亞洲第一。而澳門特區政府統計暨普查局最近公佈的二零二三年三月至二零二四年三月期的住戶收支調查結果,本澳目前人均每月收入為二萬零八百一十五元,人均堅尼系數為0.324,較二零二七/二零二八年的0.315略高0.009;若扣除政府津貼及援助,人均堅尼系數為0.396,顯示澳門的貧富差距正在擴大。
因此,澳門目前的社會矛盾,與習近平主席提出的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論述,基本吻合,因而必須按照習近平主席的指示,緊緊圍繞這個社會主要矛盾推進各項工作,不斷豐富和發展人類文明新形態,在「做大蛋糕」的同時「分好蛋糕」,進一步提高澳門居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實際上,近年來澳門居民的收入中位數占「GDP」的比重一直不斷下降。即使是在收入中位數本身也不平衡,是少數高薪的公務員和博彩從業員扯高了多數低收入的普通打工階層的數據。尤其是博企的利潤占「GDP」的比重不斷攀升。為此,收入分配不公問題最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普通勞動者收入偏低,勞動報酬「占比」呈逐年下降趨勢,大多數人感覺「做多賺少」;另一方面,壟斷行業收入畸高,博企輕而易舉獲取高額利潤,並將其轉化為員工收入和福利。
在經濟發展人均GDP排行世界第二、亞洲第一的同時,各種副作用也開始浮現:飆升的房價和物價讓許多澳門人吃不消,有人選擇到鄰近的珠海買房,每天過海關回澳門上班,降低生活開支。賭場吸引了大量外籍移工,讓資源分配問題再成焦點。同時,階層跨越比較難,據說百分之七十的財富掌握在百分之二十的人手中,豪門家族掌控著賭場、房地產、金融等產業,土著居民掌握著大量的房產。
當然,收入差距並不完全是分配不公造成的。其中也有由於個人能力大小及學歷高低、努力程度不同、貢獻高低造成的差距。這種差距是必然的、應該的,是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表現,也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只有那些不合理、不合法原因造成的收入差距,才是分配不公的表現。
由於收入分配領域種種不公問題,導致澳門特區的收入差距日益擴大,嚴重影響社會和諧和發展。實際上,收入分配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關係到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關係到保持澳門特區長期繁榮穩定的全局。解決好分配不公的問題,讓全體特區居民共享經濟發展的成果,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任務,也是鞏固和發展「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成果的必然要求。
因此,既要「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在政府財政較為充裕的情況下,還富於民,做好第二次分配,盡量消除分配不公,就是特區政府施政的當務之急。這兩者之間,是並不矛盾的,反而是相輔相成的。
當然,只是單獨強調「分好蛋糕」或「做大蛋糕」,都是並不全面,也不足夠的,必須兩手一起抓。要「分好蛋糕」,就首先必須「做大蛋糕」。如果「蛋糕」的份量不夠大,品質不夠好,即使是懷有多好的「分好蛋糕」的理念及方法,也只能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而在「分好蛋糕」之後,居民們心情舒暢,安居樂業,當然也就激發起「做大蛋糕」的積極性,把「蛋糕」做得更大更好,這又為進一步「分好蛋糕」,提供了充分的物質基礎。
由於澳門經濟環境的特殊性,尤其是博彩業佔據整體經濟的較大份額,要「做大蛋糕」,除了是繼續發揮博彩業的龍頭產業作用之外,更要設法實現經濟適度多元。這不但是在經濟方面發展「做大蛋糕」的需要,也是維護澳門經濟安全的要求。而鑑於澳門缺乏資源及面積細小,土地資源匱缺,人力資源尤其是高端優秀人才嚴重不足,這就必須與內地進行區域合作,借力使力,促進澳門的經濟適度多元發展,並把澳門建成「世界旅遊休閒中心」。
「分好蛋糕」,這關乎到澳門居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幸福感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內容:其一、它是人們對生活總體以主要生活領域的滿意感;其二、它是人們所體驗到的快樂感;其三、它是人們由於潛能實現而獲得的價值感。因此,幸福感是由人們所具備的客觀條件以及人們的需求價值等因素共同作用而產生的個體對自身存在與發展狀況的一種積極的心理體驗,是滿意感、快樂感和價值感的有機統一。正確認識「幸福指數」與「GDP」指標之間的關係,對於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GDP」是體現經濟增長狀況和人民群眾客觀生活質量的重要指標。沒有物質財富的積累和民眾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就談不上民眾的幸福感。大力發展經濟,不斷積累社會財富,是實現和諧社會的基礎和社會各項事業發展的前提,也是提高群眾生活質量的必要條件。因此,我們應在重視經濟發展的同時,將「幸福指數」作為「GDP」指標的必要補充,使之成為考察社會和諧發展程度的重要依據。
至於有部分年輕人自感不幸福,除了是客觀因素形成之外,可能也與屬於主觀因素的「期望值」過高有關。主要是他們眼高手低,對自己有較高的期望。實際上,不但是在澳門,就是在內地,年青人都希望在大學畢業後不久就可擁有豪宅靚車。現代大學生的確變得比過去更加愛慕虛榮。而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大學生雖然也會一邊讀書一邊兼職,但他們多屬是為了賺取學費及生活費;相反的,現代大學生卻是為了滿足個人的物質欲望。很顯然,整個社會風氣、觀念及態度的轉變是造成大學生有賺快錢、發大財的想法。大學還沒畢業,心裏就有了遠大的志向,一定要成為一個名利雙收的大老闆。但從學校真的畢業出來,面對現實的工作,並不像他自己想像中的那樣容易,又開始萎縮當初的初發心,最後導致待在家裏沉迷於網路,整天無所事事。這種社會浮躁的現象普遍存在。
青年人有物質追求,並不是罪過,經濟建設就是要讓大家都過上好生活,與過去那種豬屋狗竇徹底告別。適當的「憶苦思甜」是有必要的,只有這樣才能使人們得知今天的較為富足的生活來之不易,才知澳門回歸的好處。總之一句話,一步登天是不現實的,總要有一個奮鬥的過程。當然,政府也應注意照顧年青人的需求。這並非是向他們「派銀紙」,而是加強人力培訓,讓他們提高就業競爭力,及制定最低工資政策,興建適合新婚青年的經濟房屋和「夾屋」等,使他們能有一個相對公平及有利的環境,自我奮鬥,自我拼搏,也能得到他們所要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華澳人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