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公民團體「山海公民拆樑行動」發起的基隆市長謝國樑罷免案,昨日進行投票。在藍綠陣營力催各自支持者出門投票,及天氣較好有利選民出門投票下,最終投票率為百分之五十點四四,不同意罷免有八萬六千零十四票,同意罷免則僅六萬九千九百五十三票,不但是不同意票多於同意票一萬六千零八十票,而且同意票未達總選舉人數四分之一(七萬七千七百票)罷免「門檻」,可謂是「罷免案」雙重慘敗,讓國民黨成功保住基隆執政版圖。而且更重要的是,國民黨的「固樑」成功,將讓民進黨正在密謀的從明年二月起對國民黨幾位「立委」發動的「大罷免潮」,「出師未捷」而大挫摞銳氣。
昨日「拆樑罷免案」的投票結果,有幾個特點。其一,雖然因為百分之五十點四四的投票率,遠低於「二零二四」大選的百分之七十點五七,亦即是減少二十個百分點,但在絕對得票數方面,不同意票的八萬六千零十四票仍然多於「侯康配」的八萬四千五百零七票。
這除了是「拆樑罷免案」的正當性不足,謝國樑的「仇恨值」較低,及「討厭民進黨」的社會氛圍仍然存在,以及柯文哲捲入弊案的社會關注度轉移了對「拆樑罷免案」的視線之外,還折射了「藍白合」在這次「固樑」行動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因為柯文哲和民眾黨的支持者,在這次「罷免案」中參與了「固樑」行動,投下了不同意票,義助了謝國樑以至是國民黨的一把。
其原因,除了是謝國樑與柯文哲的個人關係友好,與在地民眾黨人也交好之外,更重要的是,由於柯文哲案的發酵,基隆市的白營支持者多認為柯文哲遭到民進黨當局的清算及司法不公平打壓,而且在投票前民眾黨「立法院」黨團總召黃國昌也表態「挺謝」,並痛斥「拆樑罷免案」是民進黨「獨裁恐怖」,因而出門投票的柯文哲和民眾黨的支持者,大多數是投下了不同意票。這對於今後「藍白合」的整體鞏固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
其二,但即使如此,也即使是民進黨從賴清德主席到基隆市黨部,都沒有下達動員令,只是民進黨秘書長林右昌因在前任基隆市長的任期內在基隆市「賴下蘇州屎」,為了自我掩飾而以個人名義積極鼓吹「拆樑」,及民進黨外圍網軍猛敲邊鼓,基本上民進黨沒有組織介入的情況下,投下同意票的選民仍然有六萬九千九百五十三票,雖然低於「賴蕭配」的七萬六千零七十九票,但如果相對於投票率來說,相對得票率卻是高於「二零二四」大選。
這除了是可能有部分年輕人選票「回流」民進黨(有大批年輕人趁著連假返回基隆市投票)之外,也證明了民進黨在基隆市的組織基礎及選民版圖較為牢固,而且呈現相聚於「同溫層」的現象。因此,雖然謝國樑是逃過了「罷免案」的一劫,但今後在經營市政方面,仍需多加把勁。
實際上,當初「山海公民拆樑行動」發起「罷免案」時,謝國樑的危機度是較高的。由於謝國樑的市政滿意度不高,具有民進黨秘書長身份的林右昌又渾水摸魚,把自己留下的「蘇州屎」甩給謝國樑,因而曾經煽動起民進黨支持者的「民氣」,謝國樑要否決「罷免案」並不是很樂觀。但後來基隆市政府在法院判決上連連獲勝,挫低了「拆樑行動」的正當性,而且也凸顯了林右昌才是真正需要「罷免」的人,終於讓謝國樑得以穩住陣腳。這時國民黨中央也決定,要將「拆樑罷免案」升溫為「藍綠對決」,絕不能讓民進黨隱身於罷樑公民團體背後,黨內「大咖」密集前往助陣,點燃藍營支持者危機意識,而且也建議謝國樑調整施政風格,尤其是在颱風「山陀兒」襲台時,謝國樑勤力救災,而「拆樑行動」卻在風雨中繼續進行「拆樑」宣傳,這就把林右昌所說的「基隆市民心中有一把尺」,像「迴力標」那樣擊中「拆樑行動」,因而形勢發生逆轉。
這次「拆樑行動」,也暴露了民進黨的「進退失據」尷尬處境。一方面,民進黨對「拆樑罷免案」是樂觀其成,希望能夠「趁風駛𢃇」,希望能為民進黨在明年二月啟動「大罷免潮」打好「前哨戰」(《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規定,「立委」任滿一年可以發動罷免),在把幾名險勝或表現荒腔走板的國民黨「立委」罷免後,爭取在補選中讓民進黨的候選人當選,從而改變「立法院」中朝小野大的局面。因此,民進黨採取了在檯面下支持「拆樑行動」的策略,就是想能夠造成「一鼓作氣」的效果。實際上,許多國民黨「立委」積極參與「固樑」,其實也是為了救自己,誓要把「大罷免潮」的「初瀾」壓下去。
但另一方面,由於「拆樑行動」的正當性不足,而且也看到基隆市政府被「拆樑行動」月旦的失當行為其實是應由林右昌負起責任,因而無論是黨主席賴清德,還是民進黨基隆市黨部,都沒有下令進行組織動員。實際上,如果在基本盤不如人的政治現實下,仍出手奧援「拆樑」團體,反倒坐實藍營有關「民進黨才是罷樑主角」的指控,也無法扭轉投票結果,更為麻煩。
經此一役,民進黨要在明年發動「大罷免潮」,已經是「出師未捷」。而且,也讓籌劃在二零二六年參選新北市長的林右昌,首先就過不了民進黨黨內初選這一關,算是「前途似咁」了。
不過,賴清德在明年二月後仍然將會發動「大罷免潮」。因為每一場罷免的性質與特性皆有所不同,而且還可針對「拆樑行動」的失敗,對各個「罷免案」採取不同的策略。而且,在目前首先就要以「擺和頭酒」的手法,麻醉在野黨黨團的鬥志,來個「裡應內合」,爭取把「立法院」的主動權和主導權奪回來。因此,國民黨和民眾黨不能因為「拆樑行動」失敗就驕傲自滿,仍需以十倍的警覺,百倍的鬥志,迎接未來更艱苦的鬥爭。
兩岸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