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特區第六任行政長官選舉昨日進行投票。出席投票的選委會委員有三百九十八人,唯一候選人岑浩輝共得到三百九十四票,當選為第六任行政長官候任人,並創下了行政長官選舉的最高得票率。
這充分證明,這次行政長官選舉,不但充分反映了行政長官候任人岑浩輝在澳門社會具有堅實的民意基礎,其「奮發同行、持正革新」的參選政綱,及在「走出去,請進來」與社會各界社團代表會晤時提出的各項施政理念構想,獲得代表澳門社會各階層、各界別的選舉委員會委員的全面認同,廣泛集中地體現了民意;也折射了「愛國者治澳」原則和新修訂的《行政長官選舉法》,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可,中央有關「識變、應變、求變」的指示精神受到全體「澳人」的認同,因而促使本次行政長官選舉在依法依規、公平公正下有序進行,具有的廣泛參與性、代表性和認受性,展現了「一國兩制」在民主選舉方面的制度優越性。
實際上,這次行政長官選舉,就是貫穿「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精神的全過程。首先,這是在新修訂的《行政長官選舉法》在今年一月一日生效後舉行的首場重要選舉,「愛國者治澳」原則得到有效落實,具有開創性和標誌性意義。其次,唯一候選人岑浩輝的參選,既打破了本地大家族襲斷行政長官的傳統,也開創了由非本地出生者擔任特區首長的先河,由既是「賢能愛國者」的「老澳門人」,更是因為結束基礎教育背景不同而更能精準領悟中央政策精神,而且與本地任何工商社群沒有利益糾葛的法律人參選,這本身就是重大的「識變、應變、求變」的展現。其三,是在籌組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的過程中,前所未有地對參選人的年齡上限進行了限制,促使過去曾經作出了重大貢獻的老社團領袖「讓賢」,讓更多年富力強尤其是符合「新質生產力」要求的新人參選。其四,是岑浩輝在競選過程中,除了是表現了對曾經為澳門長期繁榮穩定作出重大貢獻的傳統愛國社團足夠的尊重之外,更是前所未有的頻密接觸以青年精英為主、既有「新質生產」能力的專業社團的代表,而這些社團有不少過去在澳門社會是「名不經傳」,但卻在澳門未來的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尤其是高質量發展,所不能或缺的。
因此,國務院港澳辦昨日在《凝心聚力奮發革新創造澳門更加美好的未來》一文中,對澳門社會對岑浩輝的認同、支持和希望梳理提煉出六個方面的第六個方面,就是開拓創新、勇敢突破。這正契合岑浩輝參選政綱中的「持正革新」。實際上,正如港澳辦署名文章所言,岑浩輝在宣佈參選時就鮮明提出要銳意深化改革,開拓新局面、實現新進步。他提出扎實推進政府自身改革,不斷促進政府決策科學化、社會治理精準化、公共服務高效化;革新求進,構建治理水平更高、產業結構更優、經濟韌性更強、創新活力更足的高質量發展體系;創造條件從政策上幫扶中小企業提高競爭力,主動求變適應發展;以創新、積極主動精神和思維,推進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再上新台階;拓展更新改造模式,大力推進都市更新等,都是用創新突破的辦法解決發展中的問題。澳門社會對此積極呼應,認為岑浩輝深刻理解和貫徹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主動識變、應變、求變,展示出把握機遇、銳意改革、積極作為的意志。
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决定,其中在港澳工作方面,提出了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優化區域開放布局,發揮「一國兩制」制度優勢,支持澳門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健全澳門在國家對外開放中更好發揮作用機制。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合作,强化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的要求。這就需要一位具有高度及堅定改革思維能力及幹勁的行政長官,領導澳門特區政府去進行「攻堅性」的改革。
在十二月二十日第六任行政長官岑浩輝宣誓就職之時,正好就是基本法規定的「五十年不變」的一半時間。按照「球迷」們的說法,就是已經進入了「下半場」。喜歡看球賽的人都知道,球賽的决勝關鍵是在下半場。即使上半場打得非常好,比數也是一路領先,看起來似乎勝券在握;但是,若無法在下半場持盈保泰,就會被對手迎頭趕上,最後眼睜睜地看著快煮熟的鴨子飛了,只有徒呼負負,扼腕嘆息。
而當今的時勢,與四十多年前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方針時相比,已經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澳門與香港固然如此,台灣地區的時勢更是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因此,在實施「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時進入「下半場」時,就必須與時俱進地進行適應性的調整,這就是夏寶龍主任提出的「識變、應變、求變」,及「賢能愛國者治澳」。必須深入理解和領會三中全會精神,把握機遇、銳意改革,主動作為,通過改革創新實現更好發展,對澳門特區進行全面深化的改革,包括政府的治理體系、公務員制度、法律法規、强化傳統産業、培育新産業、擴大專業服務的類型、加强澳門與內地合作、開拓澳門的國際經濟空間、公共房屋政策、土地政策、財政和稅務政策、教育政策、人才政策、民生福利等範疇……等等,尤其是要盡快改變財政經濟仍然高度依賴博彩業的現象。
有人戲說,「上半場」是出生於澳門的本地人「治澳」,「下半場」是出生於內地的「老澳門人」「治澳」。在澳門特區已經發生從「小而精、小而美」發展到「國際大都市」的蝶變之後,過去那種「澳門街」式的人情濃郁,氛圍和諧,守望相助,團結一致老傳統固然是必須繼續發揚光大,但更應當根據形勢的變化及時勢的需要,推動「法治澳門」的革新,進行法制建設和法治建設。這是治區理政及提高治理現代化能力的基本要求,將澳門特區建設成為一個法治社會和法制社會,推動特區政府實現良政善治,社會彰顯公平正義,澳門更安全、更穩定,從而消除長期以來的某些「人治社會」的陰影。當然,也是推動澳門特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尋求更多的經濟發展點尤其是「新質生產力」的需要。
何況,在內地出生及接受基礎教育者,因為成長背景的關係,領悟中央的政策精神,可能比傳統的愛國愛澳人士更為敏銳精準,更為符合「賢能愛國者治澳」的要求。而且,也與內地各地不同省區市的「一把手」,都是由非由本地人出任的組織原則,基本相符。按照這個精神,可能在岑浩輝的新「內閣」班子中,將會有更多類似其背景的「老澳門人」「入閣」。從更高的站位落實中央提出的把維護中央對特區的全面管治權與保障特區的高度自治權有機結合起來的指示,發揮「國家所需、澳門所長」,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讓「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澳門故事書寫出更加華彩的新篇章。
華澳人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