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內批評「實質廢除死刑」判決 臺媒稱,大法官既想遂行民進黨目標,又想政治上獲得紅利

  在臺「立法院」新會期開議的第一天,島內大法官作出死刑「有條件合憲」、但實質廢除死刑的「憲法判決」。島內媒體痛批,這個判決盡顯大法官的媚俗風格,既想遂行民進黨當局強推的「廢死」目標,又想在政治上獲得紅利,「如同國王的新衣,話術不僅堪比詐騙集團,更嚴重的是紊亂體制」。
  僅限「最嚴重犯罪」
  島內「刑法」規定,殺人、性侵殺人及強盜殺人、擄人勒贖殺人罪可判處死刑。據臺灣《中國時報》9月21日報道,唯一女死囚林於如等37人聲請「釋憲」後,臺「憲法法庭」今年4月23日進行辯論。12名大法官經過5個月評議,本月20日判決認為,以死刑為制裁手段會剝奪被告的生命,進而剝奪其他權利,但在臺灣歷史及社會脈絡下,「公正應報及嚇阻侵害生命法益的重大犯罪,在目前時空仍為特別重要的公共利益,死刑尚屬合憲」。
  然而,該判決同時稱,適用死刑的罪名應僅限於「最嚴重的犯罪類型」,且判死要符合最嚴密的正當法律程式。至於什麼是「最嚴重犯罪」,「憲法法庭」提出幾個條件:只有適用直接故意、概括故意或擇一故意而殺人既遂的情形,如果是「未必故意」殺人,則不屬於犯罪情節最嚴重的情形,不能判死。此外,「憲法法庭」認為,目前死刑判決程式不足,須在兩年內完成修法;完成修法前,即日起死刑案件第三審須言詞辯論,及強制律師辯護、要判死刑應經合議庭法官的一致判決、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的被告不得判處死刑、判處死刑但欠缺受刑能力的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者也不能執行死刑。
  被批大玩文字遊戲
  對於大法官的判決,賴清德辦公室發言人稱,臺灣迄今未廢除死刑,大法官要求應有嚴謹的配套程式,「這是臺灣司法重要的里程碑」。島內「廢死聯盟」理事長張娟芬稱,判決結果表明民意改變不易,但死刑程式問題已被看見。
  然而,島內普遍對判決表示遺憾。有分析稱,「憲法法庭」判決主文長達17項,但深藏其中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幫死囚翻案免死,且未來判死很難,「使得死刑制度等同名存實亡,臺灣可以說已等於實質廢死」。據瞭解,島內過去曾公佈民調顯示,有高達八成的民眾反對廢除死刑。
  警界出身的新北市長侯友宜長期以來公開反對「廢死」,他20日在臉書上說:「不能落實正義的法條,只是空泛的文字;不能實踐正義的判決,只會傷害民眾對司法的信心。」21日他喊話,希望大法官能夠「感同被害者之痛」,死刑是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也是當前臺灣社會的底線,這條底線絕對不能退讓,「若不落實死刑,前面不伸張,後面就會有樣學樣」。
  據中時電子報22日報道,島內法界人士21日表示,「間接故意」殺人的惡行並不亞於「直接故意」,大法官把「間接故意」排除於死刑外,「很可笑」。他們質問道:「如果有人在街上放一顆炸彈,造成重大死傷,算不算是間接故意?不得判死嗎?」
  臺媒還舉了這樣一個案例:名為湯景華的犯罪嫌疑人2014年4月到新北一家小吃店用餐時,嫌店家服務態度不好,老闆的朋友翁某與其發生口角、拉扯,湯景華告翁傷害,但法院判其無罪。湯因此懷恨在心,2016年買汽油到翁家外放火,導致翁的父母、姐姐、叔叔等共6人葬身火海,翁因當時正在軍中服役,逃過一劫。全案從一審到更二審,都認定湯景華作案手段兇殘,四度被判處死刑。上訴後,臺「最高法院」2021年7月認定湯景華放火燒屋外的摩托車時,並未打算把人燒死,但可預見火會蔓延至屋內燒死人,即使如此也不在乎,屬「間接故意」,而非「直接故意」,改判無期徒刑定案。這一判決引發各界批評,認為是為不判死找理由,罔顧司法正義。被害人的母親在臉書坦言,在女兒離開之前,她理解「廢死」,但無法支持,且被害者家屬心中陰影、壓力,不會因為判決而消失,而是一輩子跟隨。
  「選擇作為政客的工具」
  此次島內大法官的判決,也引起輿論對其公正性的質疑,認為他們護航民進黨當局的立場。據聯合新聞網22日報道,為避免少數大法官作出影響社會的判決,國民黨「立委」翁曉玲加碼修法,提高大法官判決門檻。依照現行規定,島內大法官作出判決或暫時處分時,需現有總額2/3以上大法官參與評議,並得到過半同意。翁曉玲提出的版本,則把同意門檻提高到2/3。國民黨「立委」李彥秀更是提到,目前島內大法官沒有總額明定人數,甚至會出現三四名大法官就能作出判決的可能性,而這次在賴清德提名的大法官中,許多候選人本身就非常有爭議,「釋憲結果又怎麼能取得社會的信任呢?」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痛批,大法官絕不能是意識形態的守護者,否則「立法院」一定不會讓人事案過關。國民黨「立委」洪孟楷表示,對判決感到非常遺憾,但也不意外,過去到現在大法官、民進黨就已經在鋪陳想要走「廢死」這條路,現在新提名的7名大法官中,有6人過去都發表或參與過「廢死」的議題與主張。他說,實際上「有條件合憲」就是走向「廢死」的狀態,跟八成民意背道而馳。「中廣」前董事長趙少康痛斥,大法官用下三濫的手法偷渡「廢死」,可惡至極,不但以後不會有死刑的宣判,連以前的37名死刑犯都可以請求非常上訴,大法官大玩文字遊戲,達到實質「廢死」目的,「請問跟詐騙集團有什麼不同?」
  臺灣「憲法學會」副秘書長葉慶元22日撰文稱,「憲法法庭」以「死刑有條件合憲」的判決來規避社會責難,同時成立嚴苛的程式要件,使死刑事實上消失來達到實質「廢死」的目的,並且加重了普通法院法官的負擔。他表示,這讓人看不到大法官維護法律的高度,只看到扭曲法律秩序迎合自身意識形態又不負責任的恣意,實在令人遺憾。
  《聯合報》22日發表社論稱,多名即將卸任的大法官想戴上「人權的桂冠」,又不敢承擔判決死刑「違憲」可能引發的風暴,因此假借程式正義,設下幾大關卡,為37名死囚掛上免死金牌,還製造未來難以判死的司法環境,「企圖讓執政黨持續欺瞞民眾真相」。文章稱,當大法官選擇作為政客的工具時,所謂的人權保障「就跟詐騙集團話術一樣,都是不存在的謊言」。
  (程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