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項農產品零關稅叫停 臺各界密集評估損失影響

  根據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公告,9月25日起將停止執行原產於臺灣地區的鮮水果、蔬菜、水產品等34項農產品免征進口關稅政策,各項產品關稅將恢復5%到20%不等,其中包括剛重啟輸入大陸的番荔枝、文旦柚以及白帶魚等。連日來,該事件在島內持續發酵,輿論在盤點臺灣農漁業將遭受怎樣損失的同時,紛紛呼籲民進黨當局放棄操弄「反中抗中」,改善兩岸關係。
  「真的很擔心大陸消費者不買單」
  此次被取消關稅減免的34項臺灣農產品中水果包括椰子、檳榔、鳳梨、番石榴、芒果、柚、木瓜、桃、梅、番荔枝(臺灣稱釋迦)、楊桃、蓮霧、棗、柿子、枇杷,水產類有比目魚、鯡魚、鯖魚、帶魚、鯧魚、鱸魚、小蝦、貽貝,蔬菜包括洋蔥、甘藍、花椰菜、萵苣、胡蘿蔔、絲瓜、清江菜、小白菜、苦瓜、山葵和芋頭。
  該事件成為19日「京臺科技論壇」討論的焦點。據臺灣《經濟日報》9月20日報道,臺灣前「行政院長」、兩岸企業家峰會臺方理事長劉兆玄19日在北京出席第27屆京臺科技論壇時表示,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是他在「行政院長」任內推動的,多年來執行得很好,ECFA讓臺灣受益不少,兩岸可通過根據ECFA設立的協商平臺「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等既有機制來進行討論,是較好的解決辦法。臺灣聯合新聞網報導稱,大陸全國臺企聯總會長李政宏呼籲民進黨正視問題,不能一邊依靠大陸讓利,獲取兩岸貿易的順差,卻又在政治上「抗中反中」,破壞兩岸交流。
  同一天,國民黨籍臺中市長盧秀燕表示要替島內中南部農業大縣「請命」。她說,一旦失去大陸市場,島內弱勢農民受的打擊很大,民進黨當局不能置之不理。臺東縣長饒慶鈴強調,鳳梨和番荔枝克服重重挑戰才重返大陸市場,民進黨當局應該立即出面協助,積極洽談更優惠的關稅稅率。
  島內評估,大陸停止臺灣34項農產品免關稅待遇,以柚子、白帶魚等受到的影響最大。聯合新聞網稱,2021年9月,大陸因為在水果中檢疫出有害生物,暫停輸入臺灣鳳梨和番荔枝,臺東農民遭受重大打擊。為此,臺東縣政府開展安全用藥教育訓練、輔導包裝廠提升果品清潔品質,並培訓530名果實清潔及品質管理人員,去年12月才得以重返大陸市場。臺東縣農業處長江慧卿表示,根據「大陸對臺灣地區的進口水果免征關稅產品列表」,目前文旦柚進口關稅為12%,鳳梨和番荔枝為20%,以每箱6公斤裝的番荔枝為例,現在的價格介於200至300元人民幣之間,若再加上關稅,售價墊高兩成,真的很擔心大陸消費者不買單。
  臺灣《聯合報》20日稱,宜蘭南方澳漁港是全臺三大漁港之一,大陸課稅將影響到白帶魚銷往大陸。蘇澳區漁會理事曾太山回憶說,5年前是白帶魚輸出大陸的「黃金年代」,每天約有三四萬公斤銷往大陸,但兩年前,大陸因為在冰鮮白帶魚中驗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樣本,暫停了臺灣白帶魚輸入,後經爭取,第二年3月才恢復。他說,鯖魚以前也可以銷往大陸,現在不行了,可輸出大陸的魚貨品項越來越少,民進黨當局「一天到晚跟大陸鬥,受影響最大的是農漁民」。
  趙少康:這可能只是一個開始
  臺灣「中華經濟與金融協會」副秘書長曾志超撰文稱,由於兩岸距離近,航運相當密切,臺灣農漁產品採收後,不到一天就可以運抵廈門或廣東,數天內就可以送到大陸各地;加上飲食習慣相近以及購買力強,臺灣高質量農漁產品深受大陸消費者的喜愛。他回顧道,2005年時任國民黨主席連戰推動「和平之旅」,促成了15種臺灣水果享有零關稅與快速通關措施優惠;接著2010年6月兩岸簽署ECFA,早收清單中有18項農漁產品,自2011年1月1日起開始逐漸降至零關稅。取消關稅之後,臺灣農產品對大陸輸出快速增長。據統計,2006年對大陸輸出總額占臺灣農產品總出口比重首次超過一成,這使大陸成為臺灣最大農產品出口地,並於2018年與2019年出口達到高峰的12.7億美元(1美元約合人民幣7.06元),出口比例占23%。
  中時電子報援引臺農業部門的數據稱,中國商務部2005年8月1日起正式對原產臺灣地區的鳳梨、番荔枝、木瓜、楊桃、芒果、番石榴、蓮霧、檳榔、柚、棗、椰子、枇杷、梅、桃、柿子15種水果實施進口零關稅措施;2007年又宣佈自當年3月20日起,正式對原產臺灣地區的11種蔬菜,包括甘藍、花椰菜、絲瓜、青江菜、小白菜、苦瓜、洋蔥、胡蘿蔔、萵苣、芋頭、山葵和8種水產品(鯧魚、鯖魚、帶魚、比目魚、鯡魚、鱸魚、蝦和貽貝)實施進口零關稅措施。
  臺「農業部長」陳駿季19日稱,受影響的臺灣農漁產品中,截至目前,今年檳榔外銷大陸42噸、棗子150.76噸、石榴193.72噸,以及近期重啟輸往大陸的文旦柚有291.74噸,白帶魚3171噸,其中最多的是番荔枝6187噸,產值近1800萬美元。從2023年到目前,34個品項輸往大陸的貿易金額約736萬美元,關稅約107.5萬美元。然而,陳駿季卻聲稱「早有準備」,已持續協助臺灣農產品推往大陸以外市場。
  對於臺「農業部」的說辭,「中廣」前董事長趙少康19日批評稱,100多萬美元對臺當局來講是小錢,但對農民是大錢。他說,農業經濟產值不高,但農業不只是經濟問題,還有政治問題,牽動的農業人口很多,「不能說農業產值小,或增加的關稅金額不大,就可以不在乎,講風涼話」。趙少康警告說,這可能只是一個開始,未來大陸會不會把ECFA停掉?會不會從農業到工業產品,高科技產品都停掉?國民黨「立委」牛煦庭直言,不該用總值影響不大來搪塞過關,對於受影響的農民都是切身相關。他認為,大陸把關稅調回來,就是逐漸在沒收ECFA早收清單,民進黨若不調整兩岸政策,這種狀況只會加劇。
  島內民眾對臺「農業部」的論調也存在諸多不滿。19日,臺灣中天新聞針對臺「『農業部』表示損失有限、影響可控」的言論進行街訪,有民眾表示,「我家在雲林,很多東西會外銷到對岸或東南亞,取消免稅會影響到臺灣農產品,就因為少了大陸」。有島內年輕人說:「現在陸客不來,臺灣經濟很慘。我在飯店打工,現在都沒工作了。」還有民眾批評民進黨當局只會講一些無關緊要的話,不關心民眾的感受,「(大陸取消零關稅)我們臺灣農民損失會比較大」。
  島內學者楊穎超20日撰文稱,雖然農產品在兩岸貿易中所占比重不大,但在臺灣農產品出口比重排名來說,2021年出口,大陸占19.8%,位列出口地第一名;2022年和2023年雖然占比有所降低,但仍然位列第三,「在『農業部』眼裏,這算影響不大嗎?」針對臺當局宣稱「積極開拓大陸以外的高消費市場」,文章稱,臺「農業部」2020年自誇「鳳梨外銷突破」,但出口澳大利亞當年總占比2.5%,僅名列第8,到2023年年增率還是負的。此外,去年鳳梨出口銷量除日本、韓國以及香港地區以外,其餘地區都不足100噸,「這種成績,恐怕不能讓辛苦的農民感到安慰吧?」
  曾志超此前也表示,民進黨當局試圖強化對其他地區出口,例如以所謂「自由鳳梨」或「民主鳳梨」之名,將鳳梨銷往日本,但僅有短期效果,2022年臺灣農產品出口額增長11%,去年就暴跌16%,非但無法彌補失去的大陸市場,連對日本出口都創下14年來新低。還有德媒稱,生鮮冷藏水果的運輸距離是個大問題,臺灣地區想要找到像大陸這樣既大又近、且能適應其飲食習慣的市場並不簡單。一旦失去了大陸市場,臺灣想要在其他新興市場彌補損失可不是容易的事。
  180項臺灣產品已被中止關稅減讓
  臺灣「風傳媒」19日稱,此次已是大陸第三波對臺產品恢復關稅。此前在2023年12月,大陸宣佈中止ECFA部分產品關稅減讓,受影響的包括早收清單中的丙烯等12項石化產品。今年5月底,大陸公告第二批中止ECFA部分產品關稅減讓,其中涵蓋石化、紡織、機械、鋼鐵及金屬、運輸工具等。加上此次第三波農產品34項,累計已有180項臺灣產品被中止關稅減讓。總數約500項的ECFA早收清單中,已有超過三分之一的產品宣告結束關稅優惠。
  臺灣逢甲大學學者楊明憲直言,兩岸都是世界貿易組織(WTO)會員,臺灣對大陸確實採取了不對等規範,當時兩岸簽署ECFA早收清單,後續還要談的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和海峽兩岸貨品貿易協議都在「太陽花學運」後無法達成,使得現在仍無法促成兩岸貿易自由,在此情況下,大陸當然可以理直氣壯不執行免征關稅政策。
  臺灣政治大學東亞所副教授魏艾提到,民進黨當局對大陸的貿易往來有歧視性,其禁止從大陸輸入的品項有2509項,禁止從其他地區輸入的只有97項,而必須要進行審查的輸入品項中,從大陸進口的有788項,從其他地區進口的只有37項。還有媒體提到,大陸積極推動兩岸貿易往來,但臺灣方面對陸貨、陸資入島卻設置了重重障礙。尤其民進黨當局上臺以來變本加厲,大陸此前調查立案時涉及被臺方禁止進口的2509項大陸產品中,農產品就有800多項。去年島內鬧「蛋荒」,但民進黨當局寧願進口又遠又貴、品質不佳的外國雞蛋,也不願就近進口性價比較高的大陸雞蛋。
  上海東亞研究所副所長包承柯受訪時表示,臺灣當局因為政治因素對大陸農產品採取完全抵制的措施,大陸卻單方面開放市場,「這是兩岸之間貿易不平等的主要因素」。賴清德上任以來不斷推銷其兩岸政策論調,同時擴大軍費預算,不斷叫囂要和大陸對抗,導致兩岸態勢日益對立,緊張狀態還在升級。他說,ECFA是在「九二共識」基礎上達成的協議,如今沒有這樣的基礎,大陸當然不願意,也不可能把這樣的優惠政策給現在的民進黨當局。
  島內學者楊穎超撰文稱,從最近的兩岸風向來看,大陸此次出手有可能與賴當局近來持續操弄「聯大2758號決議案不涉臺灣主權」有關,也有可能是在賴清德發表「雙十講話」前先給予警告,避免「台獨」走過頭。臺灣政大金融系教授殷乃平此前分析稱,ECFA早收清單的關稅優惠已過了法律有效期限,大陸可以說停就停。
  香港中評社19日稱,ECFA是兩岸最具指標性的協議,早收清單部分不管是貨物貿易、服務貿易還是農產品,大陸給予臺灣的品項數量均明顯多過臺灣給予大陸的,其背景是在兩岸關係正向發展之下對臺灣讓利。文章認為,大陸再次出手是對「台獨」的有力反制,責任完全在賴清德當局。如果兩岸僵局不解決,大陸接下來的措施可能還會一波接一波。
  (陳立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