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路上,撤僑的安排井然有序」

  截至10月5日,中國政府先後分兩批從黎巴嫩撤出215名中國國民。第一批乘「新廈門」貨輪前往賽普勒斯,第二批包括146名中國公民及5名外籍家屬,乘國航CCA061包機,於10月2日早上抵達北京首都國際機場。
  「《戰狼2》我和女兒看了6遍。每次看完,她都會問我,我們有一天不會也有這樣的經歷吧?」日前乘船撤離黎巴嫩的華人周女士對《環球時報》記者說,「我們在黎巴嫩生活了12年,見慣了內戰和黎以之間的衝突,從沒想過離開。但這一次,我們真的以現實版《戰狼2》的方式離開了黎巴嫩。」
  中國政府這次高效撤僑,被港澳臺媒體及德國之聲等歐洲媒體大篇幅報導,很多黎巴嫩當地人也稱讚中方對本國僑民的關懷。乘船撤離黎巴嫩的華人莫先生對《環球時報》特約記者表示,黎巴嫩華人數量在非衝突時期就不多,不過當地人對華人總體友好,對中國文化也很感興趣。然而,在衝突持續的當下,記者在黎巴嫩人氣最旺的首都貝魯特街頭,連日來沒有看到一個華人身影,目前幾乎所有中餐館都已關門歇業。
  僑居黎巴嫩28年的明哥是一名中餐廳老闆,他隨第二批華僑乘包機撤離黎巴嫩。9月28日,他收到中國駐黎巴嫩大使館的消息,詢問是否需要撤離黎巴嫩。據明哥回憶,當天以色列加大了對黎巴嫩真主党的打擊力度,情況「甚至比2006年黎以衝突時更嚴重」。9月30日晚上,他接到撤離的通知,1日早晨便和其他僑民僑眷集合,一同前往貝魯特國際機場。「感謝祖國,感謝中國駐黎巴嫩大使館。」明哥對記者感慨道,「這一路上,撤僑的安排井然有序,各個環節都有使館工作人員的協調,到達北京首都機場後也有專門的通道。」
  除這兩批撤離人員外,還有一些人選擇留在黎巴嫩,其中大部分已在黎巴嫩組建家庭,並儲備好生活物資。中阿文化商貿交流促進會會長趙穎就是其中一員,今年是她在黎僑居的第23年。趙穎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目前仍留在黎巴嫩的華人華僑大約有十餘人,他們都在一個群聊裏,平時會用一些新聞通知平臺的App獲取空襲提醒,也會就轟炸情況共用資訊。據趙穎介紹,她目前居住在貝魯特東北部的基督徒聚集區,距離貝魯特市中心約8公里。相比什葉派穆斯林聚集區,這裏是比較安全的區域。大部分中資企業也位於安全區域。明哥撤離前也住在基督徒聚集區,他告訴記者,往年的戰爭對該區域的影響較小,所以當地百姓心態較為平和,超市也沒有出現哄搶的現象。如果不是因為想回國照顧患病的親人,這次他也可以選擇不撤離。
  不過,在貝魯特南郊,襲擊更為頻繁。那裏的居民會盡可能減少外出時間,很多企業已轉為居家辦公。中國線民路女士的一位來自貝魯特南郊代希耶(目前黎以衝突核心區域之一)的黎巴嫩青年朋友經常心痛地給她發送轟炸現場視頻。「我一夜之間失去了30位親人。」他在一條消息中寫道,「我的村莊成了廢墟,代希耶人在自己的國家卻成了難民。」目前,這位青年多數時間居住在澳大利亞,但仍時常回到家鄉。他正在努力籌款,希望幫助貝魯特南郊的親人離開黎巴嫩。
  現居法國的華人嶽女士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她的男友是黎巴嫩人,其表兄弟們都是在戰火中出生長大的,最開始是經歷內戰,後來則是各種轟炸。年輕時,他們經常躲在防空洞開派對,把音樂開到最大聲,一起使勁跳舞,這樣就分不清是轟炸聲還是鼓聲和歡呼聲了。不過,即使幾十年都沒安寧過,他們也從來沒想過離開黎巴嫩。他的兩個叔伯都持有美國護照,但依舊選擇和家人一起生活在貝魯特。
  在貝魯特市中心最繁忙的哈姆拉街,《環球時報》特約記者注意到,當地人的生意並不好做。大量進出貝魯特的國際航班停飛,讓這裏見不到外來遊客。年過七旬的貿易商沙勒姆長年從中國進口貨物,他每天仍堅持上班4個小時。他直言,眼下的生意規模和沒有戰亂的往年相比要縮減一半。對於目前的衝突局勢,他說:「我的人生經歷告訴我,一切都會結束,但仍會周而復始。這就是黎巴嫩人身處的中東現狀。」
  (曹劼 徐嘉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