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特區政府人才發展委員會於昨日舉行二零二四年度第二次全體會議。人才發展委員會主席、行政長官賀一誠於會議上致引介辭及總結發言時指出,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澳門提出「1+4」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策略,人才引進計劃的開展是為對接產業發展新需求,第一期和第二期計劃達到預期成效,並將在總結經驗和吸納社會意見的基礎上,持續優化今後的人才引進政策,提高政策的吸引力和競爭力。他對委員會各專責小組以及人才引進評審委員會的付出予以肯定,並期望特區政府繼續努力營造良好的人才發展環境,提升澳門對國際人才的吸引力,使更多優秀人才願意來澳創業、工作、生活和定居。行政長官勉勵委員會繼續發揮積極作用,致力推動好「人才培養、人才回流與人才引進」並行的政策,積極把澳門打造成為「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為澳門的繁榮進步貢獻各位的智慧和力量。
賀一誠所提到的「提升澳門對國際人才的吸引力,使更多優秀人才願意來澳創業、工作、生活和定居,及致力推動好「人才培養、人才回流與人才引進」並行的政策,積極把澳門打造成為「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是一個正面積極的信號,意味著澳門特區未來的人才計劃,主要是從「引進國際人才」與「培養本地人才」這「雙軌」為主,而似乎是淡化了過去曾經透過「技術移民」等計劃,吸引內地人才來澳發展,甚至在制定《人才引進法律制度》及其配套行政法規時,還專門針對引進內地人才而制定的特定條文,如沒有規定拿到身分後就必須在澳居住,可以自由往返,節省本地生活費,及必須持有由內地主管實體發出證明其獲批准前往澳門特區永久居留的文件,方可獲發澳門特區永久性居民身份證等。
我們並不反對引進內地人才,相反還極力贊同和支持特區政府引進內地具備卓越才能或技術能力,並取得國際公認傑出成就或在特定領域做出重大貢獻的高端人才,利於澳門特別行政區經濟適度多元,尤其是能推動重點產業發展並在其專業或行業中表現卓著的優秀人才,以及能支持重點產業發展,且屬緊缺且具專業經驗及技術能力的人士,符合訂明的緊缺人力資源的高階專業人才,以利於促進澳門特區「1+4」產業發展。
但考慮到,一方面國家為了支持澳門特區,已經幾乎是「黃大仙—有求必應」地推出了多項「惠澳」政策措施,其可比值甚至反超改革開放初期澳門居民前往內地投資的價值,因而澳門特區適宜盡量避免繼續「攤開大手」,能夠自己解決的問題就自己解決;另一方面,國家耗費巨款才培養了的各方面人才,理應為國家服務,尤其是某些國家發展正在急需的尖端人才,如將其引進澳門,不但是等於與國家爭奪人才,「挖」國家的「牆角」,而且這些尖端人才在澳門未必能夠充分發揮其才能,等於是「大材小用」,造成人才浪費。——儘管說,澳門特區也是國家一員,但在某些科技領域,他們留在內地所能發揮的作用,將比在澳門特區大得多。
尤其是目前國家在人才儲藏方面,可能遇到一些困難。一方面,仍然方興未艾的「出國潮」導致大批優秀人才「外流」;另一方面,美國政府的反華政策措施之一是針對「千人計劃」,迫害參與「千人計劃」的人士,導致國家引進高端人才的進程受到一定程度的阻滯。因此,在國家還急需各種高端人才之時,澳門特區不宜為國家「添堵」,而應當「補強」。
關於曾經為國家引進高端人才作出重大貢獻的「千人計劃」,昨日也有出席人才發展委員會全體會議的澳門大學校長宋永華,應當最有發言權。因為他本人就是「千人計劃」的受惠者,在清華大學的「千人計劃」名單中,僅名列於「冧巴溫」的施一公之後,而且根據二零一七年十一月澳門大學校董會向澳門特區行政長官崔世安推薦宋永華教授為澳門大學下任校長唯一候選人時的履歷所示,他還曾出任中共中央組織部人才工作局副局長兼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工作(千人計劃)專項辦公室主任。
雖然「千人計劃」的十年期已經屆滿,但相關的行動卻沒有停止。十三屆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十四五」規劃和二零三五遠景目標綱要》,其中的第二篇就明確中國將從海外引進更多的高端人才,幫助推進人工智慧、量子計算、生命科學、航太航空等尖端領域的發展,以實現「科技強國」的目標。「十四五規劃」還指出,中國在下一個五年中將「實施更加開放的人才政策,構築集聚國內外優秀人才的科研創新高地。」同時,中國將「完善外籍高端人才和專業人才來華工作、科研、交流的停居留政策,完善外國人在華永久居留制度,探索建立技術移民制度。」
因此,澳門特區政府及其人才發展委員會,應當在引進人才政策中貫徹「識變應變求變」的精神,將主攻方向調整為引進海外高端人才,而避免從內地「挖」人才(本人不反對從長期來說,引進內地的政治行政人才),並借重宋永華校長的經驗,採用類似「千人計劃」的方式,吸引海外高端人才。而且其專業著重但不限於「1+4」的產業,可以外溢到國家目前極為急需但遇到「瓶頸」的產業如芯片等,借助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土地資源,進行研究生產。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基礎上配合國家發展大局,而且也能夠抬升橫琴深合區的「位階」。這總比老是向中央「伸手要優惠」要強得多。
雖然澳門特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但由於澳門實行「一國兩制」,而且美國透過博彩業在澳門有著龐大的利益,再加上澳門沒有發生過類似「非法佔中」、「反修例」等事態,因而澳門在引進美國高端人才時,可能沒有遇到那麼多的阻擾。
國家在實施「千人計劃」的同時,也實行全稱為《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畫》的「萬人計劃」。這個計畫面向國內高層次人才進行重點支持,與「千人計畫」並行,是國家級高層次人才工程的姊妹篇,共同構成高層次人才開發體系兩大支柱。兩者的功能定位,一個是重在引進、使用,一個是重在發現、培養。
「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千人計劃」是要把流失海外的「千里馬」引回來,而「萬人計劃」就是讓國內擁有真才實學的「千里馬」食得飽、有力氣,吃下定心丸安心報國。澳門回歸祖國後,一批又一批從包括海峽兩岸在內世界各地修讀博士學位歸來的人才,其中一些所學專業還是較為高端的。澳門特區政府及其人才發展委員會應當做本地人才的「伯樂」,努力從中發掘及培養「千里馬」。
因此,賀一誠昨日提到的人才引進方向,是既「與時俱進」又契合國家發展及澳門發展之需的。但還應當「思想再解放一點,步子再大一點」,並促使全社會大興識才、愛才、敬才、用才之風,極大地啟動澳門特區人才的「一池春水」,讓人才借助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策略的實施,找到實現自我價值的時代舞台。
華澳人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