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立台共識」難敵今天立陶宛總統總理共識

  立陶宛十月二十七日進行國會大選,反對派社會民主黨勝出。按照立陶宛政制,社會民主黨已經推舉其副主席帕魯克斯為候任總理。帕魯克斯在接受立陶宛國家廣播電視台專訪時指出,立陶宛准許開設台灣代表處是「外交錯誤」。立陶宛將尋求與中國全面恢復外交關係,修復因設立台灣代表處而造成的裂痕。另外,他在接受《波羅的海時報》專訪時表示,他領導的政府將尋求恢復與中國的全面外交關係。當被問及立陶宛是否會尋求其駐中國大使和中國駐立陶宛大使的回歸時,他說:「絕對是的。」
  而在今年立陶宛進行總統大選的前夕,爭取連任總統的吉塔納斯·瑙塞達,有必要改變「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的名稱,以穩定對中關係。他援引專家意見指出,中文名稱「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中的「台灣」,給人印象是對應到英文、立陶宛文的Taiwan(台灣),而不是Taiwanese(台灣的、台灣人,或者台灣人的)。亦即是有「一中一台」的疑慮。而在五月間總統大選的第二輪投票中,瑙塞達以逾七成得票率領先對手、現任總理席莫尼特。
  而另一位總統候選人、立陶宛現任總理席莫尼特,卻是明確反對「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改名,並聲稱「強迫台灣變更駐處名稱不僅不明智,也無助解決問題。」
  立陶宛為「半總統制」國家,總統掌外交、國防、安全事務大權。在外交事務領域,總統往往與外交部長緊密協調。而總理則對外交部的實際運作具有實質性的操控權。
  也就是說,對於台灣當局派駐立陶宛的代表機構,必須按照通常慣例,將含有「一中一台」涵義的「台灣」,改為「台北」,以促成中國駐立陶宛使節,由因此而降為「臨時代辦」,恢復為大使,並將其迎回立陶宛,已經是立陶宛兩大主權機構總統和總理的共識。只要帕魯克斯正式就任總理之後,這項重要外交政務就將正式啟動。
  對此,台灣當局相當緊張,但仍然「打腫臉皮當肥仔」。昨日「外交部」歐洲司長黃鈞耀在例行記者會中聲稱,台灣當局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的名稱是台立雙方政府的共識,是經過審慎協商後所決定,「外交部」將持續秉持互惠互利的原則,與立陶宛等理念相近的國家強化民主國家的韌性以及團結。
  而在前幾天,「行政院長」卓榮泰率同相關部會首長前往「立法院」,報告二零二五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及「中央政府」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第五期特別預算案編製經過,並備質詢時,民進黨「立委」邱志偉在質詢時詢問,「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是否會被迫更名?列席的「外交部長」林佳龍表示,代表處的名稱是經過兩國政府同意之後才設定的,一定是秉於這樣的原則。雖然現在立陶宛在選舉過程中,或是籌組政府時期,有些不同意見,但相信台灣跟立陶宛的關係,還是以民主價值為基礎。
  從林佳龍與黃鈞耀的語調看,台灣當局仍然陶醉在三年前「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設立時的「蜜月時光」,以往當時的「立台共識」仍然「牢不可破」。但台灣當局意想不到的是,當年極力促成此事的立陶宛兩大主權機構,都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一方面,獲得連任立陶宛總統的瑙塞達,已經在這三年間立陶宛所遭受的政治、經濟及外交挫折中,強烈感受到當初贊同台灣當局以「台灣」名稱設處,是重大錯誤,因而「有錯必改」,調整了自己的態度。而在五月的總統大選中,他以絕大多數選票獲得連任。另一方面,當年具體操作台灣當局以「台灣」之名設處的總理席莫尼特,在總統大選中落選,而且其所在政黨也在國會大選中落敗,丟掉了組閣權和執政權,而即將就任的新總理帕魯克斯,卻是反對此舉的。
  因此,當今的立陶宛總統總理共識,已經壓倒了昔日的「立台共識」。但台灣當局卻仍然將所謂的「立台共識」拿出來敷衍「立委」,不知是無知,還是無恥。
  其實,立陶宛的有識之士,是強烈反對所謂的「立台共識」的。如前總統阿達姆庫斯就曾為此事件公開批評,強調與中國大陸的衝突導致立陶宛受到巨大損失,立陶宛議會、政府和總統應該在所謂「支持或不支持」、「承認或不承認」台灣的問題上達成一致。立陶宛經濟與創新部部長阿爾莫奈特表示對立中關係感到擔憂,希望立中關係能夠緩和。立陶宛影子內閣也認為,希望立中關係正常化,表示承認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希望立陶宛政府糾正錯誤,將「台灣駐立代表處」改名為「台北代表處」。
  按照一個中國原則,台灣當局在「非邦交國」設立的代表機構,只能是命名為「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台北代表處」等。因為在政治習慣語義中,「台灣」相比於「台北」含有「台獨」涵義。而台灣當局在立陶宛設立的「台灣代表處」,是繼其駐索馬利蘭共和國代表處之後,在歐洲第一個以「台灣」名義設立的代表機構。但索馬利蘭並未得到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承認為主權國家,更不是聯合國成員國,因而台灣當局就沾沾自喜地聲稱,其駐立陶宛代表處是目前「第一個」也是唯一的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邦交國中以「台灣」為名設立的「外交機構」。為了鞏固這個機構,台灣當局不斷地向立陶宛「泵水」,去年才加「注」三點四億美元。
  台灣當局「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是於二零二一年十一月十八日正式運作的。看來,「台灣」二字將拗不過「三週年」。這正是「三年一覺『台灣』夢,贏得『台獨』薄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