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兩千一資助申請 澳基會:依規擇優批

  【本報訊】電台時事節目《澳門講場》昨日探討澳門基金會的工作情況。
  出席的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吳志良指出,澳基會近年為配合特區政府施政,回應新時代社會治理的要求,對資助工作深入改革。主要從三方面入手:第一、在公監局的協調下,與多個政府部門分工,按「歸口管理」原則,確定基金會的資助領域。第二、優化審批模式,過去採用「隨到隨批」,現在改為「計劃主導」、「集中審批」模式,由基金會制定資助計劃,社團在指定時間提交申請。第三、進一步完善監管措施。基金會十分關注公帑的使用,一直不斷完善各項監管措施。隨著《公共財政資助制度》和《基金會資助規章》的生效,進一步規範受資助者的義務,明確違反義務的後果。
  吳志良提到,去年度資助總額達9.33億元,較前年5.72億元增加六成多。而去年收到共二千一百多項申請資助項目,較前年上升二百三十多項。重申每年都會檢討工作成效,不斷改善,期望舉辦的活動或資助的項目,都是市民所需,能幫助社會持續發展。
  有聽眾關注澳基會對公帑運用的監督程序,以及如何確保資助活動的成效,澳門基金會資助廳廳長黃棣樂表示,澳基會有嚴謹制度監督資助管理,確保獲批資助活動按計劃開展。他提到今年已派員現場跟進544次,對社團遲交報告或未完全履行義務發出280次書面警告,99宗因遲交報告需扣款5%,顯示澳基會的資助監察制度有效,有社團主動退款,亦體現社團自律性及項目管理不斷完善。
  有聽眾質疑部分小型社團無法申請資助或獲批金額較少。黃棣樂指出,在現有制度下,所有項目按同一標準審批,包括考慮活動項目的社會效益、預算合理性及社團執行能力,以及履行義務情況等。若社團規模大,提供的服務能配合特區政府施政甚至分擔政府部分功能,便能獲得較多資助,強調社團收取資助需要服務市民,推動澳門進步。他又稱,澳基會的資助帶競爭性,資源有限,肯定按「擇優批給」原則審批。
  另外,澳琴情懷資助計劃開展至今,共有47個社團參與,組織約6.8萬名市民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