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少澤:防災減災十年規劃主要指標有37項

  【本報訊】保安司司長黃少澤昨日表示,《防災減災十年規劃》規劃主要指標有37項,設有短期目標為35項,當中有31項已基本達標或完善中,4項則需作調整。有關《規劃》各項行動方案均有序推進,未來警察總局將繼續定期收集及整理各部門提交的資料,藉以檢視及瞭解相關行動方案的工作進度。
  保安司司長黃少澤昨日回應李振宇議員口頭質詢時表示,《澳門特別行政區防災減災十年規劃(2019-2028年)》提出9個主要任務及201個行動方案,由各相關部門依其職責及權限予以跟進,並由15個部門分別負責統籌協調。《十年規劃》爲規劃任務主綫制定了37個規劃主要指標,以反映從2019年起未來10年澳門在防灾减灾和應急能力建設方面的成效。
  黃少澤司長表示,「高位水池保障供水量」項目由海事及水務局統籌,已進行了可行性研究幷經綜合考慮,加上石排灣水廠、九澳水庫和石排灣水庫擴容等工程已有效提高供水系統的抗風險能力,故决定暫時擱置興建高位水池。
  「熱帶氣旋八號風球、雷暴警告或强對流天氣提示發布目標時間提前量」項目由地球物理氣象局統籌,考慮到現時世界各大預報中心及數值預報模式對熱帶氣旋路徑及强度的預測仍具有一定不確定性,同時由于近年氣候加劇變化,使預報難度明顯上升,加上澳門地理面積相對較小,如實行規劃中期目標的6小時提前通知時間,將可能導致八號風球發出後本澳實測風力達標的虛報率有所增高。經綜合分析以上因素,同時考慮到特區政府灾害應對及協調聯動時間,評估在提前發布時間與風力達標準確率之間,以及在公衆安全和對社會活動影響之間作出平衡,故建議將現時短期目標值從4小時修改爲3小時,而雷暴警告或強對流天氣提示發佈目標時間提前量為15分鐘的短期目標則已完成。
  路環西側防洪(潮)排澇工程,包括防洪、排澇,以及其他工程,有關內容已載于公共建設局「防灾减灾工程訊息網」專題網頁。市政署道路渠務廳廳長何萬謙表示,已啓動氹仔舊城區雨水排放系統優化和可行性研究,工程現時初步計劃分三期開展,首期工程預計明年(2025年)施工。
  有議員關注望德聖母灣(東亞運大馬路)新建雨水泵站工程進度。何萬謙稱,首期工程在東亞運大馬路建設的大型雨水泵站已完成設計,隨後招標;第二期在奧林匹克大馬路近運動場建設的小型雨水泵房,正在設計;第三期預計在益隆炮竹廠附近建立一段渠道。
  公共建設局基礎建設廳廳長吳洪稱,已將內港擋潮閘列爲遠期工程,待內港南雨水泵站箱涵渠及下水道工程完成後,觀察相關成效再研究下一步興建事項,而路環西側防洪排澇工程近期可啓動,預計工期2至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