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季節,紅旗如潮,在新中國成立75周年前夕,9月25日,由全國臺聯主辦的2024年臺灣青年國慶參訪團正式啟動,76名來自祖國寶島的臺灣青年從上海到北京。6天裏,他們在濃郁的國慶氛圍中,致敬歷史、緬懷先烈、感受城市現代化發展、共慶祖國七十五華誕。
我們有信心帶臺灣回家
祖國,是母親;她如此親切,這般神聖。在祖國即將迎來75歲生日前夕,學習百年黨史、緬懷革命先烈是此行的重要活動之一,參訪團先後來到中共一大紀念館和龍華烈士紀念館,深入瞭解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歷程和革命先烈們的英勇事蹟,共同銘記歷史,祝福未來。
駐足在一個個珍貴的歷史文物前,仔細聆聽講解員講述的故事,青年們的臉上,時而凝重、時而激動,眼神中既有敬畏、也有感動。
「中國共產黨是帶領貧苦人民站起來的黨,百年奮鬥史充斥著艱難與困苦,也充滿了光榮與夢想,所以在結尾看到新中國成立以來所取得的一系列矚目成就的短片後,內心還是有說不出的感動。」參訪團成員陳立君說,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鬥史需要讓更多的臺灣年輕一代去瞭解,知道這段歷史,就不會輕易相信島內的謠傳。
參訪結束後,不少同學在留言區寫下「友好交流、和平發展」「兩岸春天、國泰民安」「愛會穿越海峽兩岸和平統一」,表達自己的心聲。
「我相信未來兩岸青年的聲音將持續被傾聽。」參訪團成員柯采萱說,作為一名臺灣青年,應當做兩岸融合發展的「溝通者」和「傳播者」,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貢獻聲量和力量。
在龍華烈士陵園,參訪團一行進行了祭掃儀式,大家靜默肅立在烈士紀念碑前,向為民族獨立、國家富強、人民幸福作出巨大貢獻和犧牲的革命先烈致以深切的哀思和敬意。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那座已經倒下卻仍然奮力舉著手的雕像,表現了無名烈士儘管身軀已經倒下,但意志永遠不屈的崇高精神。」參訪團成員許銘展說,傳承就是最好的紀念,現在很多島內的朋友已經漸漸遺忘了歷史,希望以後能把更多真實的歷史人物與事蹟傳遞到島內去。
活動中,大家還聆聽了兩場主題講座。在聽完中共上海市委黨校中共黨史教研部講師吳波講授的《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程》主題講座後,參訪團成員郭芸廷表示,對中國共產黨有了更全面的認識。
「中國共產黨不僅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還在新中國成立後,帶領人民持續探索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瞭解歷史不僅有助於我們理解過去,更能在紛繁複雜的聲音中不被裹挾,堅定理想信念、擁有清醒正確的價值判斷」她說。
上海市台聯會長盧麗安從她的成長經歷出發,圍繞如何理解中國式現代化和國家統一為臺灣所帶來的發展機遇兩個議題,向臺灣青年們講授了《國家統一引領臺灣新發展機遇——從個人選擇談起》主題講座,
「盧麗安會長從小就會思考長大以後要做什麼?她經歷過臺灣島風雨飄搖的歷史,對臺灣島透露出的悲情色彩和遷徙流散的特徵有自己獨特的抓取,使我深深為之動容和共情。」參訪團成員宋涵菁說,正是基於這樣的歷史、文化背景,我們需要覺醒並探索正確的發展道路。正如盧麗安會長分享時所言,臺灣同胞唯有主動融入祖國的崛起征程,才能理直氣壯、吐氣揚眉地貢獻到美美與共的大同天下。
與知名學府的一場邂逅
「同濟大學的設施蠻震撼,竟有這麼多國際一流的實驗平臺設備,真羡慕這裏的同學,可以在這麼漂亮的城市讀書,還能接觸這麼多的高精尖技術。」走進同濟大學,臺灣青年們感受到知名學府深厚的科研實力。
在虛實融合綜合交通實驗平臺,當電腦螢幕上的交通改造搬到縮尺試驗台上,實體智能車輛、仿真虛擬車輛和駕駛模擬器人駕車輛在統一的交通場景中動態交互,大家在現場親眼觀摩了未來交通的模擬化場景。
「原來平時所享受的公交便利、道路通暢的背後,有這樣一個實驗室在進行科研探索。」來自華東師範大學的林修琪說,這次參訪發現大陸已經開始探索未來交通形態,尤其注重研究人工智慧技術在交通領域的應用,期待未來兩岸學者在智能交通領域方面合作交流,共同提升兩岸居民的出行幸福感。
在文榷工坊,臺灣青年們還體驗了蘇繡、書法等傳統技藝,沉浸式感受傳統文化魅力的同時,也被這座「有文化」的頂尖學府所吸引。
「同濟大學不僅是學術殿堂,還是文化教育的學習交流平臺。」同濟大學建築系研究生劉穎在座談交流時說,大陸的學習生活讓她體會到兩岸教育體系的差異,她建議更多臺灣同學從島內走出來,學會從不同的教育體系汲取營養。
解鎖滬郊鄉村的幸福模樣
上海也有鄉村?一路上,有同學發出這樣的感歎,想像中的上海是影視劇《繁花》所描摹的那般華麗,殊不知,在這座大都市的不遠處,也有江南水鄉般的村落。
白牆黛瓦、綠色農田,質樸柔軟的鄉土氣息、地道美味的農家味道……漫步在位於上海青浦區金澤鎮東側的東西村,仿佛一腳踏入了江南水鄉。
「村裏有一片很美的湖,湖邊建有畫廊和茶室,很有度假村的感覺。」參訪團成員侯佳汝說,這裏靜謐低調,很適合在都市生活的人,週末遠離喧囂,來這裏感受慢生活。
村裏舊廠房經改造,成了村民們沏茶休閒的「幸福客廳」,走進大廳,菜莖塌餅、醬瓜、冬棗等一盤盤具有當地特色的農家美食吸引不少同學駐足品嘗。
「這個菜莖塌餅和臺灣的草仔粿味道很像,只是這邊是鹹甜口,口感更驚豔。」「這裏的玉米為何如此香甜軟糯?」在與當地人的交談中,大家找到了答案。
「我們這兒三面環水,水產豐富,土地肥沃,種植業和水產養殖業是我們村的主導產業,這些年我們創新思路,招募對鄉村發展有興趣的企業或個人成為『幸福合夥人』,共同參與鄉村建設專案,落地了鄉村咖啡屋、紅橋畫廊等專案,既盤活了閒置資源,又增強了村裏的文旅吸引力。」
「鄉村振興並沒有說把這些地方變成高樓大廈,而是通過在地化改造,滿足並不斷提高當地老百姓的生活品質。」本科學習地理科學專業的劉育宇同學用自己的專業視角分享了對東西村的發展思考。「我看到現代規劃思想中的人地協調概念在鄉村得到充分運用,讓自然環境成為提高老百姓幸福感的一部分,也看到這裏的大廳展示板上寫著『修理水管、幫老人理髮』等具體實事,稱得上是『以民為本、為民解困』的幸福社區了。」
是什麼,成就了上海的璀璨?
夜晚,參訪團一行來到市中心,乘坐遊輪,欣賞黃浦江的兩岸風景。
遊輪緩緩穿行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高大的建築樓面閃爍著五彩的光,構成一幅繁華魔幻的都市景觀,在導遊的解說下,大家才瞭解到,眼前的現代化建築是改革開放以後發展起來的,而30年前,這裏還是一塊默默無聞的偏僻鄉村。
「30年,上海就有了這樣的發展成果!以前在小紅書看到網友在陸家嘴拍的『三件套』,這次終於親眼看見!」第一次來到上海的參訪團成員張雅涵感歎道,浦西是跨時代的外灘萬國建築群,浦東是大陸改革開放30年發展出來的現代建築,歲月變遷,如今浦江東西兩岸建築隔江相望、交相輝映,承載了上海的記憶,也續寫著城市的魅力。
「金碧輝煌的外灘、高樓林立的建築,夜遊黃浦江,對我來說是一次穿越時空的視覺盛宴。」參訪團成員王思穎說,和島內的同學一起感受到上海現代化建設的速度和效率,上海的現代化建設不僅僅代表了上海本身的發展,更是大陸在現代化道路上快速推進的一個生動例證。
晚風拂過浦江兩岸,掠過一個個年輕朝氣的臉龐,跨越海峽的他們,帶著好奇的目光,認真打量上海的每一幀風景,或絢爛奪目、或繁華綺麗,這一夜,為臺灣青年們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記。
滿載著期待與收穫,這場跨越海峽、意義非凡的青春「滬」動告一段落,寶島青年們將一路向北,前往首都北京,為祖國慶生、祝賀祖國新時代新氣象!
愛國的力量在臺灣其來有自
9月30日清晨,一場秋雨為空氣裏增添些寒意,也平添了些莊嚴的氣氛。
在第十一個烈士紀念日當天,參訪團一行來到北京西山國家森林公園,紀念上世紀50年代為國家統一、人民解放事業犧牲於臺灣的隱蔽戰線無名英雄。
隱蔽戰線的無名英雄是誰?
對於這群臺灣青年中剛來大陸不久的「首來族」,面對這個問題,他們的臉上顯露些許茫然。走進無名英雄紀念廣場,看到以吳石、朱楓、陳寶倉、聶曦為原型的4位英雄塑像赫然佇立時,才逐漸揭開無名英雄神秘的面紗。
1950年6月10日,吳石、朱楓、陳寶倉、聶曦四位烈士以所謂「叛亂罪」在臺灣馬場町被執行槍決、血灑臺灣。「對沒有瞭解過這段歷史的臺灣青年來說,這是很大的衝擊,也是很好的契機,他們需要瞭解,臺灣曾經有這麼一群追求國家統一、社會進步而犧牲的烈士,以超凡的勇氣跟毅力,做著生命隨時面臨危險的工作。」參訪團成員柳濂說,愛國的力量在臺灣其來有自,追求統一的力量也一直都有,我們要做的就是繼承同樣的精神、追求同樣的理想。
繼承同樣的精神、追求同樣的理想,也是參訪團成員傅東尹一直希望做到的。這些年,她採訪記錄「白色恐怖」倖存者的故事,打撈那些快要沉沒的歷史。
「我的伯公就是其中一位被白色恐怖迫害犧牲的無名英雄,所以我能走近並感受那段痛苦歲月。」傅東尹說,伯公生活的年代,是中國人一直被欺壓的年代,為了理想他才義無反顧選擇了那麼勇敢的事業,如果能看到現在的祖國這麼繁榮,他應該會很高興吧,因為中國人終於站起來了。
「伯公一輩子默默做事、默默離開,他的名字還是留在了無名英雄紀念廣場的紀念牆上,但我想,他做的那些事不是為了留名,只是單純地希望社會變得更好」她說。
以人為本的理念在這裏實現
在北京參訪的兩天,臺灣青年們還一同走進北京城市副中心,參觀北京大運河博物館、城市圖書館、北京藝術中心,在集文化、藝術與科技於一體的建築空間裏,感受通州區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創新發展理念。
青銅大立人像、戴冠縱目青銅面具、金面具青銅人頭像……走進北京大運河博物館,「探秘古蜀文明——三星堆與金沙」主題展覽正在展出,臺灣青年們透過一件件造型獨特的珍貴文物,揭開三星堆的神秘面紗。
看展中,參訪團成員李育寧發現身邊有幾位同樣從臺灣來的阿姨,看到她們面露疑惑的神情,學習歷史專業的她熱情地向她們介紹起三星堆文化。
「這次來北京城市副中心參訪,沒想到還能看到來自四川的『三星堆』文物,豐富多樣的藏品真的讓人大飽眼福,看到這些阿姨也是從臺灣過來,但對三星堆文化還不是那麼瞭解,希望通過我的介紹能讓她們此行有更多收穫。」她告訴記者,自己是歷史文化愛好者,來北京大學歷史學系交換期間,曾走過許多有歷史古跡的地方,汲取到許多精神滋養,看到大陸歷史文化資源豐富,當下也在積極嘗試運用展覽等現代化的方式,讓民眾「零距離」接觸文化,相信臺灣同胞如果能來大陸走走看看,一定可以對歷史文化有更深入的瞭解。
「圖書館的規劃和設計非常人性化,桌面上的臺燈有記憶功能,掃碼登錄之後下次再掃碼,色溫、亮度就會恢復到之前設置的狀態,每個桌子上都有一個電子屏,方便查閱想要看的書。」拾階而上,能看到圖書館各個角落的貼心小設計,參訪團成員常博庭表示,通州的配套設施很完善,圖書館不僅美觀而且舒適,相信未來居住在這裏的百姓幸福指數會很高。
在城市副中心規劃館,臺灣青年們還瞭解了城市副中心的建設背景、未來規劃理念及功能分區佈局。
「規劃館陳列了關於城市定位、規模、樣貌、人文居住等內容,我也聽到了一個新詞『控規』,是指控制性、引導性的詳細規劃。」參訪團成員博瑋說,從這個角度來看,通州作為城市副中心的建設得到了很大重視,政府投入很多精力想把通州建設完美,看完介紹發現確實如此,這是政府和開發公司吸取許多經驗、不斷進步才能得到的結果。
「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規劃設計踐行『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無論是交通規劃、空間佈局還是建築物的設計、園林綠化等方面,都是站在人民的角度,去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上的需求。」參訪團成員劉祖祎說,希望在參訪中多瞭解一些大陸在政策和硬體方面的落實發展情況,通過實地探訪通州,深刻感受到大陸在城市建設方面的高質量發展。
參訪中的一些所思所感
探訪圓明園、路過長安街、在國家大劇院看話劇、吃老北京涮肉……兩天中,臺灣青年在朋友圈裏曬出他們在北京的獨特體驗,並表達「不舍得離開」,其中還有幾位同學和記者分享了此次行程中的感受。
「話劇《烏鴉與麻雀》呈現了上海解放前夕的人間百態,在一棟石庫門老房子裏,跋扈囂張的『烏鴉』和一群力量弱小卻最終團結一致的『麻雀』,展開了一場關於邪惡與正義的較量,看完這場話劇,我的內心很受觸動。」參訪團成員林子碩說,「麻雀」的無奈與堅韌,讓我深刻理解那個時代百姓的艱辛不易,人民要過上好的生活,前提需要一個公平、正義、良善的社會。
「透過參訪,我們可以見識真實的大陸,也可以結交不同地域的朋友,這有助於打破壁壘、拉近距離。」參訪團成員齊葉新說,受島內媒體的宣傳跟煽動等因素,兩岸之間難免會有資訊壁壘、理解偏差,「我們需要讓更多臺灣年輕人明白,兩岸本是一家人,應該攜手前行,共同完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這次參訪最重要的收穫是可以認識擁有不同成長背景的臺灣年輕朋友,從而產生更豐富多元的碰撞交流。」參訪團成員熙悟說,作為一名在兩岸都生活過的臺灣年輕人,自己所能發揮的獨特優勢在於做不同臺灣年輕人群體間溝通的橋樑,傾聽並引導他們以更開放包容的心態去融入、理解、認同大陸。
「歲月崢嶸七十五載,賀其盛世與有榮焉,見證著祖國日益繁榮強大,同時也願意同台灣同胞分享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機遇,相信未來會吸引越來越多的臺灣同胞登『陸』發展,同祖國一起出彩」他說。
(馬孟起/文)
海峽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