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內明年大增「機密預算」引質疑

  臺「外交部」明年度的「機密預算」編列18億元新台幣,比今年預算暴增五成以上,創近6年新高,引發島內強烈質疑。有輿論稱,蔡英文當局外事「成績單」本就慘不忍睹,賴當局提不出新做法,只是一味增加開支,要如何說服納稅人?
  聲稱鞏固「友邦」
  據臺灣《聯合報》11月18日報道,臺「外交部」2025年度預算案編列「外交支出機密預算」業務計畫18.2億元,比2024年度預算11.87億元增加6.35億元,增幅達53.48%,比2023年度決算數7.51億元增加10.7億元新台幣,增幅高達142.48%。
  臺「外交部」聲稱,向來依據相關規定核實編列機密預算,目的為鞏固臺當局與「友邦」的邦誼,並針對「友邦」的社會和經濟發展需要,提供必要的協助;此外,也用於推動與友好地區的合作,「面對大陸持續加強打壓力道限縮我國際生存空間,應秉持原則妥善運用機密預算」。民進黨「立法院」黨團幹事長吳思瑤還聲稱,在大陸加強「打壓」、「民主同盟」展現挺臺力道的此時,臺灣應「緊握黃金時機拓展外交」。她稱,當前預算增長反映政策,「且機密預算不代表不能被監督,只是監督形式會以秘密會議進行」。
  6年來最高紀錄
  臺灣網路媒體「品觀點」稱,根據臺「外交部」預算案,2025年度「機密預算」占該部門總預算的6.01%,比例和金額都是2020年度以來最高紀錄。預算中心數據顯示,自2020年度起,「外交支出機密預算」業務計畫的編列金額在10億至15億元新台幣之間浮動,但因為明年度達18億多元,比今年驟增6億多元,因此引發強烈關注。
  國民黨「立委」牛煦庭直言,臺「外交部」的「機密預算」有「黑箱操作」之嫌,即使是「立委」,也只有部分人能查閱具體內容;若為「鞏固邦誼、提供技術援外」,是否真有不能公開的必要?他質疑,過去的「金援外交」醜聞是否還在延續,而大幅增加相關預算卻未說明具體用途,難免引發「冤大頭外交」的擔憂。牛煦庭進一步稱,賴清德當局的外事政策延續蔡英文的模式,預算暴增背後是否涉及新專案或需要拆解之前的遺留問題?這些都是民眾與在野黨希望瞭解的關鍵。
  臺「立法院預算中心」也認為,機密並非常態,這些專案的解釋彈性空間大,社會常有質疑採購專案、規避監督的爭議;為避免爭議並符合當局「資訊公開」原則,應該權衡制定列入「機密預算」的支出專案,讓資訊更客觀明確,確保當局資源受到規範及監督,維護民眾的權益。
  恐難讓民眾信服
  國民黨「立委」羅智強此前曾撰文質疑稱,蔡英文當局以所謂的「踏實外交」取代馬英九時期的「活路外交」,但根本看不到哪里踏實,卻斷了「外交」活路。民進黨操弄「抗中保臺」,惡化兩岸關係,面對大陸在國際社會的挑戰,僅能不斷強調「臺美關係史上最佳」,對於「邦交國」不斷減少完全束手無策。但令人不解的是,臺當局「邦交國」數量持續下降,外事預算卻逐年攀升,從2017年的229億元一路增加到2023年的301億元新台幣,其中「機密預算」部分更是暴增,2017年只有4.6億元,2018年即增加到15.7億元新台幣。文章稱,「機密預算」主要用作不能見光的外事活動費,是最容易藏汙納垢之處,也是貪污政客、掮客的最愛。陳水扁時期有「巴新案」,臺「外交部」被騙3000萬美元;蔡英文時期又傳聞為尋求在非洲加納共和國設立代表處,遭「外交掮客」詐騙2300萬美元,「也顯示所謂的不搞金錢外交,只是蔡政府屢屢丟失邦交的卸責托詞」。文章批評民進黨當局完全無視兩岸關係對臺外事關係的影響,仍只想全盤依附美國,「寧見外交雪崩,也不願調整兩岸路線」。
  「品觀點」18日稱,臺「外交部機密預算」高達18億元新台幣,成為社會對預算透明化的關注焦點。相關預算若無法在臺灣安全與資訊公開之間尋求平衡,制定規範,恐難讓民眾信服。《聯合報》18日稱,臺「外交部機密預算」編列,過去就有過度浮濫、恣意擴張的質疑。20年前,哥斯大黎加前總統疑收受臺當局政治獻金,引爆「金援外交」醜聞。而島內過去對外事及防務等機密預算的弊端總是後知後覺,往往等案件爆發後才驚覺事態嚴重。文章稱,「機密預算」不能無限上綱,錢是否用在刀刃上,納稅人也有知曉的權利,「明年度18億元機密預算,是否百分之百不能見光,外交部必須提出合理的解釋,否則難堵悠悠之口」。
  (陳立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