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重慶12月29日電】「老闆,來兩杯手打檸檬茶。」「好嘞,還是少糖對吧。」晚上九點,在嘉陵江北岸的重慶市江北區北濱路上聚滿了大大小小的移動攤鋪,在兩岸燈火的映襯下,升騰起吆喝聲和煙火氣。
商務部發佈的《城市居民消費習慣調查報告》顯示,中國60%的消費發生在夜間,大型購物中心每天18時到22時的消費額占比超過全天的一半。「夜間經濟」行業市場規模已從2018年的22.54萬億元,增長到2023年的50.25萬億元。
夜幕降臨,江畔的火鍋店燈火通明。遊客和市民們圍坐在露天的餐桌前,吃著熱辣滾燙的火鍋,靜觀江面往來船隻和兩岸燈火。「晚上天氣冷,吃個火鍋整個人都舒服了,這次重慶沒白來。」上海遊客魏明源說。
重慶是中國夜間經濟最活躍的城市之一。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前三季度,重慶全市實現餐飲收入達到1879.80億元,同比增長10.4%。這些消費行為,絕大部分都發生在了夜間。而在夜經濟同樣活躍的上海,6月1日至9月30日當地夜間消費總額更達到了1852億元。
結束了白天的忙碌,越來越多消費者把購物放在了夜間。在各大城市的時尚潮流商圈,許多商場和店鋪都延長了營業時間,為消費者提供更便捷和豐富的購物體驗。
重慶市渝中區的山城巷,是重慶母城的地標,如今也是外地遊客和本地市民夜間遊玩和購物的首選目的地之一,日均人流量超兩萬人次。夜幕降臨,一串串燈籠點亮了蜿蜒的步道,居民與遊客漫步其間,感受著城市的溫度。
「我從小生長在這裏,已經快70年,對這裏充滿感情,以前這裏是棚戶區,現在是打卡區,山城巷變得越來越有活力。」山城巷居民周英碧說,自己退休後在家門口售賣冰粉、重慶小面等小吃,每天都有很多遊客到這裏來購物消費。
在經過多年的發展後,餐飲和購物已不是中國夜經濟的全部。在北京的中軸線上,騎行者們在夜間觸摸歷史脈絡;在成都的大劇院內,中外知名劇碼輪番上演;在上海的黃浦江上,無人機創意光影秀在夜空中上演……層出不窮的夜間文旅活動,讓眾多「不夜城」盡顯活力。
中國旅遊研究院發佈的《2024中國夜間經濟發展報告》稱,中國夜間旅遊需求持續上漲,2024年國內夜間旅遊總花費將達到1.91萬億元。
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說,無論是歷史文化街區、商業綜合體、夜間市集等重點商業場景,還是街道、廣場、公園等主要公共空間,目前都融合了文化、科技、時尚和娛樂元素,持續推進夜間場景迭代和產品創新。夜間旅遊從城市到商圈、從街區到景區,形成了一批可示範可推廣的創新樣本。
豐富的文娛產品供給,促進了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為消費持續恢復和擴大拓展新空間。中國城市的功能也從生產轉向消費,旅遊、購物、娛樂等消費需求加速釋放,推動著中國消費市場的持續擴大。
「未來,我們也將繼續提供更多質優價廉的消費精品,打造兼具煙火氣、時尚潮和國際範的夜間經濟集聚區,為廣大市民和四海賓客奉獻一場愉悅消費、樂享生活的盛宴。」重慶市商務委主任章勇武說。
持續擴內需促消費需更好投資於「人」
中新社北京12月29日電: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的2025年中國要抓好的九項重點任務中,「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居於首位。對於如何擴內需、促消費,多位專家日前表示,應由以往注重投資於「物」,轉向更加注重投資於「人」。
在日前召開的第二十一屆中國改革論壇上,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指出,中國今年9月底以來推出的一攬子增量政策,改變了過去小步微調的調控模式,調控力度明顯加大,有效提振社會信心。但當前經濟還是面臨一些困難和挑戰,現在最突出的就是內需不足。
與會專家認為,要解決內需不足問題,需要轉變發展方式,從注重對「物」的投資轉向更加注重對「人」的投資。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王昌林提出,提振消費要推進消費結構平穩轉型升級,逐步轉變重「物」輕「人」的觀念,從投資重「物」向人與物並重轉變,加大對人和民生的投資,從「建設型財政」向「公共服務型財政」轉變。
如何投資於「人」?王一鳴建議,要增強年輕群體的消費活力。「90後」「00後」新生代是消費主力軍,他們追求時尚和品牌,更看中產品的品質和性價比,是催生新型消費創新、培育壯大新型消費的重要力量。需要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降低年輕群體的生育和育幼成本,釋放消費潛力。
農民工群體是另一個需要格外關注的重點人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指出,消費不足的一個原因在於當前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準滯後,尤其是針對農村居民、農民工的基本公共服務欠賬較多。
在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學術委員會主任宋曉梧看來,農民工群體的消費意願和消費能力被嚴重制約。他援引調查數據指出,同等收入水準情況下,農民工及其家庭的消費能力消費意願被抑制了20%至30%。
他建議制定農民工市民化專項行動計畫,以此帶動戶籍制度、社保制度、教育制度以及城市規劃基礎設施投資等體制的改革,加快農民工市民化進程,促進城鄉統籌發展,為促進消費、構建國內經濟大循環為主的新格局奠定良好的經濟社會基礎。
在關注重點群體以外,劉世錦還提出,應以結構性改革擴消費穩增長,以擴大中央政府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事權為突破口,加強社會保障和提升人力資本的能力建設。
他建議對中央和地方的基本公共服務權責做適度調整,將養老、醫療保障的基礎部分和擴大義務教育範圍等作為中央政府事權,將社會保障的其他部分、保障性住房、教育培訓等作為地方政府事權。同時,探索將較大規模的國有金融資本穩妥劃撥到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中,把大量預防性儲蓄轉為現實消費能力,釋放消費需求。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