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正崛起的演藝之都「曲終人不散」

舒語
  澳門為配合「1+4」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策略,致力打造「演藝之都」,路氹可容納超過5萬人的「澳門戶外表演區」在12月29日晚試運營,舉行預熱音樂會,邀請了30多名中港澳及南韓的明星獻唱,包括張敬軒、張智霖、周柏豪等,不少觀眾對這個新的表演場地讚賞有加。
  2019冠狀病毒疫情之後,大型演唱會、音樂節等活動呈爆發式增長,而頂級演唱會對於繁榮演出市場、帶動城市消費、塑造城市形象具有重要的作用。為了一場演出,奔赴一座城,「跟著演唱會去旅行」正在成為新潮流。演唱會作為粉絲經濟和文旅經濟的重要載體,「溢出效應」明顯,既聚人氣,也聚財氣,更啟動了地方消費市場。
  從2023年開始,國內演出市場就持續處於火熱狀態。去年一整年中國音樂產業總規模約4695.62億,這是什麼概念呢,相當於去年一整個上海全年的GDP總和,超過河北省、北京市、山西省、遼寧省等各省的全年GDP,也超過了菲律賓、越南、丹麥、馬來西亞等各國去年全年的GDP 。
  臺灣演唱會經濟連年大爆發,場館周邊百貨、商城、旅宿、餐飲業者雨露均霑,根據臺北市政府統計,光是歌手周傑倫12月初在大巨蛋連唱四天,吸引近15萬人參加,就創造逾17億元經濟效益。展望2025年,業界看好全臺演唱會場次維持900場高峰,估可帶動至少千億元經濟動能。
  疫後演唱會爆發潮延燒全球,實際上,不只在臺灣,疫情之後各國知名歌手紛紛重啟世界巡演,相較過往單場、單點演出,如今整體規模更盛大,經常有多日、連續一周的音樂活動,進一步擴大延伸經濟效益,甚至出現新名詞「Tourflation」,代表因巡演出現短暫通膨的現象。
  以早前在新加坡開演唱會的美國歌手Taylor Swift為例,有調查顯示,每位觀看Taylor Swift演唱會的粉絲平均為此花費1,300美元(約10,000港元),其中包括396美元的門票、234美元的應援服飾、384美元的住宿費用、106美元的餐飲費用、159美元的購物費用等,單在美國,Taylor Swift總計將為美國帶動50億美元(約390億港元)的消費。多位國家領導人均在社交媒體上發聲,邀請泰勒前往他們的國家舉行演唱會。
  根據中國演出行業協會報告顯示,2024年上半年全國營業性演出(不含娛樂場所演出)就多達25.17萬場,相當於日均1300場。話劇、舞劇、音樂劇、舞蹈詩劇、脫口秀、魔術、相聲、兒童劇等形式豐富,這些活動的門票價格動輒三五百,多則一兩千。即便如此,很多演唱會和音樂節的門票都是開售秒光。
  演唱會和音樂節越來越受歡迎的原因可以從幾個方面來理解,一是年輕人的心態變化,現代年輕人追求個性表達和體驗多元文化。音樂節提供了一個包容性的社交場合,讓他們可以自由地表達自己,與志同道合的人交流。音樂節的低票價、多樣化的演出陣容和新穎的演出形式,對年輕人具有很強的吸引力。此外,音樂本身具有的表達力和感染力,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壓力,振奮人心。
  二是消費需求的變化,疫情之後,人們對文旅消費的需求顯著增長。演唱會和音樂節作為一種新興的演藝經濟形式,成為了刺激文旅消費復蘇的重要力量。這種演出形式不僅吸引了大量觀眾,還帶動了住宿、餐飲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對地方經濟產生了顯著的拉動效應。
  三是政策支持,地方政府為了促進文旅消費,對音樂節等演藝活動給予了較大的政策支持。這些活動不僅吸引了遊客,提升了當地的經濟效益,還通過文化屬性增強了城市的形象。因此,各地政府紛紛鼓勵演藝經濟的發展,推出了一系列利好政策。
  總的來說,音樂節之所以越來越火,是因為它滿足了年輕人對個性表達、社交互動和文化體驗的需求,同時也順應了消費市場的變化和政府的政策導向。事實上,全球一些知名城市都以演藝事業作為發展定位,如「倫敦西區」和「紐約百老匯」等成功案例,因演出活動而聚攏的人氣會輻射到住宿、餐飲、交通及旅遊購物等多個領域,隨著近年演藝經濟成為城市旅遊觀光與消費的新模式,香港、北京、上海等城市均提出了「盛事之都」或「演藝之都」的建設構想,並希望將演藝活動帶來的客流量轉化為文旅消費增量。
  澳門特區政府2024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中,亦提出致力於建設「演藝之都」,推出資助計劃,重點推動澳門影視、文化展演、以文化旅遊為題的文創項目開發,助力發展澳門文創品牌。如今,澳門正發揮自身優勢,積極建設「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彰顯文化活力。
  澳門的文化深受中西文化的影響,這種獨特的混合體現在其音樂、舞蹈、戲劇等多個方面。此外,澳門還是國際著名的音樂和藝術節的舉辦地,如澳門國際音樂節和澳門藝術節,為本地及外來藝術家提供了展示才華的平臺。還有劉德華、那英、刀郎、王源、楊坤等當紅藝人演唱會的接連舉辦,吸引了更多旅客來澳。
  隨著演藝事業的蓬勃發展,澳門的藝術教育也日益受到重視。當地的高等院校和專業機構紛紛設立了戲劇、音樂、舞蹈等相關專業,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優秀的藝術人才。這些人才的加入,為澳門的演藝事業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提升了整體的藝術水準。
  隨著演藝活動的增多,澳門的觀眾基礎也在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市民和遊客參與到各種文化活動中,這不僅提升了人們的藝術素養,也促進了文化消費。不同年齡層的觀眾對演藝活動的需求日益增長,為本地藝術家提供了廣闊的表演空間。
  「演藝之都」的新名片,為澳門文旅市場發展注入強勁動能。在澳門特區政府「1+4」適度多元發展策略中,「1」即做優做精做強綜合旅遊休閒業,豐富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內涵。現在,「白天逛景區、晚上看演出」正成為澳門旅遊新趨勢。
  據了解,2023年特區政府及民間企業舉辦的大型演出超過2千項,各項藝文活動總共超過1萬場次,各類國際性的流行音樂演唱會、世界古典名家的演奏會、百老匯式的音樂劇、實驗性的舞臺演出、與體育項目結合的特色表演,吸引各地遊客來澳體驗獨特的一面,參與人次接近2千萬,綜合度假休閒企業大型演唱會等活動觀眾達到100萬人人,產生約11億票房的經濟價值。
  2024年同樣繼續發力。根據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澳門的入境旅客約1,672.9萬人次,日均近9.2萬(91,918)人次,較2023年同期上升43.6%,並恢復至2019年同期82.5%水準。國際旅客方面,2024年上半年,訪澳國際旅客近117萬人次,同比上升146.4%,恢復至2019年同期67.2%水準。數據反映,旅客來澳旅遊及消費意慾持續上升,澳門旅遊業發展態勢良好。2024年首季來澳觀看演出或賽事的旅客人均消費按年增一點一倍至逾五千八百元。六家綜合休閒企業的演唱會活動續吸引百萬人次入場,即產生數十億元的經濟價值,帳面數據可觀,這些亮麗數字亦顯示出澳門具有文化消費的觀眾市場。
  「旅遊+演出」跨界融合、巧妙聯動,進一步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旅遊+演出」新玩法,讓澳門文旅市場的發展空間將更加廣闊,「演藝之都」發展前景可期。
  提起巴黎,我們往往會想到藝術宮殿般的城市風景,浪漫時尚的都市形象。提起紐約,想到的是鋼筋混凝土「森林」代表的金融文化,一夜暴富的「美國夢」和自由女神像代表的美國精神。提起北京,聯想到則是灰瓦紅牆勾勒出的皇城形象,方正威嚴而又氣定神閑。
  又比如拉斯維加斯,除了大大小小的賭場、富麗堂皇的酒店、豐富的自助餐,各種精彩絕倫的表演秀也是必不可少。發達的娛樂產業已經成為拉斯維加斯與博彩業相互支撐、互利共贏的重要領域,更是耀眼的城市標誌之一。在拉斯維加斯,幾乎每一家大酒店中,都有一檔自己的招牌節目。每天暮色降臨之時,大批盛裝的賓客集結在秀場外。一些秀場安排演員在門口與賓客合影,一些歷史悠久的「秀」在秀場門口建起了小型「博物館」,紀念品商店裡人頭攢動。
  城市文化是一座城市靈魂的象徵,孕育於城市成長的過程中,又反過來影響城市的發展和演變。事實上,作為城市名片,文化也是激發城市活力,推動城市更新和高質量發展不可忽視的強大力量。
  除了新建的戶外表演區,澳門擁有多個現代化的演出場地,如澳門文化中心和大型酒店的劇院,這些場地設備齊全,適合各類型的演出,為藝術家提供了良好的演出環境。
  澳門特區政府對文化藝術的重視為演藝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政府不僅設立專項基金支持藝術創作,還積極推動文化交流活動,促進本地藝術與國際藝術的對話。這些舉措不僅提升了澳門的文化品位,也增強了其作為演藝之都的吸引力。
  隨著全球文化交流的加深,澳門可以借助其獨特的地理和文化優勢,吸引更多的國際藝術活動和人才。通過引進國際藝術家和作品,澳門不僅能提升自身的藝術水準,還能在全球文化界中佔有一席之地。隨著政策的推動、文化活動的增多以及人才的培養,澳門未來有望成為亞洲重要的演藝中心,吸引更多的國內外藝術家和觀眾,展現其獨特的文化魅力。
  展望未來,澳門在演藝事業的發展上仍有很大的潛力。澳門舉辦大型音樂會、演唱會有得天獨厚之條件,不僅能吸引大量遊客到訪,帶動本地的消費、餐飲、酒店等產業,演唱會的票務收入、零售業、餐飲等會拉動本地稅收,同時也對澳門發展多元經濟產生一定的促進作用,城市的競爭力凸顯,可吸引更多投資和人才流入。
  但近年演唱會在疫後商機大爆發,但已經逐漸攀向高點,加上天王、天後級歌手都舉辦演唱會了,正常來說,重量級的歌手不太可能年年舉辦演唱會,有專家預期接下來市場走向平穩發展,所以未來要突破,可能需要更多引進更多優秀海外藝人來澳門開唱。
  因此,在演唱會市場持續火爆的同時,背後亟需思考的是演唱會經濟如何實現從「一時火」到「一直火」的轉化。將演唱會沉澱為城市氣質和形象,轉化為城市發展的活力和潛力,再憑其杠杆效應和溢出效應,成為城市文旅新流量密碼,持續點燃觀眾熱情,並將熱情轉化為城市長久的文旅生命力,真正做到「曲終人不散」。
  澳門發展演藝之都的目標需要政府、藝術界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發展演唱會經濟,還需要配合有效的市場推廣和城市品牌營銷策略,增加演唱會帶來的各種附加值。當然也需要注意演唱會對環境、交通等設施的影響,特別是為觀眾提供切實可行的服務,讓觀眾盡興而歸,維持旅客對澳門舉辦文化盛事的信心。
  總之,澳門的演藝之都之路正在一步步成形。這座城市不僅是賭城,更是文化的熔爐,未來將以其獨特的魅力繼續吸引著世界的目光。特區政府應抓住契機,做好運營管理,冀演唱會既能提升澳門作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形象和競爭力,又能展現澳門豐富的文化藝術底蘊和資源,更能為澳門帶來耀眼的經濟效益和品牌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