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臺一水相連,祖同宗、文同源、俗同風,80%的臺胞祖籍地在福建。在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的進程中,福建具有獨特的重要作用。
2014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來閩考察,諄諄囑託:「兩岸同胞同祖同根,血脈相連,文化相通,沒有任何理由不攜手發展、融合發展。」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再度來閩考察,勉勵八閩兒女「在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上邁出更大步伐」「要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勇於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兩岸一家親,閩臺親上親。
牢記諄諄囑託,福建深入推進兩岸交流合作,勇於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加快建設臺胞臺企登陸的「第一家園」。福建已成為兩岸民間交流最活躍區域、兩岸同胞情感最溫馨家園、兩岸經貿合作最緊密的區域之一,為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奠定了扎實基礎。
應通盡通,「小三通」架連心橋
在馬祖讀初中的陳芃恩,年齡不大,卻是「小三通」的常客。為了陪爸爸過重陽節,她和弟弟策劃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搭「吉順10號」到福州過節,逛街、購物、登山、探親,滿滿的打卡行程讓父親笑意盈盈。
「馬祖來福州,一個小時就到了,週末我還經常跟同學過來喝奶茶。」一踏上琅岐碼頭,陳芃恩臉上笑開了花。
同船抵達的,還有馬祖鄉親劉秋英。經營飯店生意的她,每隔一兩個月就要到福州大採購,這也是很多馬祖家庭的選擇。「這次準備進點魚幹、淡菜幹、禮餅,辦酒席用。小到油鹽醬醋茶,大到冰箱彩電洗衣機,我們都愛到福州采買,『一日生活圈』早就實現了!」
馬祖同胞與「小三通」結緣的故事,正是兩岸交流走深走實、兩岸同胞走近走親的生動寫照,也是福建擴大對臺開放合作的一個縮影。
2001年1月2日,「小三通」正式破冰,廈門到金門、馬尾到馬祖的「兩門」「兩馬」海上客運直航啟動,從此拉開了閩臺人員直接往來的序幕。
「儘快實現兩岸直接『三通』是我們一貫的主張,它有助於擴大兩岸人民交往,促進經濟發展,改善兩岸關係。」在2001年3月的全國兩會上,時任福建省省長習近平說,「兩岸合作交流是大勢所趨,是誰也阻擋不了的。」
「我們希望在『一個中國』原則下,早日實現兩岸直接『三通』。」2002年7月,他再次通過媒體向臺灣同胞宣告。
2008年,兩岸「三通」時代終於到來,閩臺海運直航、空運直航和直接通郵正式啟動,為兩岸關係發展史樹立了里程碑。
歷經20餘載,目前福建已開通運營4條「小三通」航線,包括馬尾—馬祖、廈門—金門、泉州—金門以及連江—馬祖海上客運航線,福建作為兩岸往來主通道、主樞紐的地位確立。
據廈門邊檢總站統計,截至目前,「小三通」航線累計驗放客輪23萬餘艘次,運送旅客超2539萬人次,已成為兩岸經貿和人員往來的「黃金通道」。
「『小三通』是民生線也是連心橋,連接起兩岸民心,造福兩岸人民。」全國臺企聯常務副會長吳家瑩說,「小三通」不僅連起親情鄉情,還帶來無限商機,為兩岸融合發展打開了一扇大門。
以「通」促融,經濟融合更實
「小三通」馬尾琅岐碼頭,閩臺驛家窗口前擠滿了旅客,不少馬祖鄉親正忙著辦「福馬同城通」卡。
「有這張卡在手,『同城生活圈』越來越近。福州三坊七巷小黃樓、水榭戲臺等景點,我們都是憑卡免費遊覽的。」馬祖鄉親呂姍嫻拿到卡後,第一時間領著兒子到福州旅遊。截至目前,「福馬同城通」卡已辦理1800多張。
先行先試推出「福馬同城通」卡,打造福馬、廈金「同城生活圈」,是福建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生動實踐。
「兩岸要應通盡通,提升經貿合作暢通、基礎設施聯通、能源資源互通、行業標準共通,可以率先實現金門、馬祖同福建沿海地區通水、通電、通氣、通橋。」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對福建的對臺先行先試作出明確指示。
「攜手發展、融合發展」,福建始終牢記總書記囑託,踔厲奮發,努力探索更多應通盡通的路徑模式、惠臺利民的政策舉措、心靈契合的方式方法,扎實深入推進兩岸經貿人文交流,加快建成臺胞臺企登陸的「第一家園」——
基礎設施聯通率先起步,兩岸「生活圈」進一步拉近。
目前,臺胞入閩超過1400萬人次。福建率先實現與臺灣地區主要港口、海上直航全覆蓋,常態化開通17條海空航線,建立了由「小三通」海上航班、「大三通」客滾航線、空中直航航線組成的兩岸最便捷最經濟的海空立體通道。
閩臺鄉親同心同行,「新四通」一步一個腳印向前走。
通水方面,福建向金門供水工程累計供水超3600萬噸,完成向馬祖管道供水福州陸上側工程,未來規劃從連江引水經海底管道對馬祖供水。通電方面,大陸有關方面已完成相關技術方案,向金門、馬祖通電專案福建側換流站已核准。通氣方面,福建已基本具備LNG罐箱供氣條件。通橋方面,向金門、馬祖通橋專案已形成規劃和工程技術方案,並納入國家公路網規劃,目前廈金大橋廈門側專案廈門第三東通道已開工建設。
標準通兩岸,攜手共發展。我省在機械製造、現代服務業、農林漁業等31個領域開展兩岸標準共通試點,構建相關標準體系18個,累計研製發佈226項兩岸共通標準,不斷造福兩岸業者。
擰緊「合作鏈」,閩臺經貿合作暢通穩中有進。
閩臺合作的三大主導產業捷報頻傳。電子資訊產業從「填屏補芯」佈局階段轉入升級攻堅階段;石化產業上下游產業鏈逐步完善;機械裝備業朝智能化、高端化發展,閩臺產業鏈供應鏈融合進一步深化。
農業交流合作一直位居全國前列。全省累計批辦台資農業專案3000多個,合同利用台資超46億美元,農業利用台資數和規模繼續保持大陸首位。
融合發展,基礎在通。應通盡通,能融盡融。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福建累計引進台資專案2.5萬多個,實際利用台資330億美元;閩臺貿易額累計突破1.5萬億元,臺灣地區成為福建第四大貿易夥伴。
「福建不僅是台資企業進入大陸市場的最佳門戶,更是發展壯大的重要基地。」臺灣工業總會理事長苗豐強說,兩岸經貿合作具有強大的內生動力,隨著福建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的步伐加快,將不斷釋放合作共贏紅利。
以「惠」促融,社會融合更廣
連日來,福州晉安區桂溪社區臺胞公寓樓下的早餐屋生意火爆。店主、臺胞王淑娟忙碌著操持生意。
「福建是臺胞的福地,越來越有家的溫馨!」2021年起,福州面向就業創業臺胞推出公租房,沒多久王淑娟選中了一套心儀的房子,生活設施一應俱全。截至目前,福州面向臺胞提供1050套公租房,已有350戶568名臺胞入住。
從安居到樂業,從追夢到圓夢,越來越多臺胞像王淑娟一樣被福建不斷釋放的善意和利好吸引,正以「新居民」身份融入「新家園」。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在對臺工作中貫徹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對臺灣同胞一視同仁,像為大陸百姓服務那樣造福臺灣同胞。」
殷殷囑託,牢記在心,落實於行。
過去的十年,福建切實把中央的「規劃圖」變為「施工圖」,不斷完善保障臺灣同胞福祉和享受同等待遇的政策和制度,持續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讓臺胞在共建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中利益更多、福祉更實、未來更好。各級各部門聯手打出「組合拳」,念好「惠」字經,在惠臺利民上繼續開大門、邁大步,吸引越來越多的臺胞「願意來、留得住、融得進、發展好」。
出臺《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關於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的實施意見》《關於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推動設立閩臺融合發展研究基地;率先公佈225項落實同等待遇清單……系統完備的惠臺利民政策體系逐步形成,福建正成為兩岸同胞最溫馨的家園。
「我是幸運、幸福的福建女婿。」2002年,來自臺灣苗栗的陳柏叡到北京大學攻讀醫學。2010年,他隨愛人來閩發展,成為福州事業單位聘用的首位具有研究生學歷的臺胞。
保障更有力,生活更安心。在廈門,金門鄉親在教育、勞動就業、社會保障、醫療健康、文化、體育、住房保障等方面,基本實現與本市居民同等待遇。在福州,馬祖鄉親可享受住房、醫療、教育、交通等優惠,臺胞可同等參與養老、醫保等「五險一金」保障,目前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臺胞已達3700多人。其他各設區市均開設了涉臺服務熱線,並設立臺胞臺企服務專窗……
融合發展,活力在「惠」。
目前,福建各類臺青就業創業基地逾80家,前來實習就業創業臺青近5萬人。全省累計已有146支臺灣建築師和文創團隊、504名臺灣專才以陪護鄉村的形式參與鄉建鄉創,覆蓋全省475個村莊、87%以上的縣(市、區);一大批臺胞擔任教師、醫生、科技特派員,有的還獲得「非遺傳承人」「勞模」「三八紅旗手」等稱號……
「同等待遇」落實落細,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建設駛上快車道。目前,全省各地已形成一批先行先試經驗,取得一批首創性對臺融合發展成果,福建正日益成為臺胞臺企「登陸」的第一家園。
「從臺胞享受購房、醫保、子女入學等同等待遇,到許可臺企同等參與新基建、支持臺企開拓內需市場,各種惠臺政策措施愈加具體、暖心,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福建已成為臺胞臺企『登陸』的首選地。」福州市臺協會會長蔣佩琪說。
以「情」促融,情感融合更深
這一年來,一批批臺胞來福建尋根,亦有臺青透過交流活動認識了自己的另一半。
十年來,福建始終發揮宗親、鄉親、姻親、民間信仰及歷史文化等紐帶優勢,常態化舉辦族譜對接、尋根謁祖、宗親聯誼、信俗文化等活動,增強祖地文化對臺感召力、吸引力、凝聚力,拉近了兩岸同胞的心靈距離,福建已成為兩岸民間交流最活躍區域。
累計34萬臺胞線下參與,讓海峽論壇成為兩岸規模最大、範圍最廣、影響最深的民間交流盛會。
累計3.6萬名兩岸青年登臺亮相,讓海峽青年節成為兩岸青年交流交往交心交融的「金字招牌」。
兩岸關係根基在民間,動力在人民,希望在青年。福建作為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回望過去一年,更將展望未來。
(蘭鋒 王鳳山 劉深魁/文)
海峽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