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到合適的助聽器太難了。」浙江的張小芳感慨道。她從事個人護理品類採購業務,卻還是在給父親配備助聽器時遭遇了許多波折。她前後網購了兩對千元價位的助聽器,都因佩戴效果不佳退貨。她形容說:「感覺(助聽器)只起到喇叭放大聲音的作用,佩戴後能聽見,但聽不清。」她轉而將目光投向線下,又因價格貴、門店間售價差異大等反復糾結,領著父親跑了三四家門店,最終買到一款價格上萬元的進口助聽器。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全國60歲以上人口數量約2.97億。另據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研究中心等專業機構的四省抽樣調查數據,60歲以上老年人的聽力損失現有患病率為44.88%。根據這一數字推算,全國老年聽損人群可達1.33億。
聽損老人是助聽器最主要的使用群體,但國內助聽器滲透率不足10%。記者調查發現,助聽器市場呈現兩極化現象:一面是低至百元的網售低價助聽器,無須專業驗配,品質參差不齊;另一面是線下門店動輒上萬、提供專業驗配的高價助聽器,老人捨不得買。
中國聽力醫學發展基金會助聽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家耳鼻咽喉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研究員郗昕指出,應儘快提升大眾對老年聽力損傷的重視程度,為更多老年聽損人群提供更高品質、更易獲得的個性化服務。
混淆概念、舊款新賣
這幾年來,國家三級驗配師袁曉在助聽器售賣門店內常遇到這樣的場景:老人從口袋裏掏出來網購的助聽器,少則一兩個,多則七八個,然後抱怨助聽器都是騙人的。據瞭解,網購助聽器的價格通常在幾百元到幾千元之間,無須專業驗配即可使用,但往往無法發揮助聽器應有的作用,最終不得不被閒置。
《中國新聞週刊》記者流覽了多個主流電商平臺上熱銷助聽器的評論區,發現其中不少差評。有消費者反映,一款售價為2499元的助聽器多次調試後仍時常發出「嘯叫」,老人戴了「頭昏腦漲」。
袁曉指出,一些價格低廉的產品可能只是模擬機。她解釋道,傳統助聽器分為模擬機和數字機,所謂模擬機,簡單來說就是一個擴音器,技術含量較低,放大聲音的同時也放大了雜訊,長期佩戴還可能會對聽力造成損傷。數字機包含晶片,能夠實現降噪並降低失真度,是如今市面上的主流產品。部分逐利的商家用模擬機冒充數字機,由於其外觀基本一致,消費者通常難以辨別。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殘疾人康復協會聽力語言康復專業委員會原主任委員龍墨告訴《中國新聞週刊》,過去,國產模擬機能夠滿足經濟條件較為落後、偏遠地區的聽損老人的需求,甚至憑藉價格優勢遠銷東南亞市場。郗昕認為,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模擬機如今已顯得低端、過時。
蘇州某聽力配套產品企業創始人、董事長徐煒告訴《中國新聞週刊》,當前最便宜的國產基礎款助聽器數字晶片成本不足十元,通常,一款數字機的售價在千元至萬元不等,最便宜的數字機只需一兩百元。
記者發現,一些線上店鋪打著老人「耳聾耳背專用助聽器」「三甲醫院推薦」的幌子宣傳,實際售賣的是不具備醫療器械註冊證的輔聽耳機。郗昕指出,助聽器屬於國家二類醫療器械產品,具有中度風險,需要嚴格控制管理,以保證其安全、有效。普通的輔聽耳機雖然在放大聲音的同時可能也具備降噪功能,但沒有取得醫療器械註冊資質,屬於電子消費品,不能稱為助聽器。
徐煒稱,不同企業申請二類醫療器械註冊證的週期有所差異。對成熟企業而言,註冊週期通常在10—12個月;而對於剛入行的企業而言,至少需要12—18個月。除了研發,另需投入數十萬元,用於產品檢測、註冊等。部分規模小及跨界入局的企業會採用打「擦邊球」的方式銷售。近年來,由於普通耳機行業趨於飽和,許多原本生產耳機的企業跨界入局,希望在潛力更大、客單價更高的助聽器市場「分一杯羹」。
線下市場也並非風平浪靜。一位業內資深人士向《中國新聞週刊》透露,一些進口助聽器的生產商會與經銷商達成協議,故意給型號較舊的產品換一個名稱及包裝,然後重新註冊,以更低價格賣給經銷商。經銷商有較大自主定價權,通常有兩種操作:一種是直接打著「新款產品」的旗號,將其按高價賣出;另一種是定高價後以超低折扣出售。某聽力連鎖品牌創始人艾雙利分析稱:「由於經銷商和代理商達成一致,相關部門很難對此有效監管。」
徐煒補充道,為爭奪有限的市場份額,一些助聽器門店間展開了無序的價格競爭,而低價通常是以犧牲門店持續提升專業服務能力為前提。「事實上,市場是有能力給用戶提供好產品、好服務的,但目前行業門檻太低了。」艾雙利說。
為何不願佩戴?
據北京聽力協會等今年10月發佈的《中國老年人群聽力損失與助聽器應用調研》,在國內,65歲以上老年人中約1/3存在中度以上聽力損失,75歲以上老年人中這一比例上升至1/2。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聽力缺損是全球流行最廣的感覺器官致殘性疾病,呈現出「三高一低」的特點,即高發病率、高致殘率、高可預防性和低認知度。
龍墨稱,目前老年人聽力干預的主流方案包括藥物、助聽器、人工耳蝸等。老年性聽力損傷大多屬於感音神經性耳聾,聽力下降的進程基本是不可逆的,很少採取藥物治療。對於占大多數的輕度至中重度聽力損失的老人而言,助聽器是較為安全的首選項。郗昕補充道,只有當聽損十分嚴重,聽覺感應細胞幾乎完全失效,才會考慮植入人工耳蝸。
「儘早配備助聽器有利於延緩聽覺功能退化的速度,一定程度上有助於降低老人罹患各種心理疾病和認知障礙疾病的風險。」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防聾辦公室主任、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研究員王碩指出。郗昕分析說,已有研究認為,聽力損失是癡呆症的最大可調整風險因素,預計如果消除聽力損失,癡呆症患病率將降低8%。干預(如驗配恰當的助聽器)及聽力康復,可能會預防或延緩癡呆症的發病和進展。
然而,據媒體報導,今年5月,北京聽力協會會長萬敏在北京國際聽力學大會期間提供的一份數據顯示,人們從發現聽力下降到使用助聽器,平均要花費6—7年。由歐洲聽力儀器製造商協會發起的一份多國研究報告顯示,2023年中國助聽器滲透率不足10%。作為對比,這一指標在全球範圍內是17%,許多歐美發達國家的滲透率在30%—40%。
聽損老人為何不願佩戴助聽器?郗昕指出,當前國內對保護老年聽力健康的重視程度不足,許多人沒有把聽力損失當作一種疾病。
這與老年人聽力衰退的特點有關。郗昕介紹稱,老年人的聽力往往從高頻開始衰退,再逐漸向低頻過渡。語言中的母音大多屬於低頻,決定了聲音是否響亮;輔音大多屬於高頻,對語言的清晰度貢獻很高。高頻衰退導致輔音識別能力下降,老人雖然無法聽清每個字,但能夠依託原有語言經驗「連蒙帶猜」地補全資訊,大多選擇「湊合著過」,沒有尋求干預及康復的意願。
「理論上,國內有上億聽損人群,對助聽器的需求量是很大的,但受限於人們對於追求聽力健康的意識不足,這並沒有轉化成現實需求。」徐煒說。這片被視為「藍海」的市場遲遲沒有迎來期待中的繁榮。
高價仍是阻滯消費者選配助聽器的重要因素。線上下門店,經專業驗配的助聽器價格從兩三千元至數萬元不等,進口新款助聽器上至八九萬元仍未封頂。徐煒稱,通常,價格數千元、行業頭部的幾家企業生產的助聽器品質相對有保障。
龍墨曾參與國家聽障人士助聽器產品招標工作。她談道,助聽器的硬體成本價並不高,動輒數萬元的助聽器價格還是有一定「虛高」成分。不過,艾雙利認為,消費者應更全面理解助聽器的價格,其中不僅包含產品本身,還包含數年的驗配服務。「一些產品標價低,可能是因為價格內不包含驗配服務。」她說。
海外巨頭壟斷是造成高價的重要原因。智研諮詢去年發佈的數據顯示,當前瑞士索諾瓦、丹麥戴蒙特、美國斯達克等進口品牌佔據了中國助聽器市場90%以上的份額,主打醫院及線下專業驗配銷售模式,以高端數字機和定制機型為主,產品價格較高。相比之下,國產品牌占比不足10%,主打中低端市場,與進口品牌在核心技術上仍存在較大差距。
郗昕分析稱,經過長時間的發展,這些外國品牌形成了獨特的成本結構和定價體系,又因起步早、技術成熟,很難輕易動搖。差距尤其體現在晶片上。「助聽器個頭小,又要具備智能化的運算能力,對晶片要求很高,開發成本也高。」郗昕稱,「國際品牌各自都有專為自己的產品開發的晶片,而國內很多廠家都是去買市面上的通用晶片,且市面上流通的部分進口晶片價格也在逐漸上漲。」
龍墨說,有少部分生產廠家已完全實現助聽器晶片的國產化。徐煒稱,如今,包括喇叭和麥克風在內的許多助聽器零件已基本實現自主生產。從市場表現看,近年來國產助聽器的售價有所提升,正逐漸邁入中高端市場。
「提供一份聽力解決方案」
「比起產品本身,老年人真正需要的是一份聽力解決方案。現在助聽器行業內很多企業都把方向搞錯了。」艾雙利說,「需要明確的是,在助聽器領域,不是產品解決問題,而是專業驗配後的產品解決問題。」
艾雙利介紹稱,按照門店標準驗配流程,驗配師需先對用戶進行聽力評估和檢查,如耳鏡檢查、言語測試等,再依據聽力損失情況和用戶需求,推薦適合的助聽器型號,結合用戶試戴情況進行多次精細化調試。王碩指出,相較於醫院,一些線下門店在檢查環節上可能存在缺失。她建議,老年人配備助聽器前,先到就近的醫院進行全面檢查。
王碩對《中國新聞週刊》強調:「助聽器並不是越貴越好,關鍵在於合適、舒適。」她說,具體選擇何種助聽器,需要綜合考慮老年病患的聽覺功能特徵、使用需求、經濟狀況以及操作能力。
由於聽力狀態是變化的,驗配師還需要定期給用戶重新安排聽力測試並進行設備調試。艾雙利指出,整套服務通常會持續五六年。郗昕補充道,助聽器使用效果如何,本身帶有較強主觀性,需要驗配師與聽損患者進行及時、有效、動態的溝通。
郗昕告訴《中國新聞週刊》,在發達國家,助聽器大多屬於處方類醫療器械,由醫生開具證明,再由擁有豐富聽力知識儲備及實戰經驗的聽力師提供後續服務。但國內助聽器領域內能夠稱得上是「聽力師」的並不多,更多只是負責提供驗配服務的驗配師,整個驗配服務體系專業度亟須提高。
郗昕分析稱,一方面,國內尚未建立起完善的聽力學人才培養體系,聽力健康從業人員整體數量缺口較大;另一方面,國內並未對助聽器門店內提供驗配服務的人員設立強制性的准入門檻,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
資質認定上,國內設有助聽器驗配師證職業技能等級認證考試,通過者可獲得對應資格證書。然而,艾雙利指出,各地考級單位對考試的監管力度不一,其含金量存在爭議。她舉例稱,有的地方雖然明文要求報考者積累一定的工作年限,但實際操作中,往往只要報名就能考。一位業內人士認為,該考試的嚴格程度可能還比不上駕照考試。
「老人使用助聽器,還需要家人共同協助。」張小芳說。她舉例稱,助聽器電池很小,容易丟失,需要定期更換,很多老人嫌麻煩,乾脆就不用了。郗昕提醒稱,助聽器作為一種精細的儀器,其日常維護須注意防水、防潮、防曝曬、防耵聹(俗稱「耳屎」)堵塞出聲孔,養成及時收納、定點保存、定期檢修的習慣。
OTC助聽器靠譜嗎?
產品價格高、驗配服務體系建設不足的現實下,非處方(OTC)助聽器正成為提升滲透率的突破口之一。2022年,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設立並監管一類新的OTC助聽器品類,適用於輕中度聽力損傷人群,它無須專業驗配,也無須醫生開具處方,患者可通過各種管道自行購買。相較於傳統助聽器,OTC助聽器的上市門檻、成本以及售價都要低一些。
需要注意的是,在美國,OTC助聽器仍屬於醫療器械範疇,且受到較為嚴格的監管,如最大聲輸出必須限制在特定分貝內,包裝上必須清晰地標識「OTC助聽器」字樣,提示消費存在風險,且生產企業必須提供線上遠程服務等。
「但在中國,助聽器銷售本身無須醫生處方。對於OTC助聽器這一概念,國內市場目前的認知也很模糊。」艾雙利說。有的人認為線上買的就是OTC,有的認為不需要經過專業驗配的才是OTC。「OTC助聽器概念氾濫化,會讓不明內情的消費者產生錯覺,以為聽力受損是隨便一款產品都可以解決的,實際上他可能需要的是更專業的驗配服務。」
龍墨認為,線上銷售必然是未來發展的趨勢,但按照目前的社會認知和市場發展狀況,OTC助聽器不宜推廣太快。徐煒提到,即使是頭部的大品牌,線上助聽器銷售退貨率也是極高的。郗昕說:「一些企業只顧逐利,不重視產品安全性以及驗配服務能力的建設,反而會拉低整個行業的口碑。」
老年聽力健康正愈發受到重視。今年6月,國家衛生健康委發佈《關於開展老年聽力健康促進行動(2024—2027年)的通知》,提到要加強老年聽力篩查和干預,鼓勵老年人採用聽力自測軟體等方式進行簡易聽力篩查,宣導有條件的地區為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專業聽力篩查。目前,北京、浙江、上海等多地已推出政策,將包括助聽器在內的康復輔具納入適老化補貼範圍。符合條件的老人購買助聽器後可按比例或額度享受補貼。
郗昕呼籲,為使老年人配備到合適的助聽器,需明確三個「局」:不能讓低端品牌隨意前來「攪局」;相關企業應明確助聽器的醫療產品屬性,確保服務品質的前提下謹慎「入局」;真正有實力的品牌要來「破局」。近期,郗昕等主導制訂的《助聽器驗配管理》國家標準將正式發佈,從人員資質、場地、設備、服務流程等多方面為行業提供參照標準,以期促進行業健康發展。
(林奇欣/文)
中華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