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世界非遺的眼光,過一次中國春節

  廣東佛山木版年畫非遺傳承人馮錦強,正在舉辦一場名為「千裏走單騎」的非遺傳承人聯盟活動。木版年畫的代表形象是關公,借助他的名號,馮錦強打算用兩年時間,走訪全國19個省市,和各地的非遺傳承人、社會賢達交流合作。這是他多年來的心願,也是一個巨大挑戰。
  當春節申遺成功的消息傳來,馮錦強感到高興和振奮。顧名思義,年畫是慶祝農曆新年的一種藝術門類。馮錦強介紹,在春節申遺的過程中,佛山木版年畫作為代表性習俗,相關資料也進行了收集與提交。除了年畫之外,花市、醒獅、窗花等很多習俗,都和春節有關。
  2024年12月4日,在巴拉圭亞松森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9屆常會通過評審,決定將「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至此,中國已有44個專案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數量位列全球第一。
  最重要的節日
  2025年蛇年,人們將迎來第一個世界非遺版春節。
  春節作為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節日,在全世界有著廣泛基礎和影響力。據不完全統計,當前近20個國家和地區將春節作為法定節假日,春節民俗活動已走進近200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全球文化盛事。
  公開資料顯示,早在2022年7月,文化和旅遊部就開始著手推動春節申遺工作。2023年3月31日,中國政府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提交了申報材料;同年12月,第78屆聯合國大會協商一致通過決議,將春節確定為聯合國假日。直至2024年12月春節申遺成功,整個過程歷經兩年多的時間。
  對於春節申遺成功這個結果,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民俗學會副秘書長朱剛並沒有感到太過意外。作為申遺團隊成員之一,他介紹,中國是文化大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非遺」)儲備數量十分豐富、龐雜,針對這樣的特殊情況,聯合國做出規定,每兩年只能申報一個單項;不出意外的話,每次申報都能入選。在這種情況下,優先將春節作為申報專案,可見春節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
  朱剛說,春節活動涵蓋口頭傳統、社會實踐、儀式慶典、傳統手工藝等多項非遺,體現了中國人對於文化時間與自然時間和諧關係的深刻認識。春節申遺成功,一方面可以喚醒老百姓對傳統習俗的重視,讓過年形式更加多樣;另一方面,也可以反過來增加對很多非遺專案的保護。
  「春節申遺成功,多少年的希望成為現實,興奮之情無以言表。」多年來,著名作家、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專家委員會主任馮驥才為春節申遺奔走呼號。他說,春節是中華民族偉大的文化創造,最能體現中國人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情感。當它成為「人類的瑰寶」後,有助於增加外國朋友對中國的認知與瞭解,增添自身的文化自信與凝聚力,深化春節文化的傳承與節日幸福。
  他介紹,國家從2006年開始評定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2006年國務院公佈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共計518項,涵蓋了民間音樂、文學、美術以及傳統節日等各種形式的文化,其中包括春節、清明、端午、七夕、中秋等中國傳統節日,而春節被排在傳統節日的首位。
  此次春節申遺,馮驥才所撰寫的《知情同意證明》,也在中國政府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申遺文件中。他在《知情同意證明》中提到,三十年來,對春節遺產的保護和弘揚一直是其志願的工作,自己關於春節除夕放假的提案得到國家的採納,組織了為期十年的年畫普查,完成了所有重要年畫產地檔案的採集和編制,建立了中國木版年畫資料庫和研究中心。
  申遺材料在闡述春節的意義和價值時強調:「『過年』為中國人提供了一種認同感和延續性。這一專案體現了中國人世代相傳的多種社會習俗,體現了中國人的道德規範、對家庭和國家的熱愛。它還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與人和諧相處的理念。」
  「對於平時『習焉不察』的文化習俗,人們開始意識到它是文化遺產的組成部分。」朱剛說,春節申遺成功,會給社會各界帶來一種觀念上的轉變,人們在參與這些與春節相關的文化活動時,就會意識到自己正在參與文化遺產的傳承,從而加深對傳統文化的保護意識。
  幸福的煩惱
  儘管對結果並無太多意外,但是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要求,申報過程仍然做了大量工作。「我們在申報春節的過程中,嘗試從時間維度來定義這一專案——從小年開始,直至正月十五結束,從舊的一年跨入新一年的轉換過程。在此期間,人們會採取特定的文化實踐來確保這一過渡的平安順利,所以與春節相關的文化符號具有吉祥、和諧、美滿的寓意,蘊含著中國人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朱剛介紹,設置非遺的初衷是保護和繼承人類文明多樣性的共同遺產,所以要從多個維度去證明春節的意義和價值。
  例如,申報的其中一項要求是非遺需要有民意基礎,也就是群眾參與度。申遺團隊在遴選各地送來的材料時發現,很多人誤解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意思,送來了很多政府組織的活動資訊,於是重新組織了遴選和匯總,「其實,聯合國想要的是社區性質的活動」。
  朱剛介紹,春節是一個綜合性節日,其中的很多項民俗單獨拿出來,便是非遺專案。春節作為一個單獨專案進行申報後,可以將一些相對小眾但有代表性的專案囊括進來。「非遺專案博大精深,如汪洋大海,講究的是代表性。它並不是在強調誰比誰好,而是強調彼此的差異,所以,在遴選過程中,採取的枚舉法。」他解釋,需要把一些有代表性的東西選出來,呈現給世界。
  這是一個複雜的過程。首先,文化和旅遊部會協調各地文旅部門,將各地和春節有關的材料匯總在一起。在這個過程中,各省市已經進行了大量篩選,但剩餘材料數量仍然是一個天文數字。申遺團隊再根據聯合國的申報表格,一項一項地挑選相應專案。
  由於有代表性的專案非常多,這個過程成為幸福的煩惱。「我們選誰不選誰,完全是取決於申報表格特定的需求。」朱剛解釋,聯合國對非遺專案價值和意義的理解非常多元和廣泛,例如要提供可持續發展相關的證據,以及包容性經濟、食物安全、人類健康等方面材料,證明申報專案的價值。
  最終,「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申遺成功。「這個副標題非常有內涵,它強調的是我們中國人在過新年時所有的行為活動。」北京師範大學社會學院人類學民俗學系主任蕭放在接受央視新聞採訪時介紹,過年實際上不是一個時間點,而是從臘八到正月十五這個時間段。
  「這個過程中有三個階段,歲末是辭年階段,歲末跟新年之交是團年階段,新年到的時候是拜年階段,這三個階段構成了一個社會實踐的活動。包括拜年,傳統煙花,年節氛圍的裝飾比如春聯、年畫、燈籠,還有社火表演等等,都是我們的實踐。」蕭放說。
  變化中的民俗
  「很多人認為,非遺就一定要原汁原味、原生態,這就跟非遺這個概念差了十萬八千里。」朱剛說,非遺強調「便宜性」,並不需要原封不動地保留,而是在發展中保護,需要證明和人類當下的生活有關聯。
  事實上,非遺也在順應社會發展而發展。「肯定要變化,因為社會在變化,生活也在變化。」山西陽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平定剪紙」代表性傳承人、陽泉市工藝美術師賈培智說,一些出國留學、旅遊的朋友,會帶上他們做的窗花作為禮物送給國際友人,漸漸地,會有外國朋友通過網路找過來,想要學習或者瞭解陽泉的剪紙技藝,傳統工藝有了新的發展和內涵。
  他舉例說,在很早之前,陽泉人多居住在窯洞裏,窗戶是方格狀的木框,在上邊糊上白紙。春節貼上剪紙窗花,是為數不多可以增加喜慶氛圍的裝飾。那個時候木窗框被分成一個一個小格子,所以會有很多小尺寸但生動、靈活的作品。而且窗花是貼在紙窗戶上,所以做窗花的紙,選用的是韌性較強但質地相對粗糙的毛頭紙。
  時代在發展,現如今,人們的居住條件早已今非昔比,很多人搬進窗明几淨的樓房裏,但是過年貼窗花的習慣保留了下來。「很多是貼在陽臺玻璃上,光滑明亮。」賈培智說,現在製作窗花,通常會選用更為高級的宣紙做材料,可以避免掉色;同時,大尺寸的作品,也越來越多。
  馮錦強也遇到相似問題。他解釋,傳統民居通常是雙開門,在長期實踐過程中,木版年畫形成了兩扇門、兩幅畫的對稱制式,「畫上的兩個人,要臉對臉貼。」不過,隨著社區樓房的出現,單開門的房子成為主流。
  這種情況下,沒必要墨守成規,而是順應潮流,做出相應變化。「我們專門設計了單開門的版畫。」馮錦強說,他們甚至和一些門窗企業合作,在生產單開門的時候設計了凹槽,方便版畫的張貼和抽取。
  朱剛介紹,春節作為一種鮮活的民俗,在歷史上一直在發展、演進。比如民國時期,春節和元旦做了區分,春節作為國家層面的節日固定下來。這也被當作時間頻率、適用範圍和傳承性的證明,納入申報材料中。
  到了近一二十年,春節仍然在演化。「現在過年的時候看春晚,大家錢包鼓了,春節期間出去旅遊,其實都算是一些新的表現形式。」朱剛說,春節作為一個載體,一個文化符號,承載了更多的社會文化含義。
  保護非遺新起點
  春節作為重要節日,除了自身是一項重要民俗外,和春節相關的非遺專案也非常龐大。公開資料顯示,自2006年春節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專案,截至2021年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專案名錄公佈,僅以「春節」為名稱的國家級非遺,就有5個地方性擴展專案加入,包括春節(懷仁旺火習俗)、春節(查幹薩日)、春節(娘子關跑馬排春節習俗)、春節(行花街)、春節(六盤山區春官送福)。
  在全國範圍內,重視文化遺產特別是非遺保護的社會情緒越來越高漲,圍繞春節相關習俗和社會實踐的保護也越來越多。
  「這次春節申遺成功,會讓更多人關注我們的傳統節日,傳統手藝迎來一個新的爆發點。」湖南長沙一家公司致力於非遺專案的挖掘和推廣,一位負責人介紹,近兩三年來,消費者對非遺專案的興趣與日俱增。
  她所在團隊這兩年推出的楊家埠木版年畫產品,就是與傳統手藝人合作,在選品策劃、產品改造之後,把傳統手藝以新形式推廣出去。以前,楊家埠年畫只在小眾群體內受到追捧,如今爆火,2024年的銷量已經超過過去十年的總和。
  在和非遺傳承人接觸的過程中,她發現老手藝人有著精湛的技藝和絕活,但受眾群體有限。不過,他們並不故步自封,而是十分渴望被看見,也願意借助新穎的傳播方式,進行創新和展示。
  「這光靠老手藝人本身是沒辦法完成的,需要這種手藝、文化被更多的人認同,而春節等節日就是最好的載體。」她說,將非遺的相關文化轉化成和日常生活融入在一起的產品,會吸引消費者的關注,而春節便是最好的生活場景。
  賈培智在陽泉經營著一家工作室,他認為機器做的窗花沒有靈魂,堅持手工剪紙,所以產量十分有限。時至今日,很多人家在婚禮慶典、喬遷新居時還習慣貼紅色窗花,所以一年四季都會有客戶找上門,但是需求最旺盛的時間段仍然是春節。
  「不光是剪紙,很多非遺專案都和春節相輔相成,(推廣)都要靠春節。」他說,春節申遺成功對手藝人的利好非常直接,一旦人們嘗試以非遺的眼光和方式去過新年,這些傳統習俗就會活起來。
  (李在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