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玖勝
在數位化浪潮席捲全球的當下,智能手機已成為中小學生群體中不可替代的「第六器官」。手機作為資訊工具,既為學生打開了知識獲取的便捷通道,也因其過度使用引發了健康、學業和社交層面的爭議。面對這個難題,教育主管部門既不能放任不管,也不能一禁了之,家校合力引導學生科學使用手機才是關鍵。
網絡成癮、手機依賴已成全球性問題。2024年底發佈的《第6次中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調查報告》顯示,目前我國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增長到97.3%。上網設備上,未成年線民使用智能手錶的比例接近一半。此外,58.6%的未成年線民會經常在網上聊天,13.6%的未成年線民表示自己在網上認識的朋友超過十個。
電子螢幕產品絕非有百害而無一利。各地學校皆追求教學電子化,不外乎因其能增加效率及學習動力,且可促進學生的創造力和合作學習。智能手機配備了強大的多媒體功能,例如攝影鏡頭、錄音機和影片編輯器,這些功能使得學生可以輕鬆創作自己的多媒體作品,如影片、podcast和圖像等,從而發展他們的創造力。在合作學習方面,智能手機提供了豐富的交流工具,如即時通訊、電子郵件、社交媒體和雲端協作平臺,這些工具使得學生可以隨時隨地與同學、老師甚至是國際上的學者進行交流與合作。他們可以組建學習小組,分享學習資料,討論問題,共同完成課堂作業或研究項目。這不僅提升了他們的學習效率,也促進了團隊合作和溝通能力的發展。自控能力亦是重要一環,蘇黎世大學去年一項涉及1,115名美國大學生的研究發現,小時候得以自我監管螢幕時間(screen time)的大學生,成績與一般人無甚區別;反之,自小便受家長嚴禁使用電子產品的學生,成績明顯較差,反映他們上大學後無人監督,反而無法適應自由。
但過度使用手機對孩子衍生諸多負面影響,非危言聳。國家衛健委2018年公佈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兒童、青少年的總體近視率已達到53.6%,其中6歲兒童的近視率為14.5%,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的近視率分別高達36%、71.6%和81%。此外,不加節制地使用電子產品還會影響學生的睡眠和作息。睡眠是機體復原和鞏固記憶的重要環節,對中小學生大腦發育、骨骼生長以及提高學習能力與效率至關重要,在課餘時間過多地使用電子產品,會在一定程度上剝奪學生的睡眠時間,影響其身心健康發育,嚴重者將會導致學生生物節律紊亂,從而引起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成績下降等後果;長此以往更可能損害兒童腦功能,甚至造成青少年抑鬱、焦慮、注意力缺陷等情緒行為問題。
不規範使用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甚至是對移動電子產品上癮,使得學生長時間沉迷於虛擬世界中,導致缺少與同齡人、家人的相處時間,影響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影響和諧家庭關係的建立;缺少與大自然的親近,影響孩子對於世界的認識與瞭解,對青少年發育時期想像力、觀察力與注意力的培養起到負面作用;缺乏戶外運動時間,不利於青少年身體健康成長。此外,由於青少年身心發育還未成熟,是非辨別能力不強,容易被虛擬世界中的風氣影響,不利於自身正確價值觀與人生觀的建立。
面對數字產品帶來的挑戰,各國通過多層次、多形式的干預措施,積極探索實現數字平衡的路徑。中國在內的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都對未成年人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提出建議。中國教育部等八部門於2018年發佈《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其中提出,要控制電子產品使用。家長陪伴孩子時應儘量減少使用電子產品。有意識地控制孩子特別是學齡前兒童使用電子產品,非學習目的的電子產品使用單次不宜超過15分鐘,每天累計不宜超過1小時。年齡越小,連續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應越短。除了中國之外,愛爾蘭言語和語言治療師協會和美國兒科學會(AAP)在兒童的螢幕時間方面有非常相似的指導方針。對於18個月以下的兒童:避免螢幕時間。對於18-24個月的兒童:每天與成人一起看螢幕的時間應不超過半小時。儘量避免單獨使用螢幕。3-5歲的兒童:每天看螢幕應不超過一小時。對於6歲以上的兒童:每天應不超過2小時或更少的單獨螢幕時間。世界衛生組織2019年發佈《為了健康成長,兒童需要少坐多玩》指南。其中指出,五歲以下兒童要想健康成長,必須減少坐下來看螢幕。世衛組織建議2歲以下兒童不要看螢幕,2至5歲兒童每天看螢幕時間不得多於1小時。
此後,為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學術表現,越來越多國家或地區透過立法、發布指引等方式,限制中小學學生在校園使用手機。中國教育部辦公廳等十五部門於2021年5月發佈《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光明行動工作方案(2021—2025年)》。其中明確,要科學規範使用電子產品。宣傳中小學生過度使用手機的危害性和加強管理的必要性,確保手機有限帶入校園、禁止帶入課堂。荷蘭中小學課堂禁用手機、智能手錶等電子產品。美國加州立法要求州內各公立中小學限制或禁止在校園內使用智能手機,理由是擔心過度使用手機可能危害學生精神健康、影響學習。韓國正考慮立法禁止中小學生在校園內使用智能手機等電子設備。澳大利亞通過法案禁止16歲以下未成年人使用多數社交媒體平臺。
本澳同樣重視這個問題,教育當局計劃在下學年推出指引,明確手機帶入校園需有管理辦法,日後除教師指導的教育活動及特殊情況外,學生上課與小息應限制使用有關設備,並支援校方購買手機櫃等集中管理設備。
對此,本澳各界認同有關部門出臺正式指引及相關支持措施,相信有助學生健康使用手機。如有議員表示,制訂合理規範並引導學生善用手機等電子產品,是當今教育領域的重點議題之一,近年我國乃至周邊地區,均陸續出臺相應措施配合教育工作。當局將推出相關舉措有助學生的專注力回歸到學習本質、運動強身和社交生活當中,為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提供一定的空間和保障。現時本澳學校對於學生手機使用已有一定的規範,認為政府下一學年推出參考指引,將有助學校在相關管理辦法上設置更清晰細緻的實施方案。建議教育部門除推出指引外,宜協助各校制訂「學生手機的管理」的校本規則,例如校內允許使用手機的情境和條件,以及不同教育階段的實施方案,如幼稚園及小學低年班是否應禁止攜帶,初中、高中則在家長同意下則允許攜帶。手機屬私人財產,除安裝手機櫃外,完善的管理程式和措施,亦能為學生和前線教師提供適當的實施流程和財產保障。針對學生沉迷手機的問題,建議相關部門、學校和家長共同合作,通過持續提升身心支援服務的力度、深度及覆蓋度,協助學生正確和適度使用手機。亦不應將手機、科技產物及網絡世界定義為洪水猛獸,應在新時代的科技發展潮流中,正確引導家長及學生都與時俱進地認識手機的使用價值。除了讓下一代在網絡世界成為負責任公民,更好運用手機促進學習,讓學生成為當今國家發展所需的複合型科技人才。
有青年團體認為,電子化學習成趨勢,學生普遍透過智能設備查閱資料、完成課業及參與線上互動。適當使用電子科技,有助豐富教學元素,提升學生學習的效率和質量。但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與自製力尚在發展階段,若課堂過度使用手機,恐怕會導致分心、社交疏離,甚至衍生網絡成癮等隱患。對此,教育領域需建立規範化框架,引導學生在學術場景中高效運用科技資源。因此當局在制訂指引時應兼顧靈活性與差異化,例如針對低年級學生實施「集中保管」制度以強化注意力管理,高年級學生則需通過「自主使用協議」培養數字自律能力,並結合家庭背景與校園環境調整執行標準,避免「一刀切」管理模式可能引發的抵觸效應。並認為,長時間連續使用電子產品和互聯網不利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期望當局推動家校溝通合作,透過講座、電子學習工作坊等多元形式,加強面向家長的教育,賦能家長正確引導子女使用電子工具學習。
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慧技術的快速迭代加劇科技應用的複雜性。當前AI工具已廣泛應用至各個生活場景,從智能導航至生成式語言模型。但AI是把「雙刃劍」,既便利生活,亦衍生新問題。一方面,不法分子利用深度偽造技術製造虛假資訊實施詐騙;另一方面,學生濫用AI代寫作業的行為頻發。為此,建議學校在AI課程中加入相關內容,如設計「AI倫理沙盒」情景模擬,讓學生扮演不同角色,在虛擬環境中平衡「技術效率」與「社會責任」。家長也應關注孩子使用AI情況,與子女共同體驗AI工具,教導如何辨別AI資訊真假(如識別深度偽造影像、驗證生成內容的數據源),引導青少年形成「思辨意識」,思考AI所生成的資訊是否可信、技術是否合規、應用是否負責任,助力學生合理使用手機及AI應用程式。
誠然,智能時代,師生離不開移動終端。考慮到中學生有了更多社交的需求、對資訊和資源的瞭解,希望有智能化、更便捷的方式,但青少年又處於自制力比較低的階段,教育、引導好孩子科學、有效使用手機,尤為重要。
「校園手機管理」之外,如何讓孩子們不把過多放學後的居家時間花在刷手機、玩遊戲上?雖然我國有關部門已經要求平臺設立未成年人模式、防未成年人沉迷系統,但所起的作用有限,且並不適用於資訊不斷交互的社交媒體。因此,手機管理難題,還難在家庭使用管理上,更需要家校協同。比如說,雙休日有的同學長時間玩手機,結果作業完成得不好,班主任要提醒家長關注孩子雙休日使用手機的時長。學校要定期開展有關手機、網路使用的學生講座,讓孩子瞭解過度使用的危害,引導學生建立科學、健康的電子產品使用意識與習慣。學校還可以邀請家長之間分享居家手機管理的經驗,比如家長和孩子之間建立手機管理公約,對手機使用的時間、範圍等制定規則。在家時,建議孩子用手機查閱資料等儘量在家長看得到的地方,同時,家長也要發揮良好的家庭使用手機示範作用。
總而言之,要明白手機等電子產品,說到底都是工具,與其說要禁用,更應該是要教導如何正確使用日新月異的網絡科技、人工智能。科學使用手機需要讓學生學會根據時間、場合、必要與否,來進行適度選擇,讓學生明白通過智能設備學會改進學習方式,激發個人潛能。只有家校形成合力,引導學生學會自主管理,才能成為智能時代的高效學習者。
百家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