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語
近日,水坑尾街的電訊公司內上演了一場令人心悸的暴力事件,一名41歲男子持刀闖入,割傷兩名素不相識的職員。案件背後,司警揭開了一個更沉重的真相——疑犯疑有精神問題。2024年澳門自殺人數突破90人,創下20年新高,其中青少年群體的心理健康風險尤為突出。數據背後,是一張張年輕面孔在壓力、孤獨與迷茫中掙扎的無聲吶喊。
心理及精神健康問題,已經成為了全球關注的問題,慢性的心理及精神健康問題,有機會演變成自殺,所以,各國和各個地區、不同的層面都對心理及精神健康問題日漸重視。根據衛生局澳門自殺死亡監測結果顯示,本澳2024年第四季錄得17男8女共25宗自殺死亡個案,年齡介乎13至75歲;當中澳門人口有20宗佔80%,外地旅客有5宗佔20%。澳門去年(2024年)的自殺人數達90人,打破了至少2003年以來的紀錄,當時的自殺人數幾乎是目前的一半。2003年至2013年,自殺個案共有589宗,即每年平均53.5宗,總數遠低於2014年至2024年間的總和。2014年至2024年,自殺個案共有806宗,即每年平均約73.3宗。
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每年10月10日訂為「世界心理健康日」,目的是希望喚起不同人士對精神健康的關注。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全球每年有近80萬人自殺身亡,相當於每40秒就有一人自殺死亡,自殺成因錯綜複雜,但卻是可預防的,團結社會眾人預防自殺至關重要。
焦慮症和憂鬱症是全球最常見的精神障礙。根據之前發佈的「澳門精神健康調查2024」調查結果中指出,受訪者中,憂鬱症和焦慮症中至高度的風險分別達到27%和19%,34歲以下青年群組受訪者的風險更加比34歲以上高,本澳青年的精神健康明顯已亮起紅燈。
世界衛生組織亦指出,自殺已成為15至29歲族群的第四大死因。澳門的青少年正身處一個矛盾時代,物質條件日益豐裕,精神世界卻日漸荒蕪。我國的教育體系深受東亞文化影響,對學術卓越的執著追求,無意中加劇升學壓力。同時,社交媒體助長攀比心理,使許多青少年感到自卑或對現狀不滿。情緒長期積壓,心身難以調節,如同無形的枷鎖,將許多年輕人推向情緒的懸崖邊緣,讓一些青少年因此陷入「沉默」。
根據我的觀察,身邊有朋友長期處於高壓環境中,壓力不僅來自升學競爭,還源於父母對他們的人際關係、興趣愛好的過度關注。一些人甚至出現腸痙攣、緊張性頭痛等症狀。然而,由於父母缺乏對心理問題的瞭解,或出於自身恐懼,這些同學往往選擇沉默。一方面,他們擔心自己的傾訴,會被父母用類似「沒關係,這是正常的」的話輕描淡寫地忽視;另一方面,他們害怕暴露問題後在學校會被孤立。最終,他們選擇默默承受。
在當今紛亂嘈雜的社會中,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顯現。這不僅是個人的隱痛,更是全社會共同面對的挑戰。青少年如漂泊於海上的船,面對看似平靜卻暗流洶湧的大海。沉默常被誤解為平靜,但實際上是深藏心底的求救信號。
青少年不是沉默的囚徒,他們須要被傾聽、被理解。在這個以「快」為主旋律的時代,大家須要停下腳步,聆聽他們無聲的呐喊,為他們的心理健康撐起一片明朗的天空。唯有如此,才能幫助他們在生命的海洋中揚帆前行,走向更廣闊的未來。
社會和家庭對心理健康問題的認知不足,即便求助管道日益增多,也難以真正發揮作用,沉默成為青少年成長中的枷鎖。
沉默常被視為安靜或無異議,實則可能是問題的終點或開端。但在某些文化語境中,心理疾病仍被視為「不正常」甚至「發瘋」,讓青少年羞於求助。社會對心理疾病的誤解,使許多人忽視專業幫助。那遲遲伸不出的手,化作壓抑的情緒,將心靈包裹在無形的黑色細絲中,最終深陷沉悶的夢魘,無法自拔。
更令人憂心的是,心理健康問題的污名化仍普遍存在。許多青少年即使意識到自己需要幫助,也因害怕被貼上「脆弱」或「異常」的標籤而選擇沉默。向父母提起焦慮,他們只會說「別想太多」。這種缺乏理解與支持的環境,讓心理問題逐漸發酵為危機。
我認為,問題的關鍵在於改變社會對心理健康問題的認知。心理疾病須被視為如感冒或偏頭痛般的普通健康問題,青少年才能坦然面對情緒,在需要時尋求專業幫助。同時,長輩和社會大眾只有不再逃避、不再敷衍,才能為青少年創造安全的環境,幫助他們邁向內心自由的第一步。心理健康問題去污名化不僅是一場意識改革,更是一種社會責任。政府、教育機構、媒體和家庭應共同承擔責任,為青少年創造接納與支持並存的環境。
衛生局指出,自殺的原因錯綜複雜,往往涉及精神疾病、心理學因素、社會經濟因素、家庭因素、人際關係因素,以及生物遺傳因素等。要有效防治自殺,需要全民關注及積極參與擔任自殺防治守門員。為協助減少自殺的發生,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應對身邊的人多聯繫、多關懷、多聆聽,並鼓勵受情緒困擾的人積極尋求專業協助。
對於青少年而言,家庭關係的疏離與社會支持的缺失更為致命。傳統家庭觀念中,父母往往將心理健康問題視為「家醜」,或歸咎於子女的「不夠堅強」。學校雖設有輔導機制,但在升學壓力主導的教育體系下,心理支持常淪為形式,心理輔導的資源和時間都有限。
社會層面,澳門雖是國際化都市,但社區心理服務的覆蓋仍顯不足。衛生局近年來加大資源投入,持續提升本澳精神健康服務的可及性。隨著海傍衛生中心的心理保健服務正式運作,現時居民無需轉介即可前往塔石、筷子基、黑沙環、青洲、海洋花園、湖畔嘉模、下環、石排灣及海傍衛生中心預約使用心理保健服務。儘管衛生局近年擴充了心理保健門診,並與非牟利機構合作開展社區輔導,但服務的可及性與普及度仍待提升。
特區政府並非無所作為。澳門特區政府堅定落實中央指示的精神,致力實現「法治澳門、活力澳門、文化澳門、幸福澳門」四大願景,全面推進《健康澳門藍圖》的各項目標和指標,包括推出「健康社區」計劃以深化政府與社團的合作,以及結合「健康企業」和「健康校園」計劃,從居民生活、工作、學習等方面開展健康宣傳,並尤其關注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展。透過政府跨部門合作、社團廣泛參與,落實資源下沉至社區,進一步提升居民的身心健康。
多年來衛生局積極與教育及青年發展局、社會工作局開展跨部門合作,落實「四級聯防、四環緊扣」的聯合機制。從家庭、學校、社區等多個層面入手,動員社會各方力量共同關注青少年的精神健康。通過主動轉介有需要的個案和及時分享相關資訊,確保相關部門能夠迅速介入,及時消除可能存在的危機。
自2021年起,衛生局成立了跨部門和社區機構協作的「以愛同行-關注青少年精神與身心健康工作小組」,並不斷擴大參與範圍,將教育團體、高校學生、輔導機構以及青年社團等納入其中,持續對青少年的精神健康狀況進行監測和跟蹤。
衛生局仁伯爵綜合醫院精神科目前設有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亞專科門診,2024年全年服務超過5,000人次;此外,醫院亦安排專業的心理治療師在9間衛生中心提供心理保健門診服務,並組建跨職系的社區精神科服務隊,為潛在風險較高的精神病患者提供精神科外展服務。對於緊急個案,患者可通過仁伯爵綜合醫院的急診獲得24小時精神科專科服務。為進一步擴大精神科服務的覆蓋面,仁伯爵綜合醫院精神科從2024年起,安排精神科專科醫生為各衛生中心的前線醫生進行系統性培訓,旨在提高衛生中心醫生識別和處理青少年精神健康問題的能力。
與此同時,衛生局持續支持非牟利機構提供心理諮詢服務,並為民間心理治療師提供臨床督導和知識培訓,使服務能夠更加專業地深入社區,提高服務的可及性;另一方面,還積極通過各種不同的宣教管道,加強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宣傳教育,提高青少年對自身心理健康的關注程度。未來,將繼續聯合社團機構的力量,充分發揮協同效應,將資源下沉到社區,共同推進「幸福澳門」的建設,為本澳青少年構築起堅實可靠的精神健康保護網。
這些措施無疑是積極的信號,但現實中仍面臨執行力與資源分配的挑戰。而且在當今社會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青少年面臨著越來越多的壓力和挑戰,單靠某一個部門或專業領域的力量,難以有效應對青少年的精神健康問題,
以「心理保健門診」為例,2024年服務超過5,000人次,看似成效顯著,但對比澳門近7萬名青少年人口,這一數字仍顯杯水車薪。再者,服務多集中於危機干預,而早期預防與常態化支持體系尚未完善。正如一位社工所言:「我們總是在火災發生後才拼命滅火,卻很少提前檢查電線是否老化。」
鄰近的香港曾面臨類似困境,但其應對措施值得澳門參考。例如,香港曾推出試驗計劃改變售炭方式,把超級市場放炭出售的櫃位上鎖,凡要購買炭包都要先聯絡職員;當地亦資助「自殺危機處理中心」推行「網蹤人計劃」,加強網上巡邏,搜尋含有「自殺」等字眼的網路言論,為高危人士提供情緒支援服務;當地更會開辦輔導服務,向曾有親人或朋友自殺身故的人士提供服務。
這些創新做法結合了技術與人性化關懷,展現出「預防重於治療」的思維。澳門亦可借鑑此類經驗,例如在社交平臺建立即時心理支援頻道,或與學校合作推行「心理健康第一課」,將情緒管理納入常規課程。更重要的是,需打破部門壁壘,整合教育、醫療、社福等資源,構建從家庭到社區的聯防網絡。
防治青少年心理危機,不能僅靠政府與專業機構。世界衛生組織反覆強調,「自殺是可預防的」,而預防的關鍵在於社會的集體覺醒。每個人皆可成為「自殺防治守門員」——多一句問候、多一次傾聽,或許就能挽救一個瀕臨崩潰的生命。
企業可推動員工心理健康計劃,學校需真正落實「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媒體應避免渲染自殺細節,轉而傳遞希望與求助信息。即便是市井街坊,也能透過社區活動營造包容的氛圍,讓青少年感受到「被看見」與「被接納」。
澳門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是一場無聲的社會戰役。它關乎每個家庭的未來,更關乎整座城市的文明底色。如何避免下一個悲劇的發生?答案或許藏在日常的點滴中——當父母放下手機傾聽孩子的心事,當教師在成績單外多關注學生的情緒波動,當社區志工主動敲開獨居青少年的家門……這些微小的行動,終將匯聚成改變的洪流。澳門不缺資源與善意,缺的是一份持之以恆的決心:願我們不再讓任何一個年輕人在黑暗中獨行。
百家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