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緩解路環西側包括路環十月初五馬路,路環碼頭及荔枝碗一帶的水患問題的「路環西側防洪(潮)排澇項目——圍堤及涉水代建工程」,已經判給澳門南光(集團)有限公司承建,造價超過五億六千五百萬元,工期為七百一十個工作天。公共建設局月前發布的新聞稿表示,該工程將於短期內動工。
該項又稱為「兩湖方案」的防洪排澇工程,是經過多年來反复論證及諮詢社會各界人士尤其是路環市民的意見後確定的,符合最大公約數。本來,工務局是推出來「一湖一岸」和「兩湖」兩個方案供公眾選擇討論。經過社會各界比較討論,尤其是城規會的專業和路環多個社團的實用意見,最終確定了「兩湖方案」。
該方案沿著治導線修築五點四米高的防洪圍堤,總長約一千二百米,在路環譚公廟對開至路環碼頭建圍堤圍成一個湖,路環碼頭至荔枝碗片區末端建圍堤圍成另一個湖。當局指可抵禦百年一遇甚至二百年一遇的洪災。並設有四個寬度為六米的大型水閘,以提供人工湖與外海的水交換功能。該水閘可在潮汐時關閉以保護沿岸免受水患,在非潮汐時則提供足夠的水交換能力,確保人工湖內的水質良好。工程完成後,人工湖內仍為海水人工湖,生態環境可類比為路氹城的生態保護區。其中,喜水流的水生生物數量可能減少,但喜緩流的水生物數量則會增加。類似於路氹城的生態一區(半封閉型湖泊濕地)和生態二區(開放型潮汐濕地),兩者均為鹹水濕地。
現在,從立法會議員,到路環街坊會,再到一些社會團體,都贊成「兩湖方案」,並催促盡快動工興建,更有路環居民對該工程的落實表達充滿期待。但也有個別的「意見領袖」,提出不同看法,認為將會破壞海景景觀,將會令水體由「海」變「湖」,將法定文物與大海隔絕,對其文化價值造成負面影響,甚至降低路環市區的旅遊吸引力。
所謂「針唔拮到肉唔知肉痛」。對於該項工程的必要性及實用性,路環當地居民最有發言權。不少路環居民坦言,「天鴿」、「山竹」、「海高斯」三次特大颱風為路環市區帶來天文大潮,沿岸商戶居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受到了嚴重威脅,對路環的營商環境亦帶來切實的挑戰。路環居民對此至今仍然心有餘悸,對防災工程的需求更為迫切。增強堤岸的防洪能力。提出綜合性的防洪排撈整治方案,一直是路環居民和商戶的共同願望。政府提出的「兩湖」方案已於二零一九年在城規會、離島社諮會等諮詢組織作介紹,並取得大部分居民的共識,具備條件加快推進。這並非是在澳門市區的冷氣寫字樓中可以感受得到。氣候變化影響的惡性循環並非僅限於一次或兩次超強颱風吹襲,而是對當地居民和持份者信心的長期衝擊。倘路環市區無法提供足夠防災保障,居民勢必會逐漸外遷,進一步導致當地保育與發展陷入停滯。而且荔枝碗船廠片區若因缺乏防災措施而受到摧毀,後果將無法挽回,這才是真正的損害法定文物。
有點巧合的是,路環的「兩湖方案」,與澳門半島「玫瑰園計劃」也是分為「南灣湖」和「西灣湖」兩個大湖的形式有點相似。只不過是,「玫瑰園計劃」是透過填海而取得大片土地,填海工程面積達到五十公頃,建造人工湖面積八十公頃。在填海地上計畫興建四十五座大廈(酒店六座;辦公室、商業用途及住宅樓宇三十五座;政府辦公室設施四座)、大型停車場一個(公共泊車位四千七百五十個;私家泊車位七千零六十個),以及主要道路、主要下水道截欄、主要雨水排水道等附屬設施。該計劃為一九九一年土地面積僅有六點五平方公里的澳門半島,帶來了百分之二十的土地面積增幅。現在「玫瑰園計劃」並未能完全實現,但也為旅遊塔、立法會大樓、終審法院及中級法院以至初級法院,還有永利酒店、美高梅酒店等,提供了土地,並為西灣大橋提供了澳門方面的落腳點。相比之下,路環的「兩湖方案」,就只是修築一道高堤,沒有提供填海土地的功能。
也有點巧合的是,在「玫瑰園計劃」實行之前,也曾發生過「海」與「湖」的爭論。但「級數」卻高得多,不是現在的「意見領袖」可以比擬。實際上,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對於如何整治南西灣的環境,「賭王」何鴻燊和「鬼王」葉漢曾在中文報章上大打「廣告戰」,其中何鴻燊主張填海,葉漢反對填海。這場爭論,讓人們初次接觸到及思考相關問題,並引發前澳葡政府對整治南西灣的興趣。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是澳門土地匿缺,只能向海要地。雖然在理論上,澳門沒有自己的水域,岸邊的水域就是屬於珠海的,填海可能會導致發生外事衝突,但在中葡建交尤其是中葡談判後,北京樂意支持澳葡政府的發展計劃,因而澳葡政府也就「填得就填」,填海工程一宗緊接一宗,並與當時也在大力進行填海工程,甚至橫琴的填海工程直逼澳門的氹仔一帶,進行「暗中競賽」。其二、是當時澳門的生活污水是未經處理就直接排出海的,沿岸的下水道出海口附近臭氣熏天,尤其是在南西灣一帶,既是原澳督府的所在地,也是富貴人家的聚居地,籍著整治沿岸來改善生活污水排泄狀況,就擺在前澳葡政府的桌面上。而「玫瑰園」計劃,就是類似「景觀湖」的方式。當時有人擔心,會使南西灣的風景消失,但人工湖方案,卻使澳督府門前和西灣豪宅仍然保留了岸邊,盡管不是海岸,而是湖岸。也是「水」,「水為財」也。
其實,還有一個說不出口的原因,就是「風水」問題。當時有「大師」級人物說,澳氹大橋有如一把「弓」,橋上的路燈柱有如「箭」,從而形成「萬箭齊發」射向原澳督府的效應。而當時前澳葡政府連年不順,連澳督也「周身唔聚財」,馬俊賢上任不久就被「炒魷」,文禮治被控告貪污,因而前澳葡政府極為相信上述的「風水」之說,並在擺華巷口安置了一座類似華表的柱狀建築物,作為「抵禦」「萬箭穿心」的「鎮府之寶」。另外,原澳督府建築物正面兩邊的平台,也加建了第二層。而「玫瑰園」的「南灣湖」,就是阻擋「萬箭」的緩衝地。當然,在「玫瑰園」建好後,從新口岸到媽閣的車輛交通,無須再經過澳督府門前或新馬路,也起到分流舒緩的作用。
「玫瑰園計劃」遠程後,加上西灣湖景大馬路的延伸及媽閣交通樞紐的興建,就將原本位於海邊的媽閣廟、海事博物館、媽閣政府船塢、一號碼頭等,變成了「內陸」。其情況,與路環「兩湖方案」有點類似。但「兩湖方案」仍然能夠讓譚公廟、荔枝碗船廠、路環碼頭等文化景觀,保留在「水」邊,雖然是「湖」不是「海」。
其實,類似媽閣廟對開一號碼頭變成「陸地碼頭」的情況,還有其他一些,在澳氹大橋通車前,澳門與氹仔島之間渡輪交通的氹仔碼頭,現在也已經被填海興建的東亞運大馬路「湮沒」為「內陸」。此乃「滄海桑田」的發展變化,不能「一本通書睇到老」也。
華澳人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