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內萬物皆漲價,部分中藥材價格更是漲翻天。有業者擔憂地表示,若情況持續惡化,島內恐再掀起一波中藥房倒閉潮。
據臺灣《聯合報》1月6日報道,島內很多中藥價格飛漲。錦龍堂參藥行負責人郭錦龍稱,黃連去年初每臺斤(1臺斤等於600克)約1000元(新台幣,下同),到了年底價格超過6000元;當歸去年初每臺斤超過300元,年底逾1000元;黃芪去年初每臺斤超過300元,年底超過700元。其他像酸棗仁每臺斤700多元,今年年初已高達5000多元,許多中藥商擔心滯銷不敢進貨,暫時以滇棗仁替代,但藥效不佳。不少客人詢問價格後,面有難色地離去,客源平均減少約1/3。
藥價飆漲,加上消費族群、消費形態改變,不少業者擔憂倒閉潮來襲。臺灣中藥商全聯會名譽理事長馬逸才稱,臺灣傳統中藥行在上世紀90年代全盛時期有1.5萬多家,但隨著時間推移逐漸衰減,在2016年至2017年的倒店潮中,一年就關了六七百家,目前僅剩7000多家,等於一半已經消失。而現在臺灣大部分中藥行經營者均已超過60歲,不見新世代接班,許多店鋪後繼無人。澎湖縣金生中藥房已開業近80年,業者陳八龍為自家中藥鋪的第三代傳人。他表示,最近一兩年,很少看到年輕顧客上門,消費者幾乎都是阿嬤、阿公,每月所得有限,根本不敢讓子女接手。
對於近期臺灣中藥材價格飆漲的問題,臺灣「衛生福利部」中醫藥司第二科科長謝采蓓稱,臺灣中藥材漲價或缺貨的原因很多,包括氣候變遷影響產量、土地租金及人力成本提高、人為炒作囤貨等。臺灣聯合新聞網稱,臺灣所有中藥材品項,逾九成靠進口,其中尤以大陸輸入占大宗。馬逸才直言,臺灣位於中藥材產業鏈下游,在供需關係上處於弱勢地位。謝采蓓則稱,查看大陸中藥材天地網(中國中藥材協會資訊中心官方網站),當地當歸市場價格每公斤約338元,已比去年同期的價格下降了25%;酸棗仁市場價格每公斤2255元,比去年同期下跌約37.5%,「至於臺灣銷售端價格為何如此昂貴,需要進一步調查」。
還有臺媒分析稱,島內傳統中藥產業的式微,與「衛生福利部」1998年修訂的「藥事法」第103條有直接關係。該法案規定,自1993年後入行的中藥從業人員,必須符合特定條件,修習一定的中藥課程,同時還要通過考試,才能從事中藥材販賣、調劑處方藥品等工作。但在之後的20多年內,卻沒有發出一張中藥行業者執照,讓中藥產業面臨無新人加入的情況。
有臺灣網友留言質疑,臺衛生部門無法拿出有效的解決辦法,「知道了原因,請問解決辦法是……」「衛福部門的意思就是自己處理,與我無關!」還有人說,「沒關係,我會直接在淘寶買」。
值得一提的是,臺衛福部門也曾試圖「對症下藥」,一方面提出計畫扶持本地中藥材種植,另一方面指望從「新南向」地區增加中藥材來源。2022年,臺「衛福部」提出「中藥材振興計畫」,2023年又拋出「中藥藥用植物種植計畫」,輔導臺灣民眾種植馬藍、野葛及石斛。當時就有報導指出,各界對這項計畫持保守態度。當被問到該計畫能讓臺灣中藥材依賴進口的現狀有多大改善時,有業者直言,大約僅能改善3%到5%。無論人力成本、氣候環境,還是產量品質等方面,臺灣要實現中藥材自給自足還有很多難題要解決,短期內無法取代大陸的中藥材。
而在中藥材進口方面,臺灣壓根離不開大陸。臺媒報導稱,民進黨鼓吹「去中」,便將目光投向東南亞。但業者無奈地表示,臺灣九成中藥材來自大陸,如果要改從東南亞進口,產量少,難以取代。臺灣《旺報》早前報導還提到,大部分越南藥材以原料形式出口,且零散、單一,缺乏統合,部分藥用植物還無法符合其他國家及地區要求的標準。此外,就算是成品售價,越南也難和大陸企業競爭。
島內輿論擔憂,臺灣中藥行業的「倒閉潮」危機迫在眉睫,臺當局的「中藥材振興計畫」卻毫無進展。有學者表示,民進黨當局持續升高兩岸對立對抗,嚴重阻礙兩岸中醫藥合作交流,對臺灣民眾的健康而言百害而無一利。
(張若/文)
中華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