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如何批示「內參」

  關注科技和教育
  1986年3月3日,我國科學家王大珩、王淦昌、楊嘉墀、陳芳允等人,致信鄧小平、胡耀邦,就關於跟蹤研究外國戰略性高技術發展提出若干建議。鄧小平於5日閱後批示:「這個建議十分重要」,並提議請有關領導同志主持,「找些專家和有關負責同志討論,提出意見,以憑決策。此事宜速作決斷,不可拖延」。據此,國家科委邀請部分科學家進行座談。座談中,對選擇高技術專案是以發展國民經濟為主,還是以增強軍事實力為主,產生了不同意見。
  4月6日,鄧小平閱關於座談情況的來信,作出批示:「我贊成『軍民結合,以民為主』的方針。」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批准《高技術研究發展計畫綱要》。這就是在我國當代科技發展史上產生過重大影響的「863」計畫。這個計畫,直到今天還在發揮著巨大作用。
  鄧小平重視教育家的意見,支持他們提出的正確做法。1985年11月初,國家教委所屬36所大學校長反映國家對教育基建投資遠遠不能滿足教育事業的發展需要,鄧小平閱信後批示:「再窮,也要照顧科教經費。」這個批示,後來在社會上演變成兩句話: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對人才問題給予特別關注
  鄧小平對一些人才苗子尤為關注。1978年8月10日,高考剛剛恢復不久,鄧小平在《情況反映》上看到:天津南開大學準備破格錄取一位對資訊理論有創見的人才,但因年齡超過規定,工廠不同意放行。對此,鄧小平作出批示:「請教育部過問一下(選拔和培養人才極為重要)。」這位超齡青年終於跨進了大學的校門。
  鄧小平對著名華裔科學家楊振寧、李政道等人的意見十分重視。1979年9月30日,李政道致信方毅說:中方規定留學生和訪問學者得到的外方資助,由使館按國家有關規定標準開支、不足部分由國家補助、多餘部分上繳的做法,使我大為吃驚,難以置信。獎學金並非薪金,給獎學金是有其固定目的的。10月上旬,鄧小平看到此信後,作出批示:「李政道的意見是正確的。請方毅同志召集有關部門討論,改變現在的不妥的辦法。」11月初,鄧小平批准了由教育部、中國科學院、財政部、國務院科技幹部局、外交部、國家科委聯合提出的《關於擬改變對出國人員、訪問學者所得獎學金和資助費的處理辦法的請示報告》,自此我國留學人員和訪問學者的外方資助費使用額度問題出現了根本性改變,使之更有利於留學政策和人才政策的落實,受到知識界的熱烈歡迎。
  鄧小平不但處理個案堅決,而且還善於從個案中發現普遍性問題,一抓到底,從而推進整個人才工作。1983年11月16日,鄧小平看到《情況彙編》上反映:我國一公費留學生於1982年獲法國巴黎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同年5月回國後一直沒有適當的工作,一年半後又被派回原來工作的陝西富縣廣播站做普通工人。鄧小平得知後十分生氣,隨即批示:「請國務院檢查。天天講缺人,有人不能用、不會用,為什麼?是誰的責任?如何糾正?需要弄清楚。」由於鄧小平的強力支持,不但這位留法博士的情況得到了改善,而且推動了全局性工作。12月20日,中央組織部、宣傳部、統戰部聯合發出通知,要求縣級以上黨委的組織、宣傳、統戰部門在1984年上半年對落實知識份子政策的情況再進行一次認真檢查,邊檢查邊解決問題,真正做到對待知識份子政治上一視同仁,工作上放手使用,生活上關心照顧。
  尊重其他中央領導人的意見
  對其他中央領導人批示的「內參」,鄧小平該表態的就表態,該支持的就支持,該贊成的就贊成,該強調的就強調,態度鮮明,毫不含糊。
  1978年8月2日,鄧穎超看到《情況彙編》上刊登的《「八七會議」到底是在哪里召開的?》一文,批示道:「據我知道是在漢口召開的。鄧小平副主席和李維漢都是參加那次會議的人,向他們核實一下就明確了。」鄧小平看到鄧大姐的批件後,作出批示:「我只能肯定是在漢口原德租界一幢一樓一底的小洋房裏開的,哪條街幾號不記得了。可能李維漢同志回憶得起。」
  鄧小平的「內參」批示,還充分體現了對老幹部、老知識份子的政策落實問題的關注和關懷。
  對「文革」中一些受迫害致死的老幹部家屬的申訴,鄧小平在批示中總是表達噓寒問暖之意。如已故原第五機械工業部副部長吳皓的妻子寫信要求落實政策,鄧小平批示:「請中組部對這類事要關心,實事求是地對每件事作出恰如其分的結論,這不只是對本人,對家屬親友都是關係很大的,拖不是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