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子同心補金甌」紀念臺灣光復80周年暨臺胞抗日史料展在滬開幕

  「赤子同心補金甌」紀念臺灣光復80周年暨臺胞抗日史料展在滬開幕
  【中新社上海6月30日電】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臺灣光復80周年。6月30日,由上海市臺灣同胞聯誼會策劃舉辦的「赤子同心補金甌」紀念臺灣光復80周年暨臺胞抗日史料展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開幕。
  上海市臺灣同胞聯誼會會長盧麗安代表主辦方致辭時表示,「金甌」常比喻國家領土的完整無缺,而「赤子」則是對懷有純潔、真摯愛國之心的人們的崇高讚譽。「赤子同心補金甌」這句話不僅是本次展覽的題眼,更是對百餘年來臺灣同胞心向祖國、反抗侵略、追求統一的民族精神的真實寫照。
  臺灣抗日志士親屬協進會理事長林銘聰認為,人們需要加倍珍惜今天的和平,不能忘記過去的苦難和犧牲,緬懷為抵抗外來民族侵略而獻出生命的志士們。
  該展覽廣泛徵集兩岸史料,運用史籍複製、報章摘引、實物陳列等形式,以自古一家、馬關割臺、乙未抗戰、日據暴政、武裝抗日、文化抗日、兩岸並肩、歡慶光復等主題篇章,集中展現了1895年至1945年的五十年間,臺灣同胞在民族精神引領下,堅持團結抗戰、奮勇保家衛國,堅守中華文化的民族氣節和愛國愛鄉的宏大史詩。
  盧麗安表示,通過兩岸史料徵集,策劃舉辦這場展覽,就是要拂去歷史的塵埃,喚醒兩岸同胞的共同記憶,就是要告訴世人,尤其是告訴年輕一代:兩岸同胞是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中國是兩岸同胞須臾不可分離的共同家園。
  兩岸英烈後裔訪滬溯史 共尋全民族抗戰記憶
  【中新社上海6月30日電】「小時候家裏來客,若有人提及曾祖父姜紹祖,祖父總會落淚哽咽,雙手顫抖。」臺灣抗日志士姜紹祖曾孫姜文滉在上海回憶,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清政府對日割臺。姜紹祖作為家中獨子,在乙未戰爭中集合北埔、竹東、峨眉、頭份等地勇丁,組織「敢字營」義軍抗敵,受虜後服毒自盡,就義時不滿20歲。
  日據時期為避禍,姜家只能分藏、銷毀姜紹祖家書、密信,致大量資料散佚。「英勇就義卻不能提。」姜文滉整理家族史料時,才真正理解祖父當時的悲痛。
  「我祖父的相關史料在臺灣長期缺失,但這並不意味著他的事蹟不存在。」抗戰將士符岸壇之孫符立中說,1937年「七七事變」後僅月餘,符岸壇在上海虹橋機場擊斃闖入軍事禁區挑釁的日軍官兵大山勇夫和齋藤要藏。
  符立中首次接觸祖父事蹟,是在臺灣海南同鄉會在傳記文學出版社刊印的《海南近代人物志》中。「祖父的故事在臺灣主流敘事中近乎銷聲匿跡。」符立中因此感到痛心,「當前島內各類歪論當道,本質是對歷史的割裂。」
  6月29日,由上海市臺聯主辦的「從乙未抗戰到淞滬之役」——尋找兩岸共同抗戰記憶主題交流在滬舉行。在符立中看來,兩岸英烈後裔在滬對話具有特殊意義,「兩岸先輩先賢的犧牲共同鑄就了民族根基,需以史考證,以史為鑒,相互瞭解,凝聚共識」。
  1937年「八一三」淞滬抗戰爆發,國民革命軍第87師第261旅旅長陳頤鼎衝鋒陷陣,隨後更是歷經南京保衛戰、徐州會戰等重大戰役。1945年10月,陳頤鼎率國民革命軍第70軍赴臺,接受了侵華日軍投降。
  「父親總說,那是他戎馬生涯中最自豪的時刻。」陳頤鼎之子陳萬中回憶,陳頤鼎抵達基隆港時,眼前的景象讓他「既驚訝又感動」,碼頭上擠滿了等候多日的臺灣民眾,「一眼望不到頭的人群中,歡呼聲震耳欲聾,許多人笑著流淚,那是被殖民統治50年後終於盼來光復的激動」。
  跨越半個世紀的民族認同,在陳萬中看來尤為珍貴,「1895年臺灣民眾呐喊『願人人戰死而失臺』,1937年上海軍民立下『血肉築城』的誓言,1945年臺灣光復……中華民族的抗戰歷程,是兩岸同胞共同的歷史記憶和寶貴的精神財富」。
  「抗戰始於臺灣,也終於臺灣。」黃埔軍校第四期生張宰臣之孫沈文龍說,兩岸英烈後人共同分享家族抗戰故事意義深遠,不僅為還原歷史,更在於共建兩岸共同抗戰文化記憶、鑄牢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