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築立體禁毒體系守護青少健康成長

鄒玖勝
  當依託咪酯披著「時尚電子煙」的外衣悄然滲透,當13.5歲的少年在私人空間墜入毒網,一場關乎澳門未來的無聲戰役已然打響。聯合國報告揭示全球吸毒人數十年激增20%的殘酷現實,而澳門2024年吸毒人數同比上升24.4%的警訊,更昭示新型毒品對青少年的威脅正升級為一場隱形危機。社會各界必須正視青少年毒品問題,教育、家庭與社會緊密配合,遏制毒品對社會的禍害。
  根據聯合國發佈的《2024年世界毒品報告》指出,新型合成阿片類藥物的出現以及其他各類毒品的供需屢創新高,加劇了世界毒品危機的影響,導致吸毒病症和環境危害上升。目前全球吸毒人數已增至2.92億,10年來增長了20%。其中共有六千四百萬人患有藥物使用障礙,因合成毒品導致用藥過量死亡的人數持續增加。事實上,毒品除了造成身體危害外,還有容易防範的共用針具及難以防範的危險性行為、會大幅增加愛滋病病患人數、吸食毒品的金錢消耗造成的犯罪率上升、吸毒者轉為販毒者增加毒癮人數及吸食毒品後精神狀態不佳增加的社會危險。
  厲行禁毒方針是中國對毒品問題的一貫立場,近年除了強化執法打擊外,還務實開展國際合作及快速增列新精神活性物質規管,體現國家管控毒品問題的決心。
  就本澳來說,根據「澳門藥物濫用者中央登記系統」資料顯示,二○二四年本澳呈報的吸毒人數共一百四十八人,較二○二三年增加百分之二十四點四,其中廿一歲以下青少年共七人,較二○二三年增加二人。吸食毒品以冰毒為主,其次是大麻。吸毒場所持續隱蔽,在家、朋友家及酒店吸毒共佔70%。以上數據表明近年本澳整體吸毒情況有明顯下降,但吸毒年輕化與隱蔽化趨勢仍需加強關注。
  根據相關的研究資料,出現吸毒人員年輕化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家庭教育不到位,父母疏於教育管理。隨著本澳近年經濟急速發展,不少雙職家庭,父母與子女相聚的時間減少。一旦形成父母教育的缺失,過於寵愛或是過於冷漠,家庭中得不到一絲親情溫暖,在青少年的健全人格塑造過程中難免會出現缺陷。他們在正常社會中難以被人接納,加上父母以及社會大眾的不認可,往往只能身處社會邊緣。作為一個正常人,在不瞭解其背後的成長環境,通常會選擇趨利避害,遠離他們。長期得不到家人與社會大眾的關注、認可,久而久之,他們只得從社會邊緣去尋求認同,而毒品恰巧能」撫平「其精神上的焦慮與孤寂。儘管這類吸毒者通常表面自大狂妄,實則自卑到底,他們只是想用這種極端的方式,喚起家人與社會的關注與認可。根據對吸毒人員的跟蹤統計,在成長過程中,父母教育的失責,家庭環境的冷漠,是導致目前青少年吸毒的主要誘因之一。
  二是部分青少年交友的時候沒有判別能力,他們過早地接觸社會上的不良青年,在他們的影響下,長期出入娛樂場所。部分娛樂場所負責人為了經濟利益向部分青少年兜售跳跳糖、香氣四溢的咖啡、奶茶等迷惑性極強合成毒品,一些青少年年輕氣盛,好奇心強,很容易使其經不住誘惑和好奇心,吸食毒品。
  三是青少年正處於成長的關鍵時期,自控能力差,好奇心強,面對新鮮事物都有比較強烈的嘗試欲望,很多年輕人僅僅出於釋放壓力、張揚個性等原因就去吸毒,根本不考慮毒品會給自己、家庭造成的危害。
  為此,近年本澳不少民間社團已發出呼籲,要求關注越來越嚴重的靑少年涉毒情況。
  事實上,為努力建立無毒社區,特區政府協同多個部門以及民間團體,一直以來不遺餘力打擊毒品販賣及防治濫藥工作,以控制毒品的供應,減低社會對毒品需求。例如保安當局特別從源頭上進行大力打擊,包括堵截毒品的流入、防止本地區內出現販毒罪行等,根據司法警察局的資料,2024年「販賣及出售毒品」案件共五十一宗,比2023年及2019年分別下降百分之五點六及百分之五十七點一,繼續保持低案發趨勢。全力開展各項預防和打擊毒品犯罪的警務部署,深化及完善與鄰近地區和外國緝毒單位,以及國際刑警組織的執法合作和互通情報。
  因應本地及鄰近地區毒品的趨勢和影響時有變化,社工局以全面、廣泛和針對性的策略開展各項禁毒教育工作。在預防濫藥教育方面,社會工作局致力從源頭減低居民濫藥風險,向全澳學校、社區、家庭及各階層人士開展多元化禁毒教育和宣傳工作。系統藥物教育課程至今已踏入廿五年,課程涵蓋幼高至高二年級,覆蓋全澳超過八成學校。歷年參與課程累計超過五十二萬人次,符合聯合國提出的倡議,確保所有兒童及青少年在不同風險水準和環境中都能認識毒品危害和安全成長。社會工作局積極響應每年國際禁毒日,聯同相關政府部門和民間機構舉辦不同禁毒活動,由二○一四年至二○二四年共吸引超過卅三萬人次參與;此外,推出不同主題兒童繪本、親子桌遊、短片和圖文包等,向不同年齡層人士發放健康生活和求助資訊,歷年累計接觸超過一百二十萬人次。
  在戒毒康復工作方面,社會工作局為藥物依賴者及其家人提供戒毒門診服務,二○二四年整體戒毒求助個案共四百四十六人,當中約一成六為新求助個案,其餘均為穩定接受跟進的個案,尿檢陽性比率約一成。另外,自二○○五年開展美沙酮維持治療計劃至今已累計共四百二十三人參與;與機構合作推出清潔針具計劃,由二○○八年至二○二四年累計回收污染針具超過卅九萬支,本澳吸毒人群感染愛滋病毒情況由二○一六年至今已連續九年維持零感染目標。在支持戒毒人士重返社會方面,截至二○二四年累計共有三百五十二名康復人士參與兩項職業培訓計劃,其中一百八十四人參與實習、六十七人成功透過職業配對獲企業聘用。社會工作局積極優化各項門診戒毒措施和提升前線人員專業水準,截至二○二四年共有四十九名前線人員通過考核獲取認可戒癮輔導員專業證書,以及協助民間戒毒機構考取ATCA國際認可,反映本澳戒毒服務已符合國際水準。
  可以說,特區政府在推動全社會共同拒毒禁毒取得一定成果,營造了社會反毒環境,此成績實來之不易。但也有隱憂,近年青少年吸毒現象不僅隱蔽化、網絡化,並呈現新的特徵,對社會造成嚴重挑戰,澳門禁毒工作面臨前所未有的複雜局面——依託咪酯(「太空油」)等新精神活性物質借電子煙載體,以「無害時尚」的偽裝誘騙青少年。司法警察局數據顯示,2024年查獲案件中電子煙具殘留毒品痕跡,印證了毒品載體「日用化」趨勢。更嚴峻的是,吸毒場所高度集中於私人空間,傳統巡查機制幾近失效;而「互聯網+物流+電子支付」的涉毒犯罪模式,使毒品交易如暗網般蔓延。澳門藥物濫用者中央登記系統揭示,青少年首次吸毒年齡降至13.5歲,七名21歲以下吸毒者背後,是家庭監護與校園防線的雙重失守。
  面對依託咪酯的肆虐,澳門以緊急程式修訂《禁毒法》,將其納入管制並設置最高一年刑期,彰顯法治威懾力。同步升級的還有技術防線——司法警察局引入3分鐘快檢試劑,在口岸部署AI分析系統與痕量檢測儀,以科技賦能緝毒精准度。然而,單點突破難抵全局壓力。當前《控煙法》雖禁止電子煙流通,但對隱蔽的改裝毒品載體仍力有未逮。
  有智庫學者就表示,現時的新型毒品載體形式更爲隱蔽,倡議當局靈活運用「科技強警」的理念,構建智慧禁毒體系,持續優化相關的執法設備,更新毒品的檢測系統,引進AI智慧分析系統等前沿設備,升級毒品快速篩查能力;搭建跨境毒情大資料平臺,運用演算法模型預警走私風險;同時在口岸全面推行多模態查驗機制,對出入境人員、貨物及郵包實施無感化精准篩查。以技術攔截與人力防控形成雙重屏障,加速推動澳門向「無毒城市」目標邁進。內地相關司法單位曾在總結涉毒犯罪的典型案例時提到,「互聯網+物流寄遞+電子支付」是常見的涉毒犯罪手段。故當務之急是加強與國內外相關單位加強合作,建立「跨境毒情大數據平臺」,聯合粵港澳深化情報共用,在物流樞紐實施智能查驗,斬斷「網購—寄遞—分銷」的犯罪鏈條。唯有法治與科技雙輪驅動,方能為青少年架設高壓防護網。
  此外,防治毒品問題需堅持「打防結合、預防為先」方針。建議將禁毒教育納入教育體系,創新「體驗式+參與式」宣教模式,開發禁毒主題VR體驗遊戲,模擬毒品對身體的損害過程,以沉浸式教育提升青少年警覺性。二是鼓勵學生主體參與到禁毒活動,設立「校園禁毒大行動」計畫,鼓勵學生自主設計情景劇、互動展覽等宣教項目,強化同齡人影響效應。
  誠然,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應攜手合作,共同防範青少年吸毒問題,一方面可加強對網絡平台的監控,打擊在線毒品交易,切斷毒品供應鏈。另一方面教育是防範毒品問題的第一道防線。近年來,教育部門及警方恆常到學校宣講拒絕毒品的重要性,結合校方因應學生接收訊息的習慣,透過生動的互動教學,讓學生深入瞭解吸毒對健康、學業及未來發展的嚴重後果。甚至以角色扮演、戒癮者現身說法,讓學生感受到吸毒的真實影響,從而提升拒毒意識。同時著重培養青少年正確的社交價值觀,營造健康的朋輩群體文化。正如禁毒委员许璇珊所言:培养「识毒、防毒、拒毒」能力,才是抵御诱惑的核心免疫力。
  禁毒非孤軍之戰。當青少年在私人空間吸毒比例攀升,家庭的情感支持成為關鍵錨點。家長應加強對子女的關愛與陪伴,透過耐心傾聽,主動瞭解子女的社交圈及壓力來源,讓子女能真切感受到來自家庭的情感支持與心理理解,從而建立安全感與自我認同。此外,家長可多鼓勵子女參與多元化的正向活動,如體育運動及志願服務等,減少涉足不良場所的機會,建立正向的壓力調適和積極向上的生活習慣。
  社會層面則需織密支持網路——澳門婦聯推動的跨境堵源、社工局「美沙酮治療」九年艾滋零感染、352名康復者職業重建計畫,皆證明多元干預的有效性。更需借鑒「滅罪小先鋒」計畫,以朋輩力量將防毒資訊滲入校園角落。唯有家庭關愛、社會接納、政策扶持三維聚力,才能為迷途者點亮歸航的燈塔。
  總之,築牢青春防線,非一時一地之功。它需要政府以雷霆手段斬斷毒鏈,學校以創新教育播種理性,家庭以溫情守望孕育韌性,青年以國家使命昇華自我。當全社會化身「禁毒先鋒」,澳門終將在彩虹之下,見證新一代無毒青春的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