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島社諮委關注 閒置地發展利用

  【本報訊】離島社諮會昨日舉行本年度第七次平常會議,多位委員關注閒置土地的發展利用和環境衛生等民生問題。
  多位委員議程前發言關注閒置土地問題,包括區內閒置土地環境衛生、利用閒置土地提升文藝旅遊品質及推動路環臨時停車場多功能發展等。委員梁俊傑表示,新屆特區政府提出將合併規劃利用位於松樹尾的兩幅閒置土地,為改善氹仔舊城區的交通、營商環境創造條件,也是煥發「氹仔舊城區」商圈活力的一大契機。他建議,將松樹尾閒置土地與舊城區、益隆炮竹廠整合規劃,共同打造一個功能互補、動線流暢的「城市客廳」,包括將松樹尾土地定位為「門戶樞紐」,將底層空間打造成集巴士總站、旅遊巴上下客區、的士站及公共停車場於一身的大型交通樞紐,從根本上解決現時官也街周邊的交通亂象;將官也街一帶定位為「人文美食核心」,透過優化從交通樞紐到舊城區的步行路線和指引系統,順暢地引導人流走進舊城區的大街小巷,讓市民、遊客能更深入地探索和體驗那些根植於社區多年的特色餐廳和老店;將益隆炮竹廠片區活化為「文創藝術腹地」,炮竹廠片區獨特的工業遺址氛圍與歷史建築群,適合發展為藝術家工作室、專題展覽館以及設計師買手店的聚集地,承接尋求更深度文化體驗的客流。
  委員劉雅樂表示,近年內地和周邊城市均以河濱公園和文藝園區作為城市文化營銷名片,精準洞察居民和遊客的需求,結合從非遺技藝到文化體驗的沉浸式互動、從生活方式品牌到文化復興展示。結合特區城市總體規劃(2020-2040)對氹仔北區2的規劃要求,如優化濱水休閒設施、保護小潭山及沿岸重要節點的景觀視廊。他建議將氹仔海濱休憩區的單車徑延伸連接至原海洋世界的閒置土地,持續打造離島區海濱休憩長廊;參考新加坡、香港和內地等城市,以濱海大型文藝設施帶動文化旅遊建設,藉原海洋世界的氹仔海濱休憩地理位置,規劃廣場和步道的海濱公園,打造宜遊文藝園區新景點,讓居民和遊客可以觀看煙花匯演和欣賞對岸澳門景觀,並圍繞岸邊興建以文化主題澳門博物館和演藝劇場,呈現動靜皆宜的藝文空間,具有澳門特色的打卡景點,配合演藝之都的工作。
  委員施麗君表示,至去年年中,特區政府已依法收回93幅國有土地,但目前的開發利用率僅約27%,顯示大量已收回土地仍處於閒置狀態。為避免土地資源被浪費,她以路環原飛鷹基地改造為臨時停車場為例,建議在停車場設置多功能旅遊資訊中心,配備免費Wi-Fi、快速充電站、智能行李寄存櫃等設施,並整合路環景點導覽、交通接駁等服務功能,打造智慧旅遊服務樞紐,為旅客提供一站式服務體驗;採用模組化設計,地面鋪設可拆卸鋼板等臨時建材,預留未來轉型為文創市集的硬體介面;試行「日間停車+夜間市集」的複合運營模式,週末開設特色市集,逐步探索區域活化路徑;推出「路環漁村深度體驗」主題套票,整合停車場AR互動區、荔枝碗歷史街區、船人街文化廊道等,通過90分鐘沉浸式遊覽動線設計,有效延長旅客停留時間,提升消費附加值;:針對已交回政府的舊監獄職員停車場,建議納入公共停車資源統一管理,適度開放予公眾使用,進一步緩解社區停車壓力。
  委員李文創表示,關注區內閒置土地環境衛生,建議當局藉著規劃建設,盡快清除其餘閒置土地的雜草,填補窪地、疏通排水溝渠,噴灑環保型昆蟲生長調節劑或天然精油,避免積水淪為蚊蟲繁殖區,降低蚊蟲密度;加強公私協力模式,舉辦「環境清潔日」,號召居民、學校、社區團體共同清理閒置土地,強化公衛意識,減少蚊蟲棲息空間;透過學校課程、社區媒體宣傳「不亂丟垃圾」「容器積水清空」等觀念,從源頭減少問題;鼓勵市民多使用市政在線網上平臺,通報亂丟垃圾、積水等問題,即時處理。
  委員李永健表示,希望政府善用閒置地,緩解人車爭路情況,現時旁邊黑橋街和地堡街有不少的士及旅遊巴停靠上落客,形成路面堵塞,建議可仿效信安街做法,於上述國有土地開闢一條臨時交通道路,供前往松鼠尾停車的駕駛者出入或駛入官也街,以緩解區內人車壓力,優化交通安全環境。他指出,氹仔BT7及BT11-12兩地已有所規劃,建議加快推進動工,既能滿足區內居民殷切的期待,又能解決區內一些學校場地不足的問題,更能加強區內綠化及活動及親子空間,並期待能成為中央公園的延伸,落實首階段優化土地計劃,為善用閒置地的計劃奠下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