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新華回憶朱德:爺爺始終保持著勞動者的本色

  朱新華是朱德元帥唯一的孫女。濃眉毛,國字臉,熟悉的朋友都說,從外貌上看,她是朱德後人中最像爺爺的一位。連鄧穎超第一次見到她時都說「一看就是朱家人」。
  因參加有關的紀念活動,筆者曾有機會與朱新華接觸,並建立了聯繫,多次聽她深情講述自己在爺爺身邊所接受的教育與薰陶,還有爺爺一直以來勤勞節儉、始終保持勞動者本色的故事。
  爺爺愛讀書並教我掌握學習要領
  朱新華1954年出生,是朱德獨子朱琦與妻子趙力平的女兒。她和哥哥朱和平的名字都是爺爺給取的。20世紀70年代中期,朱新華從廣州解放軍第一軍醫大學畢業,在北京解放軍301醫院工作,曾任急診科主任;1998年,調301醫院幹休所,先後任門診部主任、所長、系主任醫師。朱新華有幸在爺爺朱德、奶奶康克清身邊成長,在一起相處的時間比較長,特別是在動盪的「文化大革命」時期,她獨自陪伴兩位老人在廣東從化度過了一段美好時光,留下了難以忘懷的記憶。
  1969年3月2日,中蘇邊境發生了流血事件,導致中蘇關係更加緊張。3月15日,毛澤東提出「要準備打仗」,備戰成為了當時的工作重點。
  10月18日,林彪向全軍發佈了準備打仗的「第一個號令」,全軍進入了一級戰備狀態。20日,出於安全考慮,周恩來向在京退居二線的老同志傳達了中央會議精神,決定把他們分別疏散到外地。一周後,朱德和夫人康克清便匆忙地離開了北京前往廣東從化。
  當時朱新華的大哥朱援朝已在1968年當兵去了外地,二哥朱和平也在北京一鋼廠當工人,只有她初中畢業尚未分配,又沒到上山下鄉的年齡。於是,父母商量後,決定讓她去廣東和爺爺奶奶共同生活。就這樣,15歲的新華來到了二老身邊。
  朱老總夫婦當時住在松園七號。朱新華來到後,便成為陪伴在爺爺奶奶身邊唯一的親人,自然也給兩位老人帶來了一份慰藉,排遣了寂寞。
  在那些日子裏,讀書、讀報是朱新華每天必須完成的主要任務。她說,爺爺在任何環境中都始終保持著積極向上的良好心態,每天堅持看書學習,讀報讀檔,關心國家大事,並鼓勵家人好好學習,努力工作。在學習的過程中,爺爺還教她如何掌握學習要領,叮囑她讀到書中不懂的地方要做個記號,反復學習,並做好筆記,邊學習邊討論,直至融會貫通。
  「爺爺對待學習的態度是非常認真的!《共產黨宣言》《實踐論》是爺爺經常讀的兩本書,無論走到哪里,都要帶上它們。每次讀完還要簽上讀書的日期,書中到處可見爺爺標注的眉批。」爺爺的學習方法,讓後來從事醫務工作的孫女獲益良多。朱新華說,自己在讀醫學類圖書時,也是按照爺爺的學習方法,反復閱讀,並養成了在書上作眉批的習慣,加深了印象,效果非常好。
  爺爺要求後輩接好為人民服務的班
  在從化,朱新華每天除負責組織學習外,還要陪同爺爺奶奶一起散步。爺爺一向對親屬要求嚴格。他要求孫輩對人要尊敬有禮貌,碰到警衛人員敬禮必須回敬,還規定朱新華平時要和工作人員一樣參加勞動,打掃衛生,到大食堂去吃飯等。
  1970年3月,朱新華入伍,離開從化前往廣州軍區後勤第21分部,在廣東興寧179醫院接受新兵訓練過程中,接觸到許多髒活累活,包括挑擔子等,都是以前從來沒有幹過的活。新兵訓練結束後,朱新華被分配到廣州部隊醫院當衛生員,護理病人時經常要端屎倒尿,這讓年青的她很不習慣,一時難以接受。於是,她想利用爺爺的關係調換一下工作。爺爺知道後沒有答應,而是鼓勵她工作要從最基層做起,才能好好鍛煉自己,成為有用之材。
  廣州距從化比較近,朱新華每次從部隊回到家中看望兩位老人時,都要彙報自己的工作和學習情況。爺爺對她的進步給予肯定,並多次教導她向勞動人民學習,和工農子弟打成一片,改掉身上的「驕、嬌」二氣,做一個又紅又專的接班人。
  爺爺多次教育並告誡孩子們,要接好為人民服務的班,而不是接「官」,要有理想、有志向、有專業,要掌握一技之長,才能為祖國建設作貢獻。朱新華說,父親朱琦、母親趙力平在抗戰時期就參加了工作,也算得上老革命。新中國成立前夕,父親被調往石家莊鐵路局,爺爺就要求他「不能當領導搞管理,要從頭學起」。父親便從火車機車的練習生開始做起,然後在司爐、副司機、司機等機車的一線崗位上工作了好多年。
  許多人對朱老總讓自己的兒子去開火車很不理解,他卻說:「幹什麼都要從頭做起,受了這個苦,知道工人多不容易,才能受教育。從工人到幹部,這才能當個好幹部。」朱新華回憶,有一年,父親所開的火車去北戴河,在天津停留15分鐘。他臨時被叫去貴賓室,進去一看發現自己的爹爹坐在裏面,感到十分意外。而當爺爺看到穿著工作服、滿身塵汙和油漬、像個賣炭翁的兒子時,卻非常高興,欣慰地說:「你真會開車了!我坐你開的車,感覺不錯,挺穩當!」
  爺爺始終保持普通勞動者的本色
  作為解放軍總司令的朱德,帶兵打仗雷霆萬鈞,指揮千軍萬馬叱吒風雲,為革命、為人民建立了卓越功勳,成為共和國十大元帥之首。朱新華說,其實,爺爺對勞動人民有著非常深厚的感情,始終把自己當作普通一兵,不論在什麼時候都保持著勞動者的本色。
  井岡山鬥爭時期,身為紅軍軍長的朱德,與士兵同甘共苦,經常帶頭穿雙草鞋,戴頂斗笠,與戰士們一道,挑著兩籮筐共50多公斤糧食翻山越嶺上井岡;長征時期,為了避免紅軍戰士誤食野菜中毒,作為總司令的朱德,帶領炊事員、警衛員和藏族同胞等,實地採集回來幾十種野菜標本,請醫生化驗,並在部隊舉辦的「野菜展覽會」上,親自拿著標本給大家講解如何識別……
  朱新華說,爺爺和奶奶都是從山鄉農村走出來的人,對農作物的特性十分瞭解。爺爺從小就跟著他的母親一起勞動,對一年四季有些什麼作物又是怎麼長出來的都清清楚楚,稱得上農業生產上的行家裏手。
  戰爭年代的延安,缺衣少糧,物資匱乏,西北的土地乾旱貧瘠,大部分不適合種植農作物。毛主席特意把朱老總找來,要他去山坡上選地。朱總司令聽說南泥灣是個可以開發生產的好地方,就帶上秘書、參謀等身邊工作人員一起去實地踏勘。他們帶上兩把鏟子,從這個山坡轉到那個山坡,把南泥灣、臨鎮、牛式鎮一帶全跑遍了。每到一地就用鏟子挖下土,抓在手裏看一看、揉一揉,就知道哪些地方可以種菜,哪些地方適合種糧。南泥灣這塊「陝北的好江南」,就是這樣經他們一行人翻山越嶺、「踏破鐵鞋」勘探出來的,一場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接著迅速展開。
  在大生產運動中,朱老總除組織部隊開荒生產外,還有塊「自留地」親自耕種。徐向前元帥曾回憶說,朱老總「起早貪黑,拾糞澆水,辛勤管理,種出的番茄個頭特大,我們都吃過」。他的一言一行大大推動了陝甘寧邊區乃至各抗日根據地的大生產運動,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
  在朱新華的記憶裏,爺爺很早就要求子孫們靠勞動換來果實,養成自己動手、自力更生的好習慣,不能養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壞毛病。在三年經濟困難時期,爺爺帶領身邊的工作人員和孫輩們,在中南海住所空地上開墾出來一片菜園,種上瓜果蔬菜還有雜糧等,像茄子、白菜、辣椒、玉米這些都種過。爺爺很會用地,中間種些什麼,邊上種些什麼,一清二楚。從翻地、播種,到鋤草、澆水、施肥,他和奶奶一一給我們現場加以指導。後來,爺爺奶奶搬到了萬壽路新六所居住,也是如此。
  種植果蔬,除解決家人和身邊工作人員食用外,更主要的還是鍛煉孩子們從小養成愛勞動的習慣。朱新華說,那時候我們這些孩子上學回到家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去給菜園澆水、鋤草、施肥。這種從小養成的勞動習慣,使我們後來對參加勞動,吃苦受累,感到很自然,根本不覺得有什麼。
  爺爺生活儉樸,吃穿用一點兒不講究
  「從儉入奢易,從奢入儉難。勤儉建國家,永遠是真言。」這是朱德元帥生前寫下的一首詩。朱新華跟爺爺奶奶生活那麼多年,對兩位老人身體力行、一手培育起來的節儉家風家訓感受特別深:「他們的生活一直非常簡樸,吃穿用一點不講究,工資幾乎全都花在了孩子們的生活和學習上。爺爺自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以來,從沒拿過元帥級別的700元高工資,只拿行政級別的400多元工資;平時節衣縮食,積攢下來的兩萬多元存款,最後也全部交了黨費。」
  朱新華介紹說,爺爺的飲食也很簡單,粗茶淡飯,中餐、晚餐一般是一碗米飯加三菜一湯,同普通的老百姓沒有兩樣。全家大人、小孩都圍坐在大桌上吃飯,不分等級,唯一有區別的就是爺爺有糖尿病,飲食要定量並受「監管」,不能吃甜的。爺爺喜歡吃四川泡菜和回鍋肉,但醫生對他的飲食控制得很嚴格,每頓基本上都是保健菜。有次上了回鍋肉,爺爺想解饞,也只能吃兩塊。
  爺爺強調艱苦樸素,堅決反對鋪張浪費、擺譜比闊氣。他用過的被子、褥子、床單,穿過的內衣、睡衣等,幾乎無一例外地打著厚厚的補丁,有的甚至補丁上面還摞著補丁。他很少給自己添置新衣,兩套好點的衣服都是參加外事活動或外出時才穿。他常說:「坐在家裏要穿得那麼好幹啥?有錢不能亂花,要支援國家建設。」「衣服、被子只要整齊乾淨就好,補補能穿能蓋,何必買新的?這比戰爭年代好多了,那時一件衣服要穿多少年啊!」
  他還多次叮囑身邊工作人員說:「要養成儉樸的習慣,生活上不要太超乎老百姓水準之上。我們要想到全國人民,能節約一點是一點。現在過上好日子,也不能忘記過去的苦日子,不能貪功居功、貪圖享樂。」
  爺爺去世時找不到一套像樣的衣服穿
  朱新華的媽媽趙力平是縫縫補補的一把好手,家裏所有縫補、編織和洗曬的活,全靠她承擔並張羅。家裏有這樣一個「能工巧匠」,在穿著上爺爺更不會輕易「棄舊換新」。
  朱新華記得,有一年國慶日放假,在天津鐵路上工作的爸爸媽媽回京看望爺爺奶奶。考慮到冬天要來臨,媽媽就把爺爺穿的棉衣找出來備置好,哪知當把棉衣找出來後,發現因穿得太久,棉衣已舊得不行了,裏面的棉花也板結發硬,穿在身上既不舒適美觀,也不保暖,於是媽媽就說這棉衣太難看了,還是買一套新的吧。深知爺爺習慣的奶奶說,這可要問下你爹爹,如果他不同意就不能換新的。果然如奶奶所料,爺爺就是堅持要穿舊的不買新的,他要兒媳把棉衣改一改,自己繼續穿。
  沒有辦法,我媽媽只得按照老人的意見辦。好在媽媽有一手絮棉的絕活。她把這套舊的棉衣棉褲拆開,將裏面陳舊結塊的棉花,一一撕解攤開,再補充一些新棉花進去,就這樣倒騰了好久,才把舊襖改成了「新服」。因不知下回哪天再回京,冬天已臨近不能再等了,所以媽媽就想這趟一次性把棉衣改好,結果那天弄得很晚,一做完活就趕緊出門坐公車去火車站,差一點兒沒趕上回天津的火車。
  對於我媽媽的針線和縫補手藝,爺爺奶奶都特別佩服,常誇她是個勤儉持家的好幫手。而爺爺身邊工作人員對她也是很佩服。面對朱老總使用的破舊衣物要繼續用,而他們自己又束手無策時,一聽說我媽媽回來了就特別高興,說:「老趙來了,這下有辦法了!」
  1976年7月6日爺爺去世時,家人想找件像樣點的衣服為老人送行,翻遍了箱子也沒找到合適的,最後外套還是穿上了他生前會見外賓時常穿的衣服,一件襯衣也是穿過的,雖然稍微好一點卻缺著扣子,於是把別的衣服上的扣子拆下來補上去。奶奶當時含著眼淚說,老總啊,實在對不起了,找了半天也沒找到像樣的衣服,只有讓你穿著這樣的衣服去了。朱新華說,對於爺爺奶奶來說,新衣服也不是買不起,他們就是這樣一種思想和觀念,不能鋪張浪費,錢要花在該花的地方才行。
  朱老總去世之後不久,夫人康克清將他生前結餘的工資與平時的積蓄,共計20306.16元,全部作為黨費上交給了組織,分文未留給家人和後輩。
  在朱新華手頭,有一張爺爺身著元帥服並簽有名字的照片,這是老人生前贈送給孫輩僅有的紀念物。再就是一些供學習用的書。朱新華介紹,父親朱琦曾得到爺爺贈送的馬列著作和一套《幹部必讀》;他們這些孩子上學時,爺爺也分別贈送了《毛澤東選集》以及毛筆字帖等。
  爺爺教誨銘記在心,激勵自己發奮工作
  「爺爺沒有留給子女和孫輩什麼物質財產,留給後人的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朱新華說,自己與爺爺奶奶在一起生活了多年,當時並不懂得他們為什麼要那樣「苦」自己,不完全瞭解並理解爺爺奶奶等老一輩的思想與行為。隨著年齡的增長,特別是看了、聽了許多有關爺爺的書與故事,走訪爺爺奶奶生前工作和戰鬥的地方,再聯繫過去的生活經歷,才開始逐漸地瞭解爺爺,慢慢地讀懂爺爺,真正地認識爺爺。
  「我們是共產黨人,是為人民服務的政黨,不是封建王朝『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時代。」「你們要接班,不要接『官』;接班就是接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和本領。」「你們決不可以因為有我的關係而有任何特殊。」爺爺教育並提醒家人的話語,朱新華始終銘記在心。
  朱新華感慨說,中國革命能夠取得成功,來之不易,在過去那樣艱難困苦的條件下,正是像爺爺那些革命前輩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定信仰、百折不撓,披荊斬棘、勇往直前,才取得了中國革命的勝利。這種對黨的事業無比忠誠、對革命理想執著奮鬥的崇高精神,需要我們代代傳承和發揚。
  算起來,爺爺朱德已經去世40多年了,朱新華覺得他老人家一直沒有離開,依然用他那慈祥平和的目光看著自己,用他那渾厚低沉的四川話叮囑著自己……
  (危春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