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一直是描寫荔枝美味的千古名句。盛夏時節,鮮甜多汁的荔枝大量上市,深受人們喜愛,同時大家又擔心吃太多會帶來風險,因為國內外都曾報導過空腹吃大量荔枝引起中毒甚至死亡的事件。那麼,荔枝到底該怎麼吃呢?真的可以「日啖荔枝三百顆」嗎?
「荔枝病」是怎麼回事兒
「荔枝病」實際上是指空腹食用大量荔枝後出現的頭暈、乏力、出汗、肢冷、腹痛等低血糖症狀,嚴重時可出現昏迷、抽搐,甚至死亡。
發病者多為兒童,多發生於清晨,發病程度與未成熟荔枝的攝入量、其他碳水化合物食物的攝入量(攝入越少越嚴重)、年齡等因素有關。
甜甜的荔枝為什麼會吃出低血糖
荔枝果肉中除80%是水分外,主要含有果糖、葡萄糖、蛋白質、檸檬酸、果膠及維生素C 等,而造成低血糖的元兇是荔枝中含有的兩種「低血糖毒素」:α-亞甲環丙基甘氨酸及次甘氨酸A。這兩種毒素主要存在於未成熟的荔枝中,會使血糖下降,還會阻斷糖異生的通道,並且影響脂肪氧化過程,身體動用脂肪來供應能量的路徑也會受到阻礙,令人體在低血糖時不能「自救」。
當血糖較低又不能使用其他物質提供能量時,人就會感到頭暈乏力、心慌出汗,嚴重時還會出現昏迷、抽搐。若低血糖持續時間較長又不能得到及時救治,就可能危及生命。
可以用荔枝來控糖嗎
看到這裏,可能有糖尿病患者會在心中暗喜:是否可以通過吃荔枝來降血糖呢?
答案是不可以。人體有一套完整的神經—內分泌—血糖調節機制,以保證血糖在一個正常範圍內波動。糖尿病患者的這套調節機制受損,自身對血糖的調節能力較正常人差,既容易高血糖,也容易低血糖,且出現低血糖時身體的「自救」能力也更差。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往往又是急性心肌梗死、腦中風等的誘因。如果糖尿病患者由於大量進食荔枝而誘發低血糖,其危險程度比一般人要高很多。
那糖尿病患者少吃點荔枝可以嗎?荔枝的升糖指數較高,為70,含糖量超過16%,對糖尿病患者並不友好,因此建議糖尿病患者最好不要吃荔枝。況且荔枝中的成分不利於脂肪分解,想減重的朋友也不宜多吃。
正常成年人飯後半小時到2小時適量食用荔枝是不會有危險的,因為人體有血糖調控體系,當血糖降低時,降血糖激素(胰島素)分泌會減少,升血糖激素(胰高血糖素、腎上腺素、糖皮質激素、生長激素等)分泌會增加,血糖得以維持在正常範圍內。
有幾類特殊人群需注意,如肝臟還處於發育過程中的兒童和營養不良者,他們的肝臟的解毒能力減弱,受到「毒素」的抑制作用更強。
如何科學食用荔枝
不吃未成熟的荔枝,因為未成熟的荔枝中「低血糖毒素」含量較高。
不要把荔枝當作一餐中唯一的食物。兒童不懂得控制食量,是「荔枝病」的易發人群,所以給孩子吃荔枝時應多加留心,並按時吃飯,出現症狀時要及時就醫。
避免夜間食用過多荔枝,特別是午夜到第二天早晨,空腹時間長,更需要脂肪轉換成葡萄糖以維持正常血糖。
普通人一次最多吃10顆荔枝,記得多喝水。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控制達標、總熱量控制好的前提下,一次可以吃2~3顆荔枝(相當於25克主食)。
如果出現「荔枝病」(即低血糖反應),應及時補充葡萄糖。注意:白糖、紅糖和蔗糖(雙糖)都不是葡萄糖(單糖),需要在消化道內轉換為葡萄糖,因此起效相對較慢,故出現「荔枝病」時,還是建議直接喝標籤成分中含有「葡萄糖或果葡糖漿」的軟飲料最好,其中含有的葡萄糖可以直接被吸收,見效快。但如果已經達到腦缺血、缺氧、昏迷的地步,單純補充葡萄糖已達不到治療的效果,必須及時送醫院採取綜合治療措施。
家庭醫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