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伏羲文化傳承基礎增進臺灣青年文化認同

  伏羲,即太昊,為上古聖王三皇之首。傳說中,伏義與女媧既是兄妹關係又是夫妻關係,同時也是炎帝和黃帝的直系祖先,被後人尊為「人文初祖」「人祖之宗」,是中華民族上古文明的重要創制者。伏羲文化信仰承載著兩岸共同的根源記憶、精神標識與價值追求,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時代,在兩岸融合發展的今天,對於兩岸同胞尤其是臺灣青年而言,增進他們對伏羲文化的認同,對於增進兩岸文化認同、凝聚民族向心力、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深遠意義。
  伏義文化的內涵與文化傳承
  伏羲觀天地萬物創八卦,結網捕獵訂婚姻,以龍圖騰凝聚華夏,其智慧奠定中華文明之基。從創世神話到制度規範,他終結結繩記事、發明禮樂,千年來祭祀傳承不息。《周易》雲:「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伏羲,引領人類進入漁牧時代;始畫八卦,其中蘊含的「天人諧和」的整體性、直觀性的思維方式和辯證法思想,是中華文化的源泉。近代學者一致認為這些符號是「中國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國原始文字的孑遺」;制定婚姻制度,從原始的群婚制走向族外對偶婚制,促進了人類家庭關係的穩定和社會秩序的形成,開啟了華夏民族重視人倫道德、家庭和睦的傳統;以龍為圖騰,將部落內的人按照不同職能劃分為不同的「龍」官。各官各司其職以管理不同事務,促進了社會秩序的形成,為後世國家制度提供了雛形。相傳伏羲首創八卦之後,為使民「耕獲授時」,便依四象八卦,定出四季、八節、二十四節氣,據《周髀算經》所載:「古者包犧立周天曆度。」對四季變化規律的初步掌握、原始農業種植技術的發明進一步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製作樂器、創作音樂的貢獻在相關文獻中也多有記載,如「伏羲造琴瑟」「伏義樂曰扶來」等,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伏羲奠定了華夏文化的基石,其文化符號成為智慧、秩序、和諧、創新等理念的象徵,在漫長歷史演進中,滲透到宗教信仰、民俗節慶、藝術創作、傳統技藝等各個層面,成為中華民族集體潛意識中的文化基因。作為中華民族人文始祖之一,伏羲在中華文明的發展史上留下了豐厚的遺產。在整個中華文化的推動與延續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地位。
  在兩岸歷史發展進程中,伏羲文化有著深遠的文化傳承。大陸地區,眾多伏羲廟、太昊陵等古跡遍佈各地,成為民眾祭祀、文化傳承的重要場所。較為著名的伏羲文化遺存如始建於明成化年間(1483-1484)的甘肅天水伏羲廟,是中國保存最完整的明代祭祀伏羲的廟宇,被譽為「華夏第一廟」。天水卦臺山祭祀伏羲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漢代,自上世紀80年代重啟祭祀;在河南淮陽伏羲畫卦臺有「天下第一臺」的美稱,相傳伏羲建都於陳後在此始創先天八卦,在河南淮陽太昊伏義祭典期間,一天最多可達80多萬人,被吉尼斯世界紀錄認定為最大廟會;位於山東濟寧市微山縣的伏羲廟是全國唯一陵上建廟、陵廟合一的建築,保持了典型的宋代建築風格,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大陸對於伏羲文化的學術研究也呈現出多學科多視角多元化的態勢。多地舉辦伏羲文化論壇,推動了伏羲文化研究的深入開展;許多專家學者從傳世資料、文化遺存、考古發現、神話傳說等方面,運用多學科交叉的方法,從不同角度探索伏羲文化的魅力和價值,為伏羲文化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理論支撐。
  在臺灣,伏羲被奉為八卦祖師,八卦圖記在民眾的生活、建築、宗祠建築等領域廣為應用,比如家中懸掛八卦鏡、貼八卦符,寺廟與宗祠建築中建造八卦藻井、八卦窗戶、八卦庭院等,在婚禮儀式中新娘用「八卦米篩」遮陽,為傳統婚俗中不可或缺的禮器等。臺灣地區祀有伏羲、女蝸娘娘的廟宇約40餘間,以伏羲命名的宮廟主要有新北市的太昊伏義八卦宮和臺中市的富陽軒八卦祖師爺廟。臺灣對伏羲的祭祀活動也非常隆重,自2014年起,臺灣每年與甘肅省天水市同時舉辦海峽兩岸共祭伏羲典禮,在臺北、嘉義等地均有舉辦,參加人數多達數千。2020年起,臺灣搭建共祭伏羲「雲」平臺,在Facebook、Youtube直播,觀看人數眾多。2024年的「2024(甲辰年)兩岸共祭人文始祖伏羲典禮」在新北市三重區先嗇宮舉行,祀典儀弍隆重古樸。還有一些臺灣學者專注於伏羲文化相關研究,如臺灣師範大學的邱榮裕教授曾探究臺灣地區民間「八卦圖記」中的伏羲文化蹤跡,還有林永昌先生近五十年來一直潛心致力於研究《伏羲先天六十四卦》卦相之法,臺灣東華大學劉惠萍教授著有《伏義神話傳說與信仰研究》,闡釋了與伏義相關的神話傳說形成、發展、演變的脈絡,以及由此而與政治、社會、宗教、信仰之間互動互生的關係。從日用而不覺的生活習俗到廟宇祭祀儀式,從傳統手工藝到專家學者的學術研究,皆體現出兩岸同胞對伏羲文化這一文化根脈的堅守與傳承,是兩岸同根同源、文化一脈相承的有力佐證。
  臺灣伏羲文化教育的缺失
  作為兩岸共同的文化基因的伏羲文化,在臺灣青年群體中的集體記憶正面臨著被塵封的困境,今天臺灣很多年輕人已不知道大禹治水、三皇五帝等歷史人物與上古傳說故事。
  從政治因素看,民進黨當局和「台獨」分裂勢力長期力推「去中國化」的政治野心導致文化的扭曲,扼殺臺灣社會的中華文化基因。這種行徑不僅撕裂了臺灣社會,也深深傷害了兩岸同胞親情,給兩岸關係發展帶來了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特別是持續30年的教改,嚴重削弱了臺灣青年對中華文化的認同,甚至切斷了臺灣青年與中華文化的聯繫,產生了一批所謂的「天然獨」。他們試圖抹除兩岸共同的歷史記憶,要求軍校刪除「中國現代史」課程,改為「世界歷史」,並縮減《孫子兵法》學分,給民族英雄鄭成功貼上「殖民者」標籤,取消清明遙祭黃帝陵典禮,將媽祖、保生大帝等民間信仰汙蔑為「對臺統戰工具」,弱化臺灣民眾對中華文化認同,嚴重破壞了中華傳統文化在臺灣的正常傳承和發展。「台獨」勢力推行「去中國化」的意識形態工程長期向臺灣民眾,特別是青少年灌輸「台獨」分裂思想,企圖通過這樣的一些政治操弄誤導島內民眾,攪亂臺灣民眾對國家和民族的身份認同,以此達到分裂的目的。
  從教育體系看,傳統文化教育尤其是像伏羲文化這樣具有深厚底蘊但相對古老的文化內容,在課程設置中所占比重不足,導致島內青年一代對伏羲文化的瞭解浮於表面,缺乏深入探究其內涵與價值的機會,難以形成深刻且系統的文化認知。從文化交流看,傳統民俗活動、文化節慶等傳承伏羲文化的重要載體參與度降低,在一些地區,曾經熱鬧非凡的伏羲祭祀儀式、傳統廟會等活動,年輕參與者寥寥無幾,文化傳承出現斷層跡象。伏羲文化交流推廣方面尚未充分挖掘其潛力與價值,交流形式較為單一,多集中在學術研討層面,針對青年群體的普及性、趣味性文化活動相對匱乏,未能有效激發兩岸青年對伏羲文化的興趣與熱情,使得這一共同的文化符號在青年記憶中逐漸模糊、黯淡,亟待喚醒與重煥生機。
  增強伏羲文化在臺灣青年中的認同
  民進黨當局為謀「台獨」私利,妄圖切斷兩岸同胞的文化臍帶,但他們忘了,共同的人文始祖與祖先崇拜是每一個中華兒女靈魂深入的記憶。伏羲文化不僅深深影響著兩岸同胞的生活,亦如血脈一樣融入兩岸同胞的生命中,代代傳承。從古至今,兩岸不論是官方還是民間,祭祀伏羲、尊崇伏羲文化的傳統庾續不絕。伏羲文化早已成為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海內外華人普遍認同的民族精神象徵、文化標誌和情感紐帶。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推動臺灣青年對伏羲文化的認同。
  加強兩岸文化教育機構的交流合作。在臺灣當局學校歷史文化教育缺失的情況下,尤其是民進黨當局「去中國化」的當下,迫切需要將伏羲文化納入傳統文化教育體系,通過兩岸文化教育機構共同編寫專門教材,以生動有趣、深入淺出的方式講述伏羲故事、闡釋文化內涵,如通過動畫、漫畫、遊戲等形式解析八卦原理、展示遠古文明創造,增加課程的趣味性與吸引力;同時開展豐富多樣的課外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參觀伏羲文化遺址、博物館,參與民俗文化調研等,讓青年在親身體驗中觸摸歷史溫度,感受文化魅力。社會教育層面,兩岸文化機構、民間團體應發揮積極作用。博物館、文化館可舉辦專題展覽,運用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現代科技手段,全景式呈現伏羲時代的生活場景、文化創造,打造沉浸式文化體驗空間;舉辦各類文化講座、研習班,邀請專家學者、民間藝人擔任講師,傳授伏羲文化相關的傳統技藝,如剪紙、雕刻、古樂演奏等,激發青年學習傳統文化的積極性,提升文化素養與傳承意識,在多元教育途徑交織中,重新勾勒伏羲文化在青年心靈版圖中的輪廓。通過研習伏羲文化,追溯中華民族的起源和發展脈絡,使年青人能夠清晰地認識到兩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種的歷史事實。
  創新對臺文化傳播方式。利用社交媒體平臺的傳播優勢,打造伏羲文化專屬話題與網路社群,鼓勵兩岸青年創作、分享與伏羲文化相關的短視頻、圖文作品,如創意演繹伏羲神話故事、展示現代生活中的伏羲文化元素等,借助網路傳播的裂變效應,擴大文化影響力;開發以伏羲文化為主題的手機APP,集文化知識科普、線上祭祀、互動遊戲、文化旅遊導覽等於一體,為青年提供便捷、個性化的文化服務,使其隨時隨地能夠接觸與瞭解伏羲文化。兩岸媒體應加強合作,策劃製作高質量的文化紀錄片、綜藝節目,比如以「溯源伏羲」為主題,深入探尋伏羲文化遺跡與傳承脈絡,「以兩岸青年話伏羲」為形式,邀請兩岸青年共同參與文化體驗與交流討論,通過電視、網絡視頻平臺等管道同步播出,跨越地域限制,引發情感共鳴,以新穎的視聽語言將伏義文化植入青年文化視野,重塑文化記憶的情感紐帶。這種文化創新不僅能夠激發伏羲文化的新活力,滿足青年人對時尚、新穎文化產品的需求,而且能夠在創新實踐中促進兩岸青年的交流互動,加深彼此瞭解,形成互利共贏的良好局面,進一步推動兩岸文化交流向縱深發展。
  打造兩岸特色文化交流活動。兩岸應共同舉辦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伏羲文化活動,如輪流承辦「兩岸青年伏羲文化節」,涵蓋祭祀大典、文化藝術展覽、傳統體育競技、民俗文化表演等專案,吸引兩岸青年廣泛參與;開展「伏羲文化尋根之旅」交流活動,組織青年實地走訪兩岸文化聖地,追尋祖先足跡,在共同參與中增進文化認同與情感交流。讓青年們在動手實踐中增進對傳統文化的瞭解和熱愛,通過這些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增強兩岸青年交流的互動性和吸引力,使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加深對伏羲文化的理解和情感交流。鼓勵兩岸高校、社團建立常態化的文化交流合作機制,舉辦伏羲文化學術論壇、創意設計大賽、文化夏令營等活動,為青年搭建交流思想、展示才華的平臺,促進文化創意碰撞融合,如在創意設計大賽中,鼓勵青年將伏羲文化元素融入現代產品設計、視覺傳達設計等領域,創作出兼具傳統底蘊與時代氣息的作品,讓伏羲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新活力,以文化活動為橋樑,啟動兩岸青年人心底深處的文化記憶,續寫共同的文化篇章。通過搭建穩定、高效的交流平臺與機制,為兩岸青年以伏羲文化為紐帶開展常態化交流創造良好的條件。
  總而言之,通過加強兩岸文化教育機構的交流合作、創新對臺文化傳播方式等多元路徑協同發力,讓伏羲文化在臺灣青年心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使其成為連接兩岸情感、傳承民族精神的堅實橋樑,在新時代浪潮中,兩岸青年攜手共進,共同守護與傳承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推動以伏羲文化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兩岸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兩岸融合發展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強大精神動力,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注入源源不斷的青春力量,向著文化同源、民族同根、心靈同脈的未來昂首前行。
  (皮小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