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投票開票 民眾陷入內耗深淵 「大罷免」成擴散全臺「割喉戰」

  全臺備受關注的「大罷免」正持續升溫。臺「中選會」近日公佈共24名「立委」的罷免案成立,首輪罷免案將於7月26日投票。21日國民黨展開反惡罷大造勢,22日臺灣地區領導人賴清德開啟巡迴10場系列演講,島內政治氛圍日趨緊繃。
  「票投大罷免,全民上戰場」
  據臺灣聯合新聞網21日報道,國民黨「戰鬥藍」負責人、前「中廣」董事長趙少康21日舉辦北部聯合反惡罷造勢大會,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臺中市長盧秀燕、前臺北市長郝龍斌、民眾黨「立委」張啟楷、網紅「館長」陳之漢等人紛紛現身,拉抬反罷免氣勢。
  盧秀燕表示,賴清德去年5月上臺後,就開始放民進黨的打手「青鳥」出來大搞政治追殺,民進黨已發動三輪鬥爭,第一輪鬥「立委」,只要是在野黨,不管做成怎樣統統罷免;第二輪鬥地方官員、地方政府,砍地方補助款;第三輪鬥租屋族,因為這個人群絕大多數都沒投票給賴清德。盧秀燕說,要阻止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總召集人柯建銘和賴清德胡作非為,阻止政治追殺人民,大家一定要出來投不同意票,「您的一票可以導正賴清德,一票不同意可以讓民進黨收手,不要再搞政治鬥爭」。朱立倫稱,「中選會」是民進黨開的、法院是民進黨開的,辦藍不辦綠,「我們要靠所有人民的力量」,7月26日投票一定要站出來。
  趙少康宣講的時候,天空漸漸飄起雨來,且越來越大,趙少康在社交媒體表示,「大雨澆不熄熱情,要用選票打敗賴清德、打敗大罷免」。趙少康稱,這場罷免鬧劇,完全就是賴清德和柯建銘沆瀣一氣的結果,他們不惜撕裂臺灣、傷害民主,也要設法消滅監督力量,「賴清德說政黨要競合,不能零和,但大罷免造成社會對立、臺灣空轉……嘴上說要團結,背後卻搞大罷免,說一套做一套」。趙少康同時表示,更令人憂心的是「票投大罷免,全民上戰場」,如果民進黨搞大罷免成功,「台獨金孫一人獨尊,臺灣難逃戰爭命運」。
  2024年臺灣地區大選,雖然民進黨獲勝、賴清德當選,但民進黨只拿下「立法院」113席中的51席,數量未過半,國民黨拿下52席,形成「朝小野大」的政治格局,隨後藍綠激烈對抗,柯建銘率先喊出「大罷免」口號。
  目前「大罷免」進入第三階段,6月20日,臺「中選會」公佈共有24名「立委」的罷免案通過二階段連署,他們的罷免案成立。這24人全部出自國民黨,包括王鴻薇、李彥秀、羅智強、徐巧芯等。另外,目前遭停職的新竹市長高虹安罷免案也成案,「24+1」罷免案將於7月26日投票、開票。
  臺媒稱,隨著「大罷免」進入最後階段,共有31席國民黨「立委」罷免連署被送件審查,除上述24人外,國民黨「立委」羅明才、江啟臣等人仍需要補件,而民進黨「立委」目前皆止步於二階段連署,僅剩新北市「立委」李坤城罷免案連署到23日截止、宜蘭縣「立委」陳俊宇罷免案到24日截止。
  「民進黨每天都在做非常矛盾的事情」
  22日,賴清德開啟所謂「團結十講」的第一講。其發言人稱,10場演講的主題包括團結、軍事、兩岸以及「均衡臺灣」等。另據臺灣《中國時報》21日報道,「大罷免」投票日公佈後,民進黨就發起所謂「全臺大串聯活動」,民進黨秘書長林右昌21日前往花蓮為罷免團體打氣,民進黨「立委」陳亭妃的所謂「顧臺灣護民主妃妃鐵馬隊」還將於7月5日挺進國民黨「立委」徐巧芯的選區。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批評稱,民進黨每天都在做非常矛盾的事情,「幾天前才邀請我們在野黨主席一起開會,只不過最後沒促成,民進黨每天都在惡意抹黑」,其所作所為就是要鬥垮在野黨、消滅在野黨。
  民眾黨主席黃國昌稱,賴清德「十講」的內容重複性高,刻意回避能源、居住、司法與社會安全網等臺灣民眾最關心的重大議題,無論是不敢面對,還是不願面對,都再度凸顯賴上臺一年多來施政空轉、內容空白的問題。資深媒體人黃揚明表示,賴清德啟動所謂的「團結宣講」,表面上強調凝聚臺灣共識,實際上是針對在野陣營進行反制。
  臺灣北部正遭罷免的國民黨「立委」也紛紛發表聲明,其中桃園6名「立委」發表聯合聲明,稱這是一場政治鬥爭,呼籲民眾「撥亂反正、終結政治詐騙」。新北5名「立委」表示,惡意罷免不是民主,生氣不如爭氣。臺北5名「立委」說,若是他們被罷免,臺北市民的權益將被民進黨當局全數收回。
  臺灣《聯合報》21日刊發評論文章稱,民進黨鐵了心要靠「大罷免」奪回「立法院」多數席位,已是赤裸裸的政治現實。這場罷免戰,不再是單一選區的政治檢驗,而是一場由民進黨高層主導、賴清德親自上陣的「全面性政治清算行動」,其目的在於清除在野力量、重掌「立法權」,讓「立法院」再次淪為民進黨一黨獨大的政治機器。罷免若成功,直接結果除了導致幾名國民黨「立委」下臺,還將衝擊島內整個政治體制。文章批評稱,賴清德口口聲聲說要「團結」,實際上卻在分裂臺灣。
  仇恨動員的火焰在各角落燃燒
  資深媒體人黃揚明認為,此次罷免行動不僅衝擊基層選舉動態,更是攸關民進黨當局穩定的一場政治攻防戰。他直言,若罷免案成功,將為賴清德帶來重大政治勝利;反之,若全面失敗,則將對其執政正當性構成嚴重衝擊。
  臺灣中時新聞網20日刊發評論文章稱,這場「大惡罷」不僅是部分「立委」的政治角力,更是擴散全臺的「割喉戰」,政黨對決與仇恨動員的火焰在臺灣各角落燃燒,「無論最終罷免結果如何,社會徹底撕裂,臺灣最美的風景還會是人嗎?」文章直言,這場「割喉戰」挑起仇恨對立,臺灣註定將陷入內耗深淵。
  世新大學管理學院院長江岷欽22日撰文稱,表面上,罷免制度依循合法程式運作,實質卻已淪為民進黨清除異己、鞏固自身權力的技術性工具。更令人憂心的是,島內司法檢調系統的角色日益失衡,「當司法不再中立,成為政治權力延伸的工具,這正是社會最危險的制度滑坡」。
  臺灣《中國時報》22日報道稱,今年原本是大選與「九合一」選舉之間的「選舉休息年」,臺灣民眾本可以免除政治紛擾,但因民進黨發起史無前例的「大罷免」,又被拉回政治惡鬥,「年年選舉,無限輪回,也將導致政黨在乎利益不顧民生,最終將民不聊生」。「大罷免」勞民傷財,臺「中選會」曾表示,一個「立委」罷免案就要花費1700萬至2000萬元新台幣,如今24個罷免案,將狂燒至少4億元新台幣,更重要的是,「大罷免」已嚴重造成當局對民生的漠視。文章稱,持續累積的政治對立已讓當局殺紅了眼,一切以鬥倒在野黨為最終目的,因此即便在野黨通過了民生法案,包括「員警人員人事條例」等,民進黨仍遲遲不執行。臺灣綜合研究院日前發佈經濟預測,考慮到下半年關稅衝擊浮現、急單拉貨效應消退,估計2025年島內經濟增長率無法維持在3%或以上,在關稅90天寬限期快到的時刻,島內廠商彷徨不安,卻不見當局作為,「內外交迫下,人民何時可以有好日子?」
  (陳立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