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一南:統一大計乃國之永恆基業 「一國兩制」應是談判的結果而不是起點

台灣問題至今懸而未決,但海峽兩岸的對抗性質卻已經發生了質變。過去,毛澤東和蔣介石都說,自己代表中國。今天對岸不屑於代表中國,對岸說:「你代表中國,我不代表;但是你不要代表台灣,我代表。」這就是今天台灣問題的質變。

老國民黨人在「一個中國」原則上亮不讓步

在「一個中國」的問題上,像孫中山那一代的老國民黨人,是絕不會讓步的。

當年鬧革命的時候,日本人曾給孫中山提供了包括武器、錢和避難所等很大的支持。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1912年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當時,日本人立刻找上門,讓孫中山兌現諾言,割讓滿蒙給日本。孫中山說:「第一,我從來沒有說過要割讓滿蒙給日本。第二,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國家,這點已經牢牢地印在中國人民的歷史意識之中。」

孫中山還講:「四大文明古國有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倫、古中國。只有中國文明完整地保留了下來。為什麼?因為古印度、古巴比倫、古埃及的國家都破碎了,文明就跟著破碎了。只有中國作為一個國家完整地保留了下來。所以,讓我們割讓滿蒙給日本,想都不要想。」他的思想基礎非常牢固,就是「一個中國」。

蔣介石也一樣。1950年6月27日,為了防止大陸武力攻打臺灣,美軍派出第七艦隊割斷了臺灣海峽。單從這點來看,蔣介石本該很感激美國人,但他卻很生氣。為什麼?因為當時的美國總統杜魯門講:「臺灣地位未定,要等到對日和約簽訂、朝鮮戰爭解決之後,才能定臺灣到底歸誰。」

6月27日當天,蔣介石就給杜魯門發表了反對聲明。蔣介石講,杜魯門說臺灣問題未定,他很不高興。第七艦隊進人臺灣海峽並不影響會議的召開,關於臺灣地位的決定,大陸和臺灣都是中國領土,不容入割裂,曲解臺灣地位就是別有用心。蔣介石與共產黨可以說是不共戴天,他恨不能將共產黨人斬盡殺絕。但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上,他毫不含糊,絕|不讓步。陳立夫,和共產黨對抗了一輩子,但晚年的他是臺灣的統派頭目。他曾講過:「世界上所有大|國,沒有任何一個大國希望我們中國統一,而海內海外的中國人,沒有不希望中國統一的。」國民黨和共產黨幾十年,甚至一個世紀以來的恩恩怨怨,最後在「一個中國」的問題上,雙方百川歸大海,彙聚在了一起。但在今天,這一點卻發生了巨變。

今天的台灣島內再無成組織抵禦「台獨」的力量

為了解決臺灣問題,鄧小平曾提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這個設想的背景是國共第三次合作。但國民黨下臺之後,這個條件已經不復存在了。國民黨再要恢復權力非常難,而且即使國民黨恢復了權力,新一代國民黨人和過去的國民黨人也已經完全不一樣了。所以,今天的我們正面臨著一系列的新問題。

今天的台海形勢並非突變,而是漸變的過程,只不過在發生蛛絲馬跡變化的時候,我們的思想警惕性不夠高,所以思想準備不足。當然,也並非毫無所知,比如,鄧小平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了三大任務:發展經濟、完成統一、維護世界和平。

有很多人說鄧小平個性急躁,提得太早了。他為什麼這麼急?很多人甚至猜測:「統一中國是重要的歷史任務,鄭小平這麼著急,是不是受到了歷史榮譽的引誘,想在中國歷史上名流千古?」這種設想不失為一種可能,但是,從鄧小平在1985年9月20日的講話中,我們可以看到他的想法完全不是來自於榮譽的引誘,而是來自於危險的威迫。

他說:「我們擔心蔣經國不在了,臺灣會走向混亂。不管怎樣,現在臺灣和我們還有共同點,都認可只有一個中國。但如果蔣經國不在了,就可能出現『兩個中國』。」

解決歷史問題需要歷史契機,歷史契機稍縱即逝,一旦錯過,便麻煩不斷。鄧小平正是要抓住20世紀80年代蔣經國當政這個歷史契機,抓緊解決臺灣問題。但後來的形勢被小平同志不幸言中。

1988年1月,蔣經國因嚴重糖尿病,突然病逝。李登輝上臺以後,台海局勢發生了巨變。距離鄧小平以上講話只有兩年多的時間。正應了小平周志在此前的擔憂,蔣經國不在了,臺灣要出現|「兩個中國」。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李登輝執政後的臺灣局勢完全朝著另外一個方向去了。

當然,從社會規律上說,即使|沒有李登輝,也會有其他的類似人物提前上臺,使臺灣問題提前變得嚴峻。歷史上有一些巧合,一些機遇,一時被錯過,整個局面都|會千差萬別。

今天,當我們再談到國民黨的時候,千萬不要以為這還是孫中山、蔣介石、蔣經國時期的國民黨,已經完全不是了。在今天的臺灣島內,成組織的抵禦「臺灣獨立」的力量已經蘯然無存。

兩岸貿易增了8倍台獨也曾了8倍

「胡蘿蔔」使盡了

大幅度的「臺灣獨立」運動,使今天的兩岸關係一再陷入困局。過去我們雖然從未放棄過努力,但說實話,我們也沒有完全做好準備。

長期以來,我們一直期望聞和平的方法來解決臺灣問題。但今天是什麼局面呢?我們不講複雜的理論,只講簡單的現實,一句話:「胡蘿蔔使盡了。」我們把能給的好處已經全都給了,但臺灣卻沒有變化。

兩岸開禁以來,我們曾經認為甚至堅信5可以通過經濟手段來拉攏它、融合它,最終完成兩岸統一。

從蔣經國同意兩岸貿易以來,1990年兩岸貿易50億美元,2003年450億美元,增長8倍。1990年公開的「台獨」占比4%,2003年公開的「台獨」占比36%,也是8倍。貿易增長了8倍,「台獨」發展了8倍,在大陸獲取利益越多,越要「獨」,這就是兩岸關係怪異的地方。

當這張牌運用不當的時候,就變成了他們獲益的點。因為經濟上的「胡蘿蔔已經扔光了,我們還能給他們提供什麼好處?沒有了,已經達到頂峰了。

很多人認為,臺灣問題只有兩種情況:要麼「獨立」,要麼戰爭。我認為選擇不應該這麼單一,從和平到戰爭之間必須有些過渡。如果我們不在經濟上採取措施,依然是藍綠商人同等待遇,最後只能面臨戰爭。

在這個問題上,我們越是回避,對岸越要迎頭走來。我們沒有一個人想打仗,都想抓住中國經濟發展的大好時機。但如果處理不好,戰爭仍然難以避免。

在臺灣,除了那個膽大包天的李敖敢說一國兩制好,我同意」之外,很少有人敢公開同意「一國兩制」了。因為誰同意誰就是「賣台」,誰同意誰就沒有選票。長此以往,臺灣人根本不屑於瞭解「一國兩制」的內容,他們甚至將它視為一個政治標籤:「『一國兩制』會導致我們被大陸吃掉,我們不同意。」

「一國兩制」如此優越卻仍被臺灣嗤之以鼻,我認為這已經不是心腸太軟和心意太善的問題了,核心在於力量不夠硬。在對岸看來,「大陸根本沒有力量來支撐他們的善意,他們太軟弱了。大陸就像一塊海綿,還能擠出水來,還能提出比這個更寬厚的條件」。

當然,作為一個政治政策,「一國兩制」是可以的。但作為一個談判手段、一個過程、一個理想的解決地區紛爭的方法,「一國兩制」應該是談判的最終結果,而不是談判的起點。還沒有談判卻先拋出了「一國兩制」的結果,那還有什麼可談的?我認為這點是我們最值得反思的地方。

尼克森有句非常經典的話,戰場上得不到的東西,永遠不要期望在談判桌上得到。你可以讓步,你還可以讓,你讓到底,對方都不會理解。」我們一定要時刻謹記﹗

應讓台灣民眾知道「獨立」的壞處

我們應該看到,阻止臺灣「獨立」的有組織的力量已經蕩然無存。過去我們寄希望於臺灣當局,結果國民黨執政變成了民進黨執政。後來我們又寄希望於臺灣人民,結果臺灣人民開始「大牽手」我們還能寄希望於誰?

我們過去的一些標準理念認為90%甚至95%以上的人民都是好的。我認為這是馬克恩主義歷史唯物觀中認識世界的一個方法。但值得注意的是,它並不是唯一的方法。

比如,曾競選過俄羅斯總統的列別德就講過,我現在講的話不是針對俄羅斯國家和俄羅斯民族,世界上任何國家、任何民族都一樣。5%的精英,5%的敗類,90%的人或許跟著精英跑,或許跟著敗類跑。」

只有用不同的認識方法來應對不同的歷史問題,才能真正認識今天的臺灣問題,才能不為臺灣那種百萬人,甚至是千萬人「大牽手」所震懾,因為在歷史中,那不過是滄海一粟,根本起不了太大的作用。搞「獨立」是少部份壞人的事,大多數入都不想「獨立」。如果大多數人想「獨立」,那麼為什麼一直到今天,支持「獨立」的人都不過半呢?因為他們害怕。

臺灣本島有2300萬人,不可能全都支持「獨立」。即使出現了最極端現象,全部支援「獨立」也沒有關係。大陸13億人,全世界華人還有五六千萬,臺灣人只是滄海一粟。我們今天就應該跟台灣人講清楚。

我曾經對臺灣來大陸的人士講:「你們不要以為,在臺灣綠旗一揮,底下一片綠海,就能代表臺灣民意了。你到大陸來看一看,在建國門大街上隨便抓過來一個人,不管是白領老闆還是藍領工人,甚至無業人士,問問他們,誰同意臺灣『獨立』?沒有。你再到海外的倫敦、巴黎、開羅、墨爾本,隨便攔住一位華人問問,有幾個同意台灣「獨立」?同樣沒有。海外華人誰不在設想大陸和台灣,以及香港、澳門,能組成一個大中華圈?那是所有海內外華人的共同夢想,也是我們力量的本源。」

我們沒有必要被臺灣的趨勢弄得膽戰心驚,好像自己的政治理論無法自圓其說一樣如果我們過去的理論解釋不了這些/那麼今天就必須要建立堅強的新的理論。因為沒有新的理論,在臺灣島內講這些就會不得人心,就會使我們對待臺灣冋題的底氣嚴重不足。

當臺灣人沒有認識到統一的好處時,他們就應該認識到不統一的壞處。所以我們今天的當務之急,就是必須要讓臺灣的普通民眾知道「獨立」的壞處。當我們給你的「胡蘿蔔」不夠吸引入時,就給你看看災難可能帶來的損失。不這樣做,很難有效阻止臺灣「獨立」。

台灣問題,中國建設木桶上的短板

臺灣問題已經成為遏制中國的核心要素。有人認為我們應該等到強大之後,再來解決臺灣問題。但是,臺灣問題已經成為中國建設這個木桶上的一塊短板,大量的戰略資源會不可避免地流失掉。

今天,我們黨和國家領導人在會見外賓的時候,仍然要說:「感謝你對『一個中國』原則的支持。」這絕不僅僅是口頭上的感謝,而是要通過政治上、經濟上或者其他手段,還對方的人情。

長久以來,這樣的局面對我們的外交形成了巨大的、無形的制約。在外交部的會議或講座上,外交官們有多少精力是真正用在維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有的地位和作用上的?又有多少精力是用在解決臺灣問題上的?

古今中外,任何一個能夠被稱為「強國」的國家,沒有一個是還處於分裂狀態的。連自己國家的統一問題都不能解決,卻說自己是個「強國」,史無前例。

的確,中國正在崛起,勢頭迅猛,尤其是經濟增長速度非常驚人。但是,無論中央如何提倡開發西北、振興東北,那些支撐中華民族未來發展的三大經濟區,依然是長三角、珠三角以及環渤海經濟區。這三大經濟區是國家發展的核心支撐,是中華民族未來的希望,但它們全部位於沿海。沿海有發展經濟的得天獨厚的條件,同時也伴隨著巨大的安全隱患。

美國中央情報局對我們曾做出過這樣的評價:「中國的經濟中心主要分佈在沿海200公里以內地帶,面對海洋,它幾乎根本不設防。從東北沿海經過整個華東再到華南沿海,這個巨大的經濟中心是在原來和美國關係友好的情況下建立起來的,該經濟帶的命運決定了中國的生死存亡。」

這只是中央情報局的統計。我們自己統計的沿海200公里以內,就是在對方海基巡航導彈的打擊範圍內。這裏集中了全國41%的人口、50%以上大中城市、70%以上的國民生產總值、84%的外來資源投資和90%的出口產品生產。中國雖然擁有960萬平方公里國土面積,地域縱深廣大,但是沿海這200公里以內的狹長地帶,才真正集中了我國經濟發展的優勢力量,才是我們的硬體。當然還有軟體,這裏大專院校密集,城鎮人口密集,專家學者和工程技術人員密集,也是城市化和現代化最發達的地區,這些都證明這裏是中國的精華地帶。

如果海峽兩岸統一,我們以臺灣北部的基隆為一點,以北海艦隊的駐地青島為一點,在這兩點之間拉一條直線,這條空中防線長1300公里,既完全處在我們空軍的作戰半徑以內,又完全可以保障東部沿海的海上安全。這條空中防線使整個東部地區都有了安全保障。

以臺灣南部的高雄為一點,以南海艦隊駐地榆林為另一點,可以再拉一條線,這條線長1200公里,以這兩點之間的空中防線作為空中力量的防護,完全可以保護南部沿海地區的海上安全。

東部這條線的中心點正是我國經濟最發達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南部這條線的中心點正是我國南部經濟最發達的珠江三角洲地區。這兩條線如果真正被建立起來,中國的戰略防線不僅會向前推進250〜350公里,國家的安全態勢也將會出現總體性的改觀。「小鷹號」航母動輒迸入東北沿海地區的情況也將會得到遏制。

這就是臺灣的根本價值,它已經牽扯到了我國的國家安全戰略。如果在「一國兩制」的制度下,台灣能夠統一,那麼中國的安全態勢將有一個根本性的改觀。

行使國家力量,必須準備好大棒

對於中國人來說:我們僅僅因為台灣過去是統一的,所以今天也要統一嗎?就像西方說的那樣:「中國人就是愛面子,他們統一了,好像沒有實質的事情,只不過把青天白日旗換成了另外的旗幟,他們就叫『一國兩制』的統一。」實際上,統一既是面子是裏子。

當然,美國人炮製出更玄的理論。他們認為臺灣如果在大陸手裏,那麼大陸海軍一定要以臺灣為基地,完成海軍戰略核潛艇的市防,而大陸的海軍戰略核潛艇一旦進入菲律賓海.美國將會面臨非常多的麻煩。

但實際上,我們現在的戰略核潛艇活動區域非常小,主要在東海、黃海一帶,因為周圍的韓軍、日軍、美軍、泰軍把我們壓縮在一個非常小的範圍內,所以,我們的活動規律、活動區域都已經被美國人掌握了。

有人曾經講過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中國的戰略核潛艇消失在菲律賓海,那麼外交部在聯合國發言、在日內瓦會議發言的時候,美國人就不會中途退席了,他們一定要聽聽中國代表到底都講了些什麼。當所有力量都被美國人掌握的時候,他們就會認為聽不聽兩可,中國人這點東西我全都知道了。

一個國家在行使自己的國家力量和國家意志的時候,必須準備好大棒。今天臺灣沒有在我們手裏,所以金門、馬祖地面的炮火才會對著我們,廈門經濟特區才會完全處於金門地面的火力範圍內,上海、武漢、廣州這一帶才會全部處在台軍的航空火力威脅範圍裏。

臺灣曾經搞過「漢光演習」。當時,陳水扁非常狂妄地說:「我們採取了一些美國人都不敢採取的大動作,就是『先期反制』。我們不能等到大陸準備好了來打我們,我們應該趁著大陸還沒來得及準備好,先打它。先期反制上海、武漢、廣州、杭州、寧波、溫州、福州一帶,以及三大經濟區中,在臺灣火力覆蓋內的長三角、珠三角這兩大經濟區。」

一個國家在籌畫國家安全的時候,應該先解決一些重大問題因為如果這些問題不解決,我們將面臨的就會是安全問題、發展問題,或者其他一切問題。

(金一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