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元旦文告恍似台灣前途決議文

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因而馬政府決定今年整年都進行「民國百年」的活動。馬英九今年題為「壯大台灣,振興中華」的「元旦文告」,也就緊緊圍繞著「民國百年」而展開闡述,提出了「未來一百年,中華民國要做中華文化的領航者」,「未來一百年,中華民國要做華人世界的民主模範」,「未來一百年,中華民國要成為全球的創新中心」,「未來一百年,中華民國要成為受人尊敬、讓人感動的國家」的四項期許,並堅持維護「不統、不獨、不武的台海現狀」。此顯示,在馬英九的任內,甚至是在他倘能連任後的四年內,都將不會有比現在兩岸經濟協商更進一步的兩岸政治對話,而是維持現狀。

首先,馬英九以紀念「民國百年」來取代紀念辛亥革命百年,就帶有要與大陸拉開距離,並強調「以我為主」的意味。實際上,二零一一年十月十日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大陸方面的表述是正確的。而「中華民國」的建國應是一九一二年一月一日,中國國民黨將「中華民國」的「建國日」提前了兩個多月,將辛亥革命爆發日定為「國慶日」,因而並不準確。嚴格來說,「中華民國」的生日是元旦。因此,如果兩岸要在二零一一年十月十日當日或前後舉辦紀念活動,就應是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但馬英九強調「中華民國建國100周年」,淡化「辛亥革命100周年」,顯然是有許多政治考量。

其中最重要的政治考量,當然是為了凸顯中國國民黨才是「中華民國」的創建者。馬英九是要借助慶祝「建國100周年」,來強調只有國民黨才有資格繼承「中華民國」的道統。與此同時,要凸顯國民黨與「中華民國」的關係,強化國民黨提名的候選人當選「中華民國總統」的正當性,從而調動認同三民主義的泛藍民眾,乃至雖然不滿國民黨但更討厭民進黨的中間偏綠選民的積極性,對「中華民國」的下一個一百年充滿憧憬,因而踴躍出來投票,等於是巧妙地利用政治慶典來為馬英九自己造勢助選。

其次,馬英九在「元旦文告」中對「中華民國」定位,是「主權獨立國家」,還明確宣示「現階段任何片面改變現狀的主張,都會影響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以及強調「國家」前途及台灣未來掌握在兩千三百萬人民手中的表述,已與民進黨的《台灣前途決議文》差不了多少,比《國統綱領》大為後退。可能這正是曾經參與《國統綱領》制訂的馬英九,就職兩年多後仍然拒絕恢復《國統綱領》及「國統會」,並出任「國統會」主委的重要原因。所不同的是,《台灣前途決議文》強調的是「中華民國是台灣」,而馬英九「元旦文告」則側重於「中華民國在台灣」而已,亦即是「台獨」與「獨台」之別。

尤為令人感到驚訝的是,馬英九在「元旦文告」中,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定義,闡釋為「維持台灣現狀」──「現階段任何片面改變現狀的主張,都會影響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只是強調了「和平」,而有意或無意地忽略了「發展」。而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闡述最具權威性的,是「胡連會」宣示的《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包括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謀求台海和平穩定,促進兩岸關係發展,維護兩岸同胞利益,促進兩岸同胞的交流與往來,共同發揚中華文化等主張,因而提出了五大任務:一、促進盡速恢復兩岸談判,共謀兩岸人民福祉;二、促進停止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三、促進兩岸經濟全面交流,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四、促進協商台灣民眾關心的參與國際活動的問題;五、建立黨對黨定期溝通平臺。馬英九遲遲不願進行兩岸政治談判,達成和平協議,建構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的架構,包括建立軍事互信機制,避免兩岸軍事衝突,又如何能維護台海和平?只要一日未能結束兩岸敵對狀態,就不可能會有真正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因此,現時的台海態勢,只能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初級階段」而已。

正因為如此,馬政府紀念「辛亥革命」百年,是強調「民國百年」,並期望「中華民國」能做未來百年中華文化的領航者。這語氣,是在強調台灣才是「老大」,因為「中華民國」的歷史比「中華人民共和國」還要長久,因而只能由「中華民國」來領航中華文化。盡管大陸確是曾經發生過「文革」,但這只不過是一個藉口而已。

馬英九重申,「政府維持不統、不獨、不武的台海現狀」。其實,其中的「不統」才是真正標的,其餘兩項都是陪襯。因為《中國國民黨黨綱》是反「台獨」的,並強調追求統一。因此,說「不獨」,似屬多餘,只有那句「不統」才是問題的實質。這就是與國民黨的政綱對著幹。

其三,馬英九在「元旦文告」中為拖延兩岸政治對話製造籍口.馬英九說,兩岸不應該是政權之爭,不該是統獨之爭,不該是國際空間之爭,而應努力在自由、民主、人權、法治等核心價值上,相互激勵與提升,大陸人權發展更是「測量與拉近兩岸距離的重要指標」;希望未來有一天,所有炎黃子孫能像台灣人民,一樣享有民主與法治的多元生活方式。顯然,馬英九這是「將」了大陸一「軍」。他明裡說「不應該是統獨之爭」,但卻隱藏了「統獨觀」。──過去,在李登輝時代,台灣方面的立場是,台灣經濟發達,大陸經濟落後,故尚未具備兩岸統一的條件,待大陸經濟也發展後,才有可能談統一。後來,大陸經濟趕上來了,東南沿海的經濟甚至比台灣還要先進,所謂「經濟先決」條件的不敢再提了.但又提出了新的條件,那就是台灣實行民主制度,大陸卻沒有真正的民主制度,不存在統一的條件,待大陸也能一人一票選舉領導人之後,才可能談統一。顯然,馬英九就是持這個語調,並將之作為「不統」的正當理由.他的兩岸「應努力在自由、民主、人權、法治等核心價值上互相激勵提升」之說,是暗喻大陸的自由、民主、人權、法治仍「不夠格」。這與他對「六四事件」及「劉曉波事件」等的態度,是一致的。

因此可以說,「元旦文告」的定位,不但是比國民黨黨綱及《國統綱領》大為倒退,而且比馬英九本人過去曾堅持過的「終極統一」,也大為不如。如果說,他這樣做,是為了能在選舉中爭取連任的話,那尚可以理解。但既然如此,就不應是鎖定百年。因為「元旦文告」顯示,即使是他能爭取到連任,其第二個四年任期內也將會是如此.因為他還有一個重大任務,就是要為國民黨的長期執政創造條件,不能因為自己得到連任了,就不顧隨後的接棒人能否當選。

正是這樣的態度,導致當今台灣社會發生一種崎型狀態:一方面,大家都希望能繼續享受兩岸和平發展的「紅利」;另一方面,卻是偏向維持現狀以至是「獨立」的比例越來越多。究其原因,就是馬政府本身的思維定勢,決定了其宣導工作的滯後,而致喪失了輿論制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