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第11屆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青少年性與健康系列活動——關愛、責任、成長”研討會,12月17日上午十時於澳門科學館會議廳舉行,主辦方邀請了港、澳、台內地的嘉賓做了主旨發言。
李明英:「青少年性/別教育」
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教育經理 李明英女士發言時指出「青少年性/別教育」是一個重要的課題,「性別」,是全面性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社會性別(Gender) 和生理性別(sex)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社會性別是男女角色分工,塑造我們的規範和價值觀,「性別」比較像是一個流動的、光譜的概念,也可以是很主觀、很個人的感受。她指出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於2021年的中學生調查發現,約14%學生對自己的性別認同表示不肯定,有小部分學生表示自己的性別認同與原生性別不同,這情況在女生之間 (4%) 較男生(2%)普遍。
一般的學校性教育課程,主要以教導同學兩性差異、相處技巧等,卻幾乎沒有討論性別認同和性/別小眾相關的議題。作為青少年性教育工作者,我們要有一定的性別敏感度(Gender Sensitivity),認識和積極瞭解性別的議題,經常審視自身作出的假設和定型想法。校園內工作的分工、課外活動的推介、日常身教等,都可為校園營造性別平的氛圍。
高松景:性教育是一種「愛的教育」,是在教導「健康的親密關係」
主講嘉賓高松景教授主要就《台灣青少年的愛情與性教育》青少年經營健康親密關係所需要的成長課題,分享自己的觀點,高松景教授認為“愛情”是一種高度的心靈活動,是人性最後的奧秘,是一生最浪漫的修煉。性教育是一種「愛的教育」,是在教導「健康的親密關係」,任何親密關係是在表達愛、關懷及善意,而且是一種長期穩定的關係。因此,愛情是性教育最後要被解構的一張拼圖,也是培養青少年經營健康親密關係所需要的成長課題。

劉麗娟:性教育是愛與責任的教育、是關係的教育、是關於幸福生活的教育
演講嘉賓劉麗娟女士就有關《珠海大學生性教育現狀與思考》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劉麗娟表示目前為止,性健康教育普及進入大學的情況基本沒有。然而一些社會現象卻讓我們痛心,如艾滋病患病者或病毒攜帶者在年輕男性中呈上升趨勢,主要發生在男男性行為中。從對小學生、中學生和大學生進行性教育課程時的對比來看,大學生對待性教育的態度有些自以為是的傲慢與偏見,從未接受過科學系統的性教育,不知全貌,卻在行為上表現出無所不知,且行為上,稍顯開放,一些大學生通過網絡app進行直接約的性行為,且無安全措施,加大了危險性行為的後果。大學生面臨著一方面是性欲望的上漲而很難滿足,另一方面是大學生在兩性交往上卻存在一定的困難。通過網絡約得到性行為的滿足的同時,卻讓他們在愛的面前更顯無能為力,甚至不止在兩性交往中,連在其他的社會關係當中也存在一定的社交障礙。性教育進入校園,雖然國內有幾十部的法律或者紅頭文件的支持,但真正系統的性教育卻依然沒有實現,目前,最有可能實現的只能依靠兩種途徑,一為艾滋病防制,二為預防性犯罪。然而,性教育不只是防病的教育,也不只是防犯罪的教育,性教育更多的是愛與責任的教育,是關係的教育,是關於幸福生活的教育。還是那一句話,性教育任重而道遠。
苟萍:《青春早期性審美實踐探索》提高學生積極身體意象水平

苟萍教授發言時指出,青春期青少年情竇初開之時,希望自己的外表是有性魅力的,易產生體貌焦慮,為追求形體外貌美等產生過度節食或熱衷醫美行為,帶來飲食障礙等健康風險。我們嘗試對小學4-6年級處於青春早期的學生進行性審美教育,並進行效果評估。結果發現,課程效果顯著,提高了學生積極身體意象水平;但男生改善程度高於女生;按學生BMI分組統計結果表明,輕度消瘦的學生身體意象水平最高,超重和肥胖學生身體意象水平最低。可見,青春早期學生就已經形成以瘦為美的性審美傾向,且女生比男生更重視外表形體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