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求變」精神推動文旅融合發展增添愛國教育元素

  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主任、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昨日上午在澳門中聯辦聽取工作匯報後,於下午結束其在澳門為期六天的考察調研,離開澳門返回內地。
  行政長官岑浩輝在送別夏寶龍主任後,於特區政府總部舉行記者會,總結夏主任是次考察澳門行程,並傳達了夏主任提出的六項重要工作要求:一是全力推動經濟發展;二是穩步推進國際文旅區、科技研發園、航空港、大學城這四大項目建設;三是加大舊區重建和活化力度,推動中西文化交流,將文化領域與經濟發展相結合,打造兼具吸引力且能改善居民生活的文化社區;四是社團需加強基層建設,提升參政議政能力,做好服務社會與基層的工作;五是值反法西斯勝利八十周年之際,澳門特區要組織紀念活動,深挖並宣傳愛國愛澳元素,充分發揮鄭家大屋等文化載體作用;六是特區政府要妥善安排第八屆立法會選舉,確保依法、公平、公正,選出愛國愛澳的議員。
  這六項重要工作要求,都是澳門特區在「一國兩制」實踐新階段中的「必做題」。未來,我們將在已經陸續有所評議的基礎上,繼續進行評析。
  夏寶龍主任提出的六項重要工作要求,第三項是加大舊區重建和活化力度,推動中西文化交流,將文化領域與經濟發展相結合,打造兼具吸引力且能改善居民生活的文化社區。正因為如此,夏寶龍主任在澳門考察調研期間,曾經考察規劃建設綜合旅遊文化區的地點,及現有的媽閣廟、海事博物館、林則徐紀念館等、冼星海紀念館、葉挺故居,和位於普濟禪院(觀音堂)的《中美望廈條約》簽署地,還有大熊貓館、崗頂劇院等景點。
  在高層調研過程中,夏寶龍主任十分關注澳門國際綜合文旅區的建設工作,指示特區政府在規劃、建造、管理三個環節,都要認真研究、多方論證,務求建設一個既具有文化底蘊,又富有時代氣息的高規格文化區。這既是「擦亮澳門國際大都市金名片」的新內涵,也是彰顯澳門「東亞文化之都」的新元素,也是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建設增添新內容,更是在經濟適度多元發展中增添更多「非博彩旅遊及文化元素」的新安排。
  今年是澳門特區在中央政府支持下,「澳門歷史城區」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納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二十週年。夏主任關心世界遺產的保護工作,希望在保護的基礎上做好活化工作,並參考內地先進城市的成功經驗,深化澳門的歷史文化內涵,對貫徹落實打造澳門成為國家高水平對外開放重要的平台,以及中西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窗口有重要作用。
  而且,夏主任對於於包括位於「澳門歷史城區」保護區域內的舊城區在內的舊區重整,也極為關注,期望特區政府透過都市更新的手段改善舊區環境,提升居民的生活質素。並特別提到大三巴周邊部分區域的,包括關前街、關前後街一帶,這些地區具有特色,但部分建築物比較破舊,提出透過整修可以將舊區的魅力充分發揮,同時增加澳門的旅遊資源,引客入區,不會令遊客聚集在單一區份。
  值得注意的是,夏主任考察的幾個景點,其中的林則徐紀念館等、冼星海紀念館、葉挺故居,《中美望廈條約》簽署地,具有極高的愛國主義教育的意義,可見他對「寓愛國主義教育於旅遊,以旅遊促進愛國主義教育」具有濃厚的興趣及意念,他在考察林則徐紀念館時,就表示「林則徐是我偶像」。他還指出。澳門居民向有捍衛國家主權,展現堅決抵制外敵、維護國家利益的愛國情懷。冼星海以音樂為武器,激勵無數中華兒女投身抗日救亡運動。望廈村見證澳門與內地的歷史淵源,承載着深厚的家國情懷。葉挺將軍故居是革命精神的象徵,彰顯為民族獨立而英勇奮鬥的偉大精神。因此,夏寶龍主任提出,希望澳門特區政府用好有愛國元素的文旅景點,做好愛國教育工作,亦要保護好澳門文化遺產。
  而簽署《中美望廈條約》的石桌是一邊大一邊小,美國代表是坐在大邊。當年有關澳門問題的中葡談判遇到「瓶頸」時,中方代表團團長、外交部副部長周南在來澳訪問時,就專程到普濟禪院參觀,並指著邊大邊小的石桌,有所寓意地表示,「落後就要挨打」。這與夏寶龍主任今次在與工商界和企業家座談時,強調鬥爭精神,正是異曲同工。
  這就給澳門特區政府及旅遊業界提出新的要求,必須對澳門相關旅遊景點增加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附加值」,更充分運用有關場館的愛國元素,做好澳門居民和遊客的愛國主義教育工作,而不是以「單純經濟主義」的態度為之。
  早在「澳門歷史城區」被收錄進《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時,筆者就提出加強對這些歷史遺跡的保護工作,並將其中的鄭觀應故宅「鄭家大屋」建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建議,並將孫中山先生邁開進行革命活動第一步的地方「中西藥局」、「葉挺將軍故居」、「林則徐紀念館」,還有柯麟醫生當年的醫所遺址,及柯正平先生合資的「新中行」舊址等,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後來,還曾進一步提議,將上述場地以及「冼星海紀念館」,還有沈志亮刺殺亞馬留地點的「阿婆石」等串聯起來,形成一條對遊客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旅遊路線,也有利於籍此「引客入區」。
  夏寶龍主任要求澳門特區推動中西文化交流,將文化領域與經濟發展相結合,具體地詮釋了習近平主席在「二十大」報告中提出的「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遊度融合發展」的精神,及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在「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部分提出「健全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發展體制機制」重要舉措。而習近平主席在這次會議上也強調,「推動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把文化旅遊培育成為支柱產業」。
  實際上,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二者有著天然的聯繫。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文旅的需求日益增長,現在的文旅活動已不再是少數人的出行觀光,而是大衆的休閑活動。同時,人們對于文旅融合也有了更迫切的需求。在此情勢下,文化就是旅遊資源的重要來源,通過文化資源的挖掘利用,豐富旅遊産品類型和旅遊活動內容,壯大旅遊業的規模體量。因而「以文塑旅」高度概括了文化建設對于旅遊業發展的支撑功能,而「以旅彰文」則突出强調了旅遊發展對于文化建設的促進作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是一個有機整體,只有做好「以文塑旅」,才能實現「以旅彰文」,反之亦如此。促進文化和旅遊優勢互補。
  因此,將原來就是屬於社會文化司管轄的旅遊局,從現屬的經濟財政司回歸社會文化司,就是積極響應「文旅融合」的號召,及發展旅遊事業要擺脫「單純經濟主義」及對博彩業的依附,凸顯中西文化交流,及將愛國主義教育寓意於旅遊之中。當然,也是與國家及香港特區的行政體制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