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民登記數字激增與其後續選務操作處理 選民登記數字激增與其後續選務操作處理

澳門立法會選民登記工作,已於前晚八時截止。據澳門特區政府行政暨公職局公佈的統計數字,申請登記作選民的自然人數接近二十四萬,較上屆立法會選舉時的十五萬九千八百一十三人,增加八萬人左右,增幅達到百分之五十。

這將是一個令人感到驚訝的增長數字,將會是除了一九八四年前澳葡政府向華人居民開放選舉和被選舉權之外,歷次選民登記中,登記選民人數增加最大的一次〔一九九六年的那次,由於基數較低,故增幅較大,但增加的絕對數字卻遜於今次〕。之所以會有此驕人的成績,除了是廣大「澳人」充分發揮當家作主精神,積極參與「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偉大事業這個絕對正確的政治前提之外,可能也與以下的幾項實務性的原因有關:一、按照「澳門基本法法」附件二《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會的產生辦法》規定,本屆亦即第三屆立法會的組成,間接選舉和委任的議員的數目維持不變,而直接選舉議員的名額,則在現有的十人的基礎上,增加二人達到十二人,增幅達至二成。既然「粥」多了,當可在一定程度上消解過去「粥少僧多」的問題,這就使各路有意參選的「僧」們,使出吃奶的力氣,去作選民登記動員,務求使自己手中能掌握更多的選票實力,去搶食議員名額增加的「大餅」。

二、十五年前「三.二九事件」和「龍的行動」中獲得發給臨時逗留証的人士,已在一九九六年獲頒發澳門居民身份証,至今已滿七年,完全符合「澳門基本法」關於永久性居民的條件,亦即已享有選舉權。不管是自己主動進行選民登記,還是受到他人動員鼓勵,他們都當然是樂於去享受自己這首次具有的政治權利。估計,光是這一部份,就將使行政暨公職局的選民登記冊,有二萬個左右的新登記選民「進賬」。

三、自二零零零年的第二屆立法會選民登記工作至今,已有四年時光,亦即又有部分永久性居民年滿十八歲而有資格登記為選民。而按照以往歷屆立法會選舉的經驗,平均每四年因年齡因素而新增加的選民,都有二、三萬人。尤其是一九九六年的那一屆,有六萬八千三百零八名新選民,這一數字竟是老選民的四萬八千一百三十七人的一點四倍,亦即是增幅達到百分之一百四十二!這一新增數字,扣除了各參選團體強力動員以往已符合資格而又尚未登記者的數字外,因年滿十八歲而新登記為選民的數字,恐怕也會不低於二萬。按此推算,今屆立法會選民登記的新增選民中,因年齡因素而新增的選民,恐怕也將不會低於二萬人。

登記選民數字多了,這是一件好事。一來將會進一步改善已登記選民數字與符合選民資格市民的數字差額較大的不良現象,提高選民登記率,從而較好地體現澳門居民對參與「治澳」的熱情;二來也可提高每一位當選人的代表性和認受性,以消除只須四千來票便可當選為立法會議員,亦即議員只是具有四千多名選民的民意基礎的民主參與程度不高的怪現象。

按照相關法律的規定和傳統做法,行政暨公職局在對新登記選民進行資料及資格核實之後,將會展示選民登記冊,予公眾查閱,以確保選民資格的正當性和合法性,也有利於立法會選舉的公平、公正和公開。然而,所展示的選民登記冊只是選民個人資格,並不包含選務操作所需要的各個組別數字,如按登記區域劃分的分類操作數字,登記區域之間登記數字的流動,選民在年齡組別方面的比較,選民在性別方面的比較,選民在出生地方面的比較……等。而這些具體項目,可能正是各個參選的團體,最急於得到的選情參考資料。

實際上,各參選團體在制定自己的選戰策略時,盡管仍將會是以強大組織動員為主,而且某些老參選團體,也已擁有了基本支持選民亦即「基本盤」,他們在制定選戰策略時,並不完全依賴有關選民登記資料的上述具體內容,但一些新參選,或是並無社團機構實體作組織後盾的參選團體,他們在制訂選戰策略時,還是十分注重上述具體資料,以便於有的放矢,有針對性地編列參選政綱的。因此,行政暨公職局如能在候選人提名階段之前就公佈這些資料,就將會大為有助於各參選團體研擬選戰策略、參選政綱及撰寫文宣的工作。

其實,這本來就是選務機構應當做的工作。實際上,世界各地的選務管理機構,都有在候選人提名階段開始之前,公佈相關選民結構資料的作為。而在過去,行政暨公職局的前身──行政暨公職司,也曾有過這樣的工作紀錄。如在每年的選民登記工作結束後,都有製作並公佈「選民登記總結報告」。這個」報告」就列載了有關按地區劃分之選民登記,按登記區域劃分之資料更新,按登記站劃分之資料更新,各登記站區域間之轉移情況,選民出生地之統計,選民國籍之統計,選民持有証件類別之統計,選民年齡之統計,選民性別之統計,選民登記結果與全澳具登記資料人口之比較……等資料。既然在回歸前,相關部門都有此較佳作為,那麼,在回歸之後,就更不應「仲衰過做女果時」,「衰」給葡國人看。因此,無論是站在哪個角度看,行政暨公職局是有必要也應公布「選民登記總結報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