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的一隻「腳」已踏進了「總統府」

台灣地區第十五屆縣市長選舉暨縣市議員、鄉鎮長選舉的形勢,頗象一九四九年中共解放軍打贏三大戰役後,直逼長江北岸,只待最高統帥一聲令下,即可「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的態勢。──當今中國國民黨一路橫掃千軍如捲席,不但是攻陷了幾個具有高度指標意義的縣市,使北、中台灣全都成了「解放區」,而且將「戰線」一路推進濁水溪,還在「黨外民主聖地」嘉義市建立了「橋頭堡」,時刻威脅民進黨高、南大本營。為此,不少人都驚呼,馬英九的一隻「馬腳」,已經闖進了「總統府」。陳水扁在不但是民進黨「國會」席位不過半,而且是連縣市長所轄土地面積、人口也被壓縮到只有三分之一的局勢之下,也真的是「提前跛腳」了。

實際上,這次「三合一」選舉的結果,國民黨狂勝的,不單止是拿下了十四個縣市,再加上親民黨的一席、新黨的一席、無黨籍實際上卻是國民黨員的一席,共達十七席,佔了二十三個縣市的百分之七十四,民進黨只得六席;更重要的是,泛藍所掌握的十七個縣市,土地面積達到二萬四千八百零九平方公里,是台灣地區除台北、高雄市外〔下同〕的總土地面積的百分之六十九點四;人口共達一千三百五十七萬一千四百五十三人,佔總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二;年度地方財政預算共達三千九百四十三億六千六百萬元新台幣,佔地方總預算的百分之七十二。而且,泛藍也拿下了三百一十九席鄉鎮長的過半數,民進黨只得三十五席僅佔百分之十一〔另有一百零七席、佔百分之三十三點五,為無黨籍參選人所掌握〕。鑑於在「總統」選舉中,縣市長扮演「大樁腳」的角色,鄉鎮長則是「中樁腳」〔「小樁腳」則是村里鄰長、家族族長〕,即使是進行「乾淨選舉」,這些掌握有行政資源和組織權力的「樁腳」,也必然是會為本黨、本陣營的「總統」候選人拼命「抬轎吹喇叭」。在大半」樁腳」盡是「自己人」之下,馬英九當然是將會選得如虎添翼了。

這個情況,就有點類似一九九七年的第十三屆縣市長選舉時的情形。當時,實施「地方包圍中央」戰略的民進黨,一舉拿下了十三個土地面積最廣、人口最多、財政預算最富的縣市,把國民黨擠壓到土地面積少、人口也少、財政預算更少的貧瘠縣市和外島去。民進黨掌握到如此充沛的「樁腳」資源,再加上國民黨分裂,僅在兩年多之後,陳水扁就實現了「政黨輪替」。現在,國民黨重新扮演了民進黨八年前的角色。或許,在兩年後,也將會據此而再次發生「地方包圍中央」效應,實現「第二次政黨輪替」,將馬英九「拱」進「總統府」。

這次「三合一」選舉的過程,與過去歷次公職選舉相比,具有許多新特點,這也是有利於馬英九「進軍總統府」的重要利好條件。這些新特點,除了包括本欄在內的各方評論分析已經指出了的之外,還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初步消解了族群情結。過去,陳水扁致勝的一個手段,就是挑動族群情結,動不動就是要讓台灣人「當頭家」,甚至還攻擊馬英九是「香港腳走香港路」。而在今次「三合一」選舉中,省籍和族群已不再是民進黨的「勝選利器」。實際上, 被列為「一級戰區」的台北縣、台中市、桃園縣,其國民黨籍候選人周錫瑋、胡志強、朱立倫等,都是「外省囝」,結果均是高票當選,分別把對手遠遠地拋在後頭。 另外,苗栗縣向來是客家人的天下,閩籍人士從未有勝選過縣長選舉。但今日卻是由閩籍人士劉政鴻當選。這種新特點的形成,對於「外省囝」馬英九能夠順利「挺進總統府」來說,將是很大的利好因素。

二、統獨牌也已失靈。過去,陳水扁最厲害的一招,就是大扣「紅帽子」,挑起統獨對立。今次,「食過番尋味」的民進黨也不例外,也打起了「抹紅牌」,在競選文宣中大罵國民黨訪問大陸與中共進行政黨交流是「投降」,陳水扁在競選最後關頭還聲嘶力竭地聲稱倘若泛藍大贏,將收縮兩岸關係。但一直追求台海和平,盼望兩岸早日三通,並已初步嘗到包機、水果輸陸等甜頭的廣大選民,卻是並不吃這一套,還是將曾親自或派出代表到大陸進行訪問、交流、考察的胡志強、朱立倫等人, 再次拱抬進縣市長的「寶座」,這是不可阻擋的人心潮流趨向。 同樣也是主張推動兩岸交流,並曾派出代表前往重慶出席「亞太城市峰會」,或其他兩岸城市交流活動的馬英九,在二零零八年「總統」選舉時,也就可以放下這個「原罪包袱」,輕裝上陣。

三、抹黑等負面選舉戰術成了啞彈。選戰後期「新潮流戰略之神」邱義仁重綰選戰兵符,大打負面選舉策略,意圖以「永洲案」、「胡志強病歷」、「非常光碟」以至「拉法葉案」等來作為射向泛藍候選人的「第三顆子彈」。但這個曾經屢試不爽的選戰手法,今次卻失靈了。反而是弄巧反拙,激發起廣大中間選民的義憤,也使部份傳統泛綠支持者看不下去,紛紛奮起義助被抹黑者。與此同時,與馬英九特質相近的胡志強,面對對手的抹黑無動於衷,冷靜處理,繼續打自己的高格調選戰,扮演包公、岳飛和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帕華洛帝,演出街頭行動劇,把選戰文宣辦成了嘉年華活動,使厭倦了惡質選風的選民如沐春風。這種新選風的形成,對文質彬彬、討厭惡質選風的馬英九,也是一大利好因素。

四、選民懂得自動棄保。過去,藍軍的幾次輸選,都是「鷸蚌相爭」,讓民進黨候選人「漁翁得利」的結果。如台北市長選舉的黃大洲、趙少康;台北縣長選舉的林志嘉違紀參選,台擊謝深山的選情;「總統」選舉時宋楚瑜自行參選等。而在今次,一些縣市也有兩位或以上的泛藍候選人參選,但吃足了「鷸蚌相爭」苦頭的泛藍支持者,卻懂得了自動棄保,從而保証了基隆市、台中市、花蓮縣等沒有落入民進黨的手中,其中台中市的沈智慧〔親民黨〕的得票率還低至百分之二點二三。如果在二零零八年「總統」選舉時,自以為是的宋楚瑜再次出來參選,相信泛藍支持者也將會自動操作棄保效應,將手中的選票集中在馬英九的身上。

因此可以說,二零零五年的「三合一」選舉,是馬英九打贏二零零八年「總統」選戰的前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