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雲林談話並不單止是回應馬英九演說

五月二十日,馬英九宣誓就職並在就職演說中表達了對推進兩岸關係發展的誠意和善意。但是,新華社對此重大事件竟未發一字報導。然而在翌日,蔡英文接任民進黨主席,新華社卻及時發了報導。此事在台北政壇曾引發一陣猜測,既有說是斯時正值大陸對四川地震死難民眾的三天哀悼期,不宜對屬於「喜事」的馬英九就職作出報導;但此說顯然站不住腳,因為蔡英文的就職同樣也是處於三天哀悼期內,新華社卻報導了。由此,不少人對把注意焦點,集中在北京是否仍然對馬英九曾在競選中就西藏騷亂問題口出惡言,及委任賴幸媛出任「陸委會」主委,以及近日對美國訪賓聲稱他這一輩子都將看不到兩岸統一,抱有很深的戒心,因而決定冷凍對其宣誓就職的報導。基此,國民黨內外不少人都對馬英九能否在「維新百日」期內兌現周末包機及開放大陸居民赴台旅遊,轉而抱不樂觀態度。

正是「車到山前必有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昨日一大早,新華社轉發了中共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主任陳雲林就當前兩岸關係問題的談話。由於文中有「在兩岸同胞共同努力下,台灣局勢發生了重大的積極變化」之句,而被此間政界人士解讀為這是北京對馬英九上台所作出的政治定位。也由於談話內容中有「在新形勢下,台灣方面表達了促進兩岸關係發展的積極願望。我們希望,兩岸雙方以兩岸同胞福祉和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為重,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紮實推動兩岸關係不斷改善和發展」的提法,亦被此間析解為是對馬英九「就職演說」有關兩岸關係部份內容的非正式回應。更由於文中有「當前,兩岸雙方正在為『九二共識』基礎上恢復協商談判作出積極努力,並展開相關準備。我們期待,正式恢復協商後,雙方共同努力,通過平等協商,務實解決台灣同胞關心的各種問題,並不斷取得實際成果,促進兩岸交流合作取得新進展,逐步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框架,以造福兩岸同胞」,更被此間理解為,不但是對馬英九「就職演說」中「英九在此重申,我們今後將繼續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盡早恢復協商,並秉持四月十二日在博鰲論壇中提出的『正視現實,開創未來;擱置爭議,追求雙贏』,尋求共同利益的平衡點」的正式回應。因此,有關北京是否願意配合馬英九「馬上出政績」計劃的疑慮,一掃而空。

但是,仍有細微之處。因為畢竟在陳雲林的這篇談話中,通篇沒有任何一句提及「馬英九」三字。因此,陳雲林的談話,也可視為對中國國民黨主席吳伯雄即將到大陸訪問,與中國共產黨總書記胡錦濤進行近六十年來兩岸執政黨的首次最高層會晤的期許。總之,北京要充分利用當前台海局勢難得的機遇,推動兩岸關係發展,恢復兩岸談判,也是不爭的事實。但這並不能與「正式回應馬英九」完全劃上等號,而毋寧是將之視為「寄希望於台灣人民」政策的集中表現。──在陳雲林的談話中,貫穿著的一條主線,就是「在兩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實現兩岸共同繁榮發展,是兩岸同胞的共同期盼」……等。也就是說,陳雲林的談話內容,超越了對台灣領導人的期待,而是立足於國共兩黨建立的合作平台,並將重點放在爭取全體台灣民眾共同參與之上。

正因為如此,陳雲林的談話就並不局限於馬英九新政府對恢復兩會協商提出的談判標的,也不滿足於國共兩黨的交往交流合作,而是面向全體台灣民眾,包括台灣各黨派、團體和各界人士。而且還特別點出了某些從事過「台獨」活動的人,都是屬於爭取和團結的對象,以至無須「台獨」人士「悔過」,只要「回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正確道路上來」即可。

為了能讓台灣政界準確地理解陳雲林談話的精神,北京涉台系統可謂是絞盡腦汁,從而採取了先用「流動式」報導的方式,在不到一個小時內將陳雲林談話內容「分拆」為八大塊推出,然後才重發一次全文。這「八大塊」,分別是台灣最新局勢,「胡連會共同願景」指明方向,在「九二共識」基礎上恢復兩會協商,尊重台灣同胞愛鄉愛土情感和當家作主願望,繼續加強與台灣各黨派、團體和各界人士交流,爭取和團結「台獨」人士,感謝台灣同胞關懷和賑濟四川地震災區同胞。這種本來是應用於進行中的記者會、為了搶先報導的滾動式發稿方式,對於一篇現成的文字稿來說,是罕見的做法。目的是為了讓台灣方面在注意到「回應馬英九、配合吳伯雄」的同時,還須注意到其他的一些內容,不要對陳雲林談話進行「瞎子摸象」、只取己需式的實用主義領會,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因此可以說,中共中央和大陸中央政府對未來兩岸關係發展的視野,是全面性的,也是高瞻遠矚性的,而不是一黨的利益,一位領袖之功利性需要。確實,在「台灣局勢發生了重大的積極變化」的有利機遇之下,單只是追求恢復兩岸協商及爭取周末包機、開放大陸居民赴台旅遊,顯然是有點右傾,眼光也嫌短淺。陳雲林說話中的「我們將繼續貫徹發展兩岸關係、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大政方針,牢牢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題,繼續反對和遏制『台獨』分裂活動,為兩岸同胞謀褔祉,為台灣地區謀和平,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中華民族根本利益,努力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才是陳雲林談話所要表達的北京的最終追求目標。

(台北專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