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江濠生辭職談到政府媒體輿論導向作用 從江濠生辭職談到政府媒體輿論導向作用

澳廣視行政總裁江濠生已提出辭職的消息,已經分別獲得江濠生本人和政府發言人譚俊榮證實。至於其辭職的原因,他本人向中文媒體所說的是「現在是適當時候離開澳廣視」,有點含糊其辭。而他向中、英文媒體《澳門每日時報》所說的,卻是他「無法繼續在澳廣視工作」。

江濠生「無法繼續在澳廣視工作」,看來應是他提出辭職的真正原因。至於因何令到江濠生頓生「無法繼續在澳廣視工作」之嘆?既有可能是前段時間「澳廣視策略發展工作小組」及審計署分別對澳廣視以至是江濠生本人的批評所形成的輿論氛圍,也有可能是他也感到自己的能力、魄力、功力、精力、活力,都將難以承擔起「澳廣視策略發展工作小組」報告書所建議的「澳廣視」今後的「澳門公共廣播服務的提供者,其特質包括:普及性、多元性、獨立性和獨特性」,並有可能做到「致力滿足市民及時、全面、深入地瞭解和掌握本澳乃至國際新聞及資訊的需要;保持和促進澳門社會的和諧及多元;推動及鼓勵教育與持續學習,建設學習型社會;豐富澳門市民的文化生活,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對外宣傳澳門,塑造澳門作為區域性多元文化交融的獨特的旅遊城市形象」的定位。既然如此,就「不如歸去」了。

其實,當初「澳廣視策略發展工作小組」的報告書與審計署的審計報告在同一天發表,就有不少人認為不可能是「巧合」、而是精心安排,其目的就是要江濠生對「澳廣視」未能承擔好政府喉舌,未能為廣大市民提供較多的資訊和娛樂,以及「大花筒」地花錢,以至是有著「假公濟私」之嫌的問題負責。甚至還有人進一步揣測,「上頭」早就有不再任用江濠生的想法,但又不願做得過絕,因而沒有使用「撤職」的手段,而是採用了上述「澳廣視策略發展工作小組」的報告書與審計署的審計報告在同一天發表的辦法,使江濠生在不利於己的輿論氛圍中,感到難以再呆下去,而自行辭職,以免傷了雙方的和氣。現在看來,此一揣測確實是有些靠譜,而且也正按此計劃實施。

其實,包括本欄在內,過去就曾多次批評,澳廣視作為政府出全資的機構,作為政府喉舌,作為綜合電子媒體,就應由既懂政治,又具有專業技能的廣播電視人當家。江濠江雖然加入了中國國藉,但對中國國情仍然未能透徹瞭解,因而只是沉迷於其「踢波」的個人愛好,並將其個人愛好淩駕於廣大受眾以至是國家大事之上,只顧轉播外國足球比賽,而忽略了國家重要政治事務,如畢竟北京「兩會」開閉幕式的現場傳播,也忽略了輿論導向亦即傳播政府政令、解釋政府政策,反映群情社情等的應有作為。而這也正是長期以來不少市民不滿「澳廣視」的原因之一。

由政府全資供養的電子媒體,應當成為政府喉舌,這是天經地義的事,但卻遭到一些人的責難,認為與新聞自由有悖。其實,大量材料證明,即使是在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除了少數革命團體主辦的新聞媒體之外,佔主流地位的大多數新聞媒體,不管它們自己承認還是不承認,從總體來說都是按照本階級的政治觀、價值觀及新聞觀進行工作的,在事實上不折不扣地充當著一種候舌。或者是政府的喉舌,或者是政黨的喉舌(執政黨的喉舌或在野黨的喉舌」)或者是某些財團和某種勢力的喉舌。它們有時在不少政治社會問題上也存在著深刻的矛盾,甚至公開發生激烈的爭吵,但從實質上說,它們始終是表達本階級的意志和維護本階級根本利益的喉舌。有的新聞媒體就是政府直接撥款興辦的,公開承認自己發表的社論是政府的觀點,如美國的「美國之音」。有的新聞媒體雖然是由個人或社會集資興辦的,它們標榜「客觀公正」和「新聞自由」,但只要涉及到社會制度、階級利益、政治觀點、價值觀點等重大問題時,就是一個近乎頑固的喉舌。

在我們澳門特區,作為政府全資的電子媒體,就應進行正確的輿論導向。特別是在資訊高度發達、人們獲取資訊的管道和手段日益多樣的條件下,正確的輿論導向在引導和幫助人們理解特區政府的施政理念及政策措施、認清自身責任、區分是非曲直、辨別善惡美醜以及培養文明道德風尚、激發社會創造活力、不斷促進社會和諧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有利於理順情緒、化解矛盾,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目前,澳門特區已經進入了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時期,深刻的社會變革必然帶來這樣那樣的矛盾和問題。面對集中凸顯的社會矛盾,面對廣大市民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政府媒體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全面分析產生社會矛盾的原因,做到報導而不炒作、緩解而不激化、幫忙而不添亂,化激憤為冷靜,化對立為理解,化怨氣為信心,有利於引導人們理性地對待前進中的矛盾和問題,為保持澳門特區的長期繁榮穩定創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和環境。

由於廣播、電視是同廣大市民對話的新聞渠道中最迅速、最廣泛、最直接,為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現代化傳媒工具,具有文字報導不可暫代的作用。各國各地區領導人都非常注意利用廣播、電視向群眾宣導政策,探討問題,溝通互動。

尤其是從報導的角度來看,電子媒體「即時」與「收聽方便」的特性,可以說是廣播新聞或事件、專題報導的最有利條件。除了一般民眾外,大量「開車族」加入收聽的行列。不管是上下班駕車族或是職業司機,收聽新聞來掌握資訊已經成為一種常態。由於人們常常會有所謂「先入為主」的主觀印象,因此電視廣播「第一手報導」的重要性與影響力,往往比一般大眾想像來得大,其「潛移默化」的功力往往比人們想像中的要大得多。在台灣地區,有許多的群眾事件的發生原因就在於一些「地下電台」的推波助瀾、甚至直接聚眾滋事。因此,作為由政府出全資的電子媒體,必須掌握好輿論導向。決不能再像「澳廣視策略發展工作小組」的報告書所指的那樣,或是放任自流,或是想解決而有心無力,長期置之不理,從而形成了「出資者缺位,管理者越位,監督者虛位」,及其所製作的節目難以令人欣賞,甚至還比不上內地的地級市所開辦的電視台的惡劣情況。

或許,江濠生的離去,將有利於改變這種「外行領導內行」的典型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