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撥亂反正提前搶佔戰略制高點

馬英九前日在邀集「行政院」部會首長舉行新春茶話會時,要求部會首長在談到兩岸關係或相關政策說明時,用字遣詞應更謹慎,基於一個中國原則,對彼岸應稱「對岸」或「大陸」,不應稱呼為「中國」,且公文書也不應稱呼對岸為「中國」。昨日,馬英九在主持國民黨新春團拜致詞時,率先示範使用「大陸」稱呼,提到台灣則稱「中華民國」。此顯示,馬英九不但是要撥亂反正,而且也是要在「總統」選舉前,提前搶佔戰略制高點,以防制蔡英文「十年政綱」中的大陸政策部分內容。

馬英九這樣做,首先就是撥亂反正。實際上,在民進黨上臺之前,台灣當局自認為代表中國,簡稱「華」,因而當時的政府公文和所有媒體,都自稱「中國」,有外賓來訪時也表述為「訪華」。但為避免與對岸混淆,就稱對岸為「中共」或「中國大陸」。媒體在報導大陸地區的涉外活動而不得不使用「中國」一詞時,標題中的「中」字就使用斜體或虛體字。

馬英九任「陸委會」特任副主委時,參與了籌備成立「國統會」的運作,及研擬「國統會」關於「一個中國」涵義的文字的工作。「國統會」通過的《國家統一綱領》明確指出,「大陸和台灣均是中國的領土,促成國家的統一,應是中國人的共同責任」。而「國統會」制定的《關於「一個中國」的涵義》更是明確表明,「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之原則」,「台灣固為中國之一部分,但大陸亦為中國之一部分」。

為此,在歷次「修憲」中,都未有改變這一事實。《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第十一條就明確指出,「自由地區與大陸地區間人民權利義務關係及其他事務之處理,得以法律為特別之規定」。根據這一規定所制定的《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簡稱「兩岸關係條例」),就明確地將「大陸地區」定義為「指台灣地區以外之中華民國領土」;並將「大陸地區人民」定義為「指在大陸地區設有戶籍或台灣地區人民前往大陸地區繼續居住逾四年之人民」。由此,台灣海基會與大陸海協會一九九二年十月在香港談判時,無論是在臺北作幕後總指揮的馬英九,還是受命遙控指揮的「陸委會」企劃處長鄭安國,以及在前線談判的海基會法律處長許惠佑,都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在談判後的雙方信函來往中,兩會達成了「九二共識」:對「一個中國」原則,用口頭聲明方式各自表達。雖然台灣方面將之稱為「一中各表」,並認為大陸方面是「各表一中」,但「一個中國」的核心沒有改變。台灣方面對「一個中國」原則的表述是:根據「國統綱領」和「國統會」對一個中國涵義的決議。大陸方面對一個中國的表述是:海峽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努力謀求國家的統一,事務性商談不涉一個中國的政治涵義。

由此,台灣方面專門處理兩岸關係事務機構的稱謂,就是「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簡稱為「陸委會」)。即使是在民進黨執政時期,陳水扁本人和歷任「陸委會」主委蔡英文、吳釗燮、陳明通,也不敢參照民進黨中央黨部的「中國事務部」,將之改名為「中國委員會」。

陳水扁在就職一周月曾表示,新政府願意接受海基、海協兩會一九九二年「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共識,但大陸方面卻不承認有這項共識。但蔡英文卻召開緊急記者會,否定了陳水扁的說法。不過,陳水扁當局仍是將對岸稱為「大陸」或「中共」。

後來,陳水扁當局將「中華民國在台灣」篡改為「中華民國是台灣」,並將對岸改稱為「中國」,固然是其「台獨」思想的大暴露,及將民進黨「台獨黨綱」引進政治事務的濫觴。但也與北京某些人的政策失誤或失誤起了「授人以柄」、推波助瀾的作用,不無關係。實際上,就在唐家璿在上海「APEC」峰會上說「中共已成為歷史名詞」的翌日,當時的民進黨秘書長吳乃仁就對筆者表示,民進黨在如何稱呼對岸問題上,本來就有棄用「中共」一詞的打算,但礙於陳水扁曾作出過「四不一沒有」的政治承諾,及擔心將會惡化兩岸關係,而投鼠忌器;現在既然連唐家璿也反對以「中共」稱呼大陸,民進黨就無須再顧忌了,因而他於當日上午赴高雄出席民進黨「臨全會」之前,就簽發了一個黨內文件,指示今後全黨內的文書在稱呼對岸時,不再稱「中共」或「大陸」,一律改稱為「中國」。

在當時的政治氣候及在各種政治因素的混合催化之下,此後台灣政治人物和媒體,包括多年來一直強烈反對李登輝「修憲」及「兩國論」的《聯合報》,在稱呼對岸時,都使用了「中國」一詞。由於習慣成自然,即使是在馬英九上臺後,將對岸稱為「中國」,仍是不少政治人物的政治語言。只有少數的國民黨籍「立委」如章孝嚴(後來認祖歸宗改姓蔣)、蘇起等人,仍堅持使用「中國大陸」或「中共」等正確稱謂。

馬英九如今再次強調政府文書和官員口頭用語必須使用「大陸」、「中共」,不得使用「中國」,可說是撥亂反正,回歸「一中憲法」的正確立場。這是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的正確做法,也符合中國國民黨的政治綱領。

馬英九這樣做,當然也有其政治功利主義的考量,那就是面對即將開打的「總統」選舉,馬英九必須提前進行戰略佈局。在組織上,馬英九改組國民黨中央黨部,重用具有協調各地方派系及各族群的黨幹,並適度調整「內閣」以改善民眾觀感。而在政治上,就是要在鞏固基本盤的基礎上,爭取中間選民。而他提出確定對岸的稱謂,回歸到「憲法」架構的兩岸定位,就有利於達到這個目的。

馬英九這樣做的另一個用意,是要提前佔領戰略制高點,戳穿民進黨的兩岸政策包裝。實際上,蔡英文為了代表民進黨參選「總統」,正在擬定「十年政綱」,其中包括兩岸政策部分;而蔡英文月前也表示,倘她能當選,將會延續前朝的兩岸政策。但國民黨的兩岸政策是建立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的,馬政府的海基會與大陸簽署的十五項協議也是以「九二共識」為基礎。但蔡英文卻拒絕承認「九二共識」,國民黨只要打出「九二共識」以至是「一中憲法」的旗號,就能爭取到主動權,戳穿民進黨兩岸政策的包裝,不管其外表是多麼的艷麗。

或許,馬英九也是要借此動作,消除北京和台灣的純藍人士對其「去藍化」,尤其是仍然重用曾經發表過「台灣七大核心利益」的賴幸媛的疑慮。實際上,據有份參與馬英九一個茶聚的「極統派」學者透露,馬英九在這個「安撫」茶會上表示,賴幸媛的「七大核心利益」說法,把話說得太遠了,而且沒有講到依據《中華民國憲法》架構。馬英九還告訴學者,應該要多講「九二共識」、「一中各表」。而馬英九前天在行政部會首長新春茶會上重申「一中憲法」對大陸的定位,雖然並沒有點名賴幸媛,但也盡在不言中了。而且據說,馬英九在敬酒時,曾頻頻瞥看賴幸媛,其用意昭然若揭。